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毛泽东点评国民党著名将领-第4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溽暑遍征意若何,卅年心事梦中过,
  思亲直觉今犹昔,杀贼差能少胜多;
  自笑尘劳侵鬓发,尚返归汁理渔蓑,
  黄莺寄迹依稀认,立马桥头感逝波。
  从诗中“自笑尘劳侵鬓发,尚返归汁理渔蓑”句可以看出,张辉瓒对军旅生涯多有倦意,已萌生退志。
  如果那时激流勇退,张辉瓒不知能善终否?


朱德形象第一次上舞台


  邓小平编排《活捉张辉瓒》,朱德形象第一次上舞台
  歼灭18师,活捉张辉瓒的龙冈之役,对国共双方影响都很大。
  1931年11月,全国第一次工农兵代表大会在江西瑞金叶坪村召开,成立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为此,瑞金人民举行了盛大的庆祝活动。
  为了防止国民党的飞机来捣乱,庆祝会在黄昏后举行,当时大家都打着灯笼和火把参加庆祝活动,所以叫做提灯庆祝大会。
  为了给代表大会助兴,当时主持瑞金工作的邓小平,还特地组织县里的艺人们,排演了采茶剧《活捉张辉瓒》,再现了第一次反“围剿”时在龙冈万功山活捉张辉瓒的生动情景。剧中还出现了朱德总司令的舞台艺术形象,这也是革命领袖的艺术形象第一次出现在舞台上。
  张辉瓒被杀之后,被国民党政府追封为陆军上将。
  张辉瓒之死,使蒋介石调整了战略战术,认识到光靠军事实力是不能消灭共产党的,于是提出了“三分军事、七分政治”的指导原则,企图在抓紧军事进攻的同时,用“加强军民政治训练”的办法,破坏红色根据地内红军与民众的关系。蒋介石特地把自己的得意门生、号称“黄埔三杰”之一的贺衷寒从苏联召回国,主持对共产党的“政治作战”。


张辉瓒小传


  张辉瓒,字石侯。湖南长沙人,出生于1886年。湖南兵目学堂毕业,留学日本士官学校。辛亥革命后,历任湘军游击司令、兵站总监;第二区司令、第四混成旅旅长、湘军总司令部参谋长、第9师师长、第2军第4师师长、第2军副军长、南昌卫戍司令兼第18师师长、湖南省政府委员。1930年参加国民党军对中央革命根据地发动的第一次〃围剿〃,任前敌总指挥。12月30日在龙冈被红军俘获。1931年1月28日,被根据地群众公审后处决。


毛泽东点评张学良


  “寇深祸急,原先生速起图之”
  ――毛泽东点评张学良
  27岁当上了“东北王”――设计除掉杨宇霆与常荫槐――武装调停中原大战――力主抗日,遭蒋拒绝――代蒋受过,背负骂名――与红军交手,屡战屡败――“只同张学良单线联系”――“我们不赞成张学良拉队伍与红军一起干”――哭谏蒋介石无果――发出兵谏指令――捉住了蒋介石――“少帅少帅,年少轻率”――“千古功臣”“彪炳青史”――张学良将军小传
  27岁当上了“东北王”
  1928年6月4日5时30分,当张作霖回奉乘坐的专车行驶至沈阳附近的皇姑屯时,被日军埋设的炸药炸毁,张受重伤,被急救回帅府,于上午9时30分毙命。这就是轰动中外的“皇姑屯事件”。
  “皇姑屯事件”发生时,张学良正与南京政府的代表在北京举行和平谈判,接到奉天督署“立即返奉”的电报后,于6月17日将长发剃光,身着灰色士兵服装,搭乘兵车驰返沈阳。6月19日,就任奉天军务督办。7月4日,就任东三省保安司令,年仅27岁的张学良,从此开始主政东北,当上了“东北王”。
  张学良采取了一条不同于张作霖的路线,励精图治,致力于开发东北,做了一些有益于祖国统一和使东北富强的事情。他毅然实行东北易帜,坚决维护祖国统一。张学良在决定东北易帜时,内受老臣宿将之反对,外受日本帝国主义威胁、利诱,要冲破这两大阻力,不是很轻易的事。
  日本帝国主义原本企图乘皇姑屯事件后的混乱之机,攫取东北之更多利益,谁料张学良竟能平静无事地继续大业,稳定局势。日本见无机可乘,乃改变手法,引诱张学良拒绝南方国民政府之招降拉拢,大力支持他在东北建立一个独立的政权,与南京对抗。日本首相田中曾三次电奉天总领事林久治郎,令其警告张学良,不要和南京政府妥协。并说,如果南京政府武力压迫东三省,日本愿不惜牺牲,尽力相助。8月4日,日本特使林权助到沈阳,以参加张作霖丧礼为名,干涉三省易帜。6日,他向张学良递交了田中的信。信中表示,日本反对东三省同关内统一,公然要张学良实行“东北自治”。并对张学良说:“如东三省蔑视日本警告,率行易帜,日本将采取自由行动。”
  张学良义正词严地申明:“我是中国人,以中国人的立场为出发点,以东三省的民意为定。他曾告林氏不要甘冒干涉中国内政之大不韪”。林却恶狠狠地说:“即冒干涉内政之嫌亦所不避”。日本政府竟然不顾张学良的严正立场,一面不断从朝鲜调兵到沈阳,进行武力威胁,一面以借款六千万元相利诱,但均未动摇他易帜与统一的决心。1928年12月29日,张学良通电全国:宣布东三省易帜,归顺南京国民政府领导。东北易帜,维护了国家的和平统一,打击了日本帝国主义分离东北的野心。


