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为使瓦解敌军的任务落实到实处,毛泽东还提出“为使此项工作切实进行和迅速生效起见,各地必须依照中央指示,设置专门部门,调派大批干部,专心致志,从事此项工作。各地领导机关,则要给以密切指导”。
接到毛主席的指示,各大区、二级军区,甚至师、旅都加强了对瓦解敌军工作的领导和支持,充实了人力和财力,制定了详细的计划。“高树勋运动”广泛开展起来了。这个有着浓厚政治、军事意义的运动,唤醒了成千上万国民党军队官兵仿照高树勋的榜样,在战场起义。瓦解敌军工作成为毛泽东在战争中加速取胜的重要原因。
高树勋起义,对于想消灭共产党一统天下的蒋介石来说,不啻当头一棒。高树勋起义及平汉战役结束后,毛泽东命人从缴获蒋介石部署发动内战的大量文件中,选出重要密令7件,公开在延安新华社发表,使全国人民认清了国民党挑动内战的真相。蒋介石意识到,此时发动内战的时机还不够成熟,不得不又回到谈判桌上来。
1959年,国民党在台湾的“国防部”编的《戡乱战史》,对这个战役作了如下评述:
“是役(按:指平汉路战役,国民党方面称之为漳河战斗)之后,我军对平汉路既未打通,匪更奄有晋冀、冀鲁边之有利态势,对华中形成极大威胁;对华北更肆意窜扰,南北隔离,使我对接收华北工作发生极大的困难,尔后惟依空运部队接收平津,究以兵力有限,形成孤立,使政略、战略陷于被动,影响尔后之作战实至深钜。”
1946年1月,高树勋给蒋介石写信,以自己的切身经历,揭露蒋管区贪污腐败情景,要求国民党忠实执行停战协定,实行民主改革,实现政治协商会议的要求,召开国民代表大会,用普选方式产生真正的人民代表以成立正式联合政府,结束国民党一党独裁。
3月,高树勋当选为晋冀鲁豫边区参议员。3月21日,高树勋赴邯郸参加大会,以曾是国民党高级将领的身份讲话,谴责国民党二中全会破坏宪法草案修改原则。
诚如毛泽东所言,继高树勋之后,“走高树勋道路”的国民党军接连不断。
1946年5月31日,国民党第184师师长潘朔端率所部于海城起义。
1946年6月26日,国民党空军第八飞行大队刘善本上尉驾驶一架B-24型轰炸机起义,由成都飞往延安。
1946年9月,国民党第38军孔从周、刘威诚部起义。
1946年10月29日,毛泽东、朱德发来电报,祝贺民主建国军起义一周年。朱德还专门写了文章——《祝高树勋将军起义一周年》。在此之前,延安《解放日报》发表题为《国民党官兵起来罢战怠战》的社论,号召国民党军官兵,仿照高树勋的榜样,起来罢战怠战。
毛泽东回电(1)
毛泽东回电:“高树勋起义有功,必须保证他的人身安全。”
毛泽东在给高树勋起义部队起名字的时候,是颇费了一番心思的。
高树勋原来想叫“和平建国军”,但这个名字肯定是不能再用的,因为抗战时期的汪精卫伪政权的曾用过这个名字,已经臭的不能再臭了。沿用过去的“新8军”也不好,那是国民党的番号。最后高树勋从毛泽东提供的“人民建国军”和“民主建国军”中,选择了“民主建国军”。
那么,毛泽东为什么不同意把高树勋的起义部队编入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或“新四军”呢?
尽管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其中有很重要的一条,就是高树勋起义部队离真正意义上的人民军队还有相当大的距离。
高树勋起义之后,曾经在解放区接待过一名外国著名记者的采访,说出了这种距离:
“过去,我抽的是‘三炮台’牌香烟,现在抽的是旱烟。在天津,我那公馆里有暖气,我在这里只有一个炭盆。二十多年来,每天我都要喝一至三十杯白兰地,现在呢,只是偶尔喝一杯‘白干儿’(本地产的酒)。”
高树勋也许觉得这种生活水平的降低算不了什么,因为他本身就是在农村长大的,也吃过不少苦。甚至后来当了国民党的高官之后,闲着无事的时候,他也常骑马去农村,帮助农民收割麦子。
可是其他的中、上层军官呢?他们未必能适应这种生活。
在国民党军队中,有权、有势的是军官,而军官的成份最为复杂。
国民党军队的中、上级军官多出身于富家子弟,其中有的家人是为富不仁横行乡里的土豪劣绅,本人则是剥削欺压士兵的“小军阀”。这部分人,虽然在战场上掉转了枪口或放下了武器,但让他们心悦诚服地接受共产党的政治主张和纪律约束,谈何容易?