设计除掉杨宇霆与常荫槐


  东北易帜虽然实现了,但是东北集团的内部并不完全统一。老派的张作相、新派将领中的杨宇霆等都反对换旗。他们害怕换旗后,日本会进行武力干涉;东北军会被南京政府吞并,失去自主地位。
  张学良对他们说:“换旗不换旗这是关系东北前途,也关系中国大局的问题,日本不愿意我们换旗,其用心所在,大家都清楚,就是要挟持东北独立,但要俯首听命于它,做一个傀儡。这等于出卖民族利益,成为历史罪人,我们决不能这样做。先大元帅尸骨未寒,我们认贼作父,良心上也不许我们这样做。要靖国难,报家仇,只有全国统一,合力对付日本。换旗后,北伐军要进攻关外,师出无名,而且只要拥有实力,也不会失去自主。”
  但矛盾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特别是张学良与杨宇霆的茅盾越积越深。原来,杨为人精明干练,才略过人,勇于任事,敢于负责,张作霖在时,倚之如左右手,言听计从,宠信弥深。由于其所处地位之特殊,也就养成了专断跋扈、盛气凌人的作风,平时除老帅以外,什么人都不放在眼里,凡事他说了算。
  张学良继承父业后,杨宇霆视张为后辈,凡事都是自作主张,甚至张提不同意见,也不予理睬。有时甚至在大庭广众之下,也给予张以难甚。张学良暗下决心,一定要寻找机会除掉这个飞扬跋扈的人,“杀一儆百”,以起到树立权威、稳定政局之目的。
  1929年1月10日下午,在张学良的帅府客厅,杨宇霆与常荫槐向张提出,要成立一个东北铁路督办公署,并派常荫槐为督办。张学良对杨、常说:中东铁路是中苏合办的,不受东北交通委员会管辖,成立督办公署这件事涉及到外交,应该慎重考虑大东北的局势刚安定下来,不要因此又引起外交上的纠纷。杨不但不听,反而逼着张学良马上签字。
  面对咄咄逼人的杨宇霆与常荫槐,张学良感到一种巨大的压力,认为若不除掉这二人,东北集团内部的派系矛盾就难以解决。于是张学良借要吃晚饭为由对杨、常说,吃饭后再议。他利用杨、常回家吃饭的时间,召集警务处长高纪毅作了周密布署,待杨、常晚上再来议事时,当即将二人处死于老虎厅内。张学良处决杨、常不仅使他的权力集中了,而且给其他怀有异志的东北军将领敲了警钟,树起了少帅的威严,提高了声望,巩固了易帜后的东北政局。


武装调停中原大战


  1930年初,阎锡山、冯玉祥、汪精卫等组成了反蒋联盟阵线。5月,蒋、冯、阎中原大战正式爆发。双方参战兵力达百万人之多,战况空前惨烈,给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造成的难以计数的损失。实质上,这是新军阀之间为争夺中国最高领导权而展开的一场大战。
  张学良看到东北面临日本帝国主义的严重威胁,怕参与战争而让日军趁机而入。因此,在战争初期,他严守中立,极力避免东北军卷人这场内战。但蒋介石和冯玉祥、阎锡山、汪精卫都把张学良看作决定胜负的筹码,他们的代表穿梭般地到沈阳与他会晤,想尽一切办法将张学良拉向自己一边。
  为此,张学良召集东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