据内部资料记载,高树勋的“民主建国军”进驻武安地区的最初几个月,其驻地17个村的群众就怨声载道,几乎每天都有群众找当地政府请求高树勋部移防,甚至还准备赴边区政府请愿。根据地的群众与共产党的部队相处久了,自然容忍不了这种带有浓厚军阀习气的部队,尽管它已经“起义”。
为了把“民主建国军”建设成一支真正意义上的人民军队,晋冀鲁豫军区派去一批政治工作干部,到高树勋的军中建立政治工作系统。
派去的政工人员,在态度和方法上也不是没有可商榷之处。他们采取了解放区土改工作的方法,争取下级排斥上级,鼓动士兵反对军官。所以,他们与起义军官的关系闹得极不融洽。
对此,前去采访高树勋的外国记者有过一段生动的描述:
“再说,别看他(指高树勋)强作欢颜,我看得出他内心的哀伤。我说不出一个究竟,我只见他和共军指挥员同桌吃饭时很不自然,有点紧张,说笑很勉强。也许共产党的严肃态度使他感到不对劲,也许没完没了的政治宣传使他厌烦。也可能这是我的错觉,不过我当时确有此种感觉。”
猜忌的种子既然已经种下,就必然要结出分裂之果。
高树勋手下的中、高级军官颇有怨言,仿佛更加证实了政工人员的猜忌。
1946年底,在“民主建国军”内,发生了一起“特务案件”,把这种猜忌推向了极至。
当时因为解放区的部队供给困难,允许部队搞一些长途贩运,主要经营布匹及日用品。晋冀鲁豫军区派去的一名保卫干部,在集市上看见民主建国军的一位连长向一个商人举3个手指头,高度绷紧的政治神经使这位保卫干部认定,他就是向特务发暗号!
于是,这位形迹可疑的连长立刻被拘捕关押,哪里经得住具有丰富“肃反”经验的专职人员的审讯?如此这般一番严审,该连长招供出“民主建国军”内一批“通敌”人员,其中涉及到一些营、团级干部和更高层的领导。
于是,被招供出来的这些军官又被秘密逮捕,陆续被送到设在潞城的神泉村训练班审讯。这些军官多数没有扛住,又是一通招供,涉及的范围越来越宽,军官的级别越来越高,一时间“民主建国军”驻地内谣言四起,官兵人心惶惶。
事有凑巧,这边正在怀疑“民主建国军”“通敌”,那边高树勋的司令部所在地王庄,确有国民党人前来策反,来人是高树勋原来部下从西安派来的,带信给高树勋,让他“弃暗投明”。
高树勋为了表示自己清白,将信立刻送给军区首长,然后把人看守起来。没想到,此人半夜逃跑了。有人怀疑是高树勋有意放跑的,高树勋有口难辩。
这更加加重了军区政治机关的怀疑。军区领导当即做出内部决定,指定当时给高树勋当副司令的邢肇棠,每天跟着高树勋,进行监视,防止他有异动。
此时,由于蒋介石加紧了对解放区的围攻,根据地的军民遭遇到前所未有的困难。
1947年6月,毛泽东指出主力打到外线去,将战争引向国民党区域。对外称是揭开战略反攻的序幕,实际上毛泽东在给刘伯承、邓小平的绝密电报中,写的是陕北“甚为困难”。刘、邓二话没说,立即复电,半个月后行动(实际上不到十天就开始行动了),跃进到敌人后方去,直出大别山。
刘、邓千里跃进大别山,组建了晋冀鲁豫野战军,几乎集中了当时晋冀鲁豫军区所有的主力部队。晋冀鲁豫军区只留下了少量正规部队和地方武装,由病未全愈的晋冀鲁豫军区第一副司令员徐向前全面负责。
随着国民党加紧策反活动,解放区后方空虚,气氛越来越紧张。
前方又传来了徐州警备司令郝鹏举被国民党策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