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一样,都是想从根本上否定我们学校中的马克思主义思想指导的。新观察的记者也许可以反驳说:我不过把大鸣大放中各种人的意见 〃 真实地 〃 集中起来罢了,为什么要批评我呢?把各种分散的、个别的意见经过加工而变成一篇报道,其中的取舍褒贬就反映了作者的观点。把右派的言论集中整理并说成是全体知识分子的言论,这种以瓜子代表西瓜的战术,也是右派进攻的武器之一。这个 〃 集中 〃 ,正是 〃 本刊记者 〃 眼光中的所谓 〃 真实 〃 。
第五条:鼓动党内不坚定的分子 〃 起义 〃 ,企图从内部来破坏党的组织,妄想使党在右派的猖狂进攻面前瓦解。且听一下挑拨者的声音: 〃 绝大多数知识分子,不仅解了冻,而且已汹涌如潮。然而,现在毕竟还是有着尚未解冻的人。譬如某些地区的个别领导干部,某些党员知识分子。 〃
党员竟不肯 〃 解冻 〃 !这真是一件不太愉快的事。照新观察记者的希望,在右派分子 〃 汹涌如潮 〃 的进攻面前,最好是党员知识分子完全 〃 解冻 〃 ,也参加到这个 〃 潮 〃 头中来,放弃一个党员的立场,跟在右派的屁股后面来 〃 揭露黑暗 〃 ,从 〃 沉默不语 〃 转向高呼反党反社会主义的口号,于是党不成党,右派分子就完全夺取了知识分子中的领导权……。
然而这样的企图也是落空了。虽然有少数党员在 〃 汹涌如潮 〃 的进攻面前从共产主义思想中 〃 解冻 〃 出来,变成了右派分子的内应,落到了反党的陷坑中去,但绝大多数党员都站稳了立场,不管右派火烧得多么厉害,也没有 〃 解冻 〃 。现在他们同工人阶级和一切爱国知识分子一起,向右派分子迎头痛击了。
写了这几条,也够了吧!新观察这篇文章在替什么人说话,是够明白的了。新观察是作协领导的文艺性刊物之一,报刊是阶级斗争的工具。我写这些文章的用意,就是希望这个武器能够掌握在无产阶级手中而不是掌握在资产阶级手中。这一个问题现在从 〃 文汇报 〃 和 〃 新观察 〃 两个刊物上看,应当可以明白了。
(7月11日夜) 09 平凡的新闻,伟大的道德
姚文元 (1957。09。12)
《人民日报》
仔细地读着那些篇幅虽小但内容生动的来自劳动人民中间的信件,常常可以得到非常深刻的教育,特别是对于知识分子中少数目光如豆只看到自己鼻子尖的人。下面是从文汇报上剪下来的一则读者来信:
这是我亲眼看到的一件感人的事。
7月19日清晨,上海十六铺码头挤满了人。六时的一班船早已开向青龙港。人们在等待着下一班。
忽然,人群中传来一个妇女的痛哭声。我挤过去一看,是一位五、六十岁的老大娘。她为什么哭呢?原来她买的是六点钟一班的船票。但是来迟了,船已开出,船票也失效,老大娘身边又没有多的钱,怎么办呢?
这时,一个四十岁左右的人走了出来。安慰老大娘: 〃 不要紧,我替你买一张七时的船票吧。 〃 老大娘擦干了眼泪千恩万谢。候船的人们深深被这件事感动了。纷纷赞叹。有的说: 〃 只有在共产党领导下,才有这样的新风气。解放前的十六铺码头,只是那些扒手、流氓的世界。 〃
我情不自禁地跑过去,向那位慷慨解囊的同志表示我的敬意。他却说: 〃 这算得什么?人家遇到意想不到的为难之事,我们应帮助解决困难。即使自己苦一点,心里总是感到愉快的。 〃
我问了半天,他才说出自己的姓名: 〃 我叫李如英。现在是上海荣丰自行车厂的工人。我也是乘船回家去探望家人的。 〃
江苏启东县通兴镇小学 李贤林
诚然,这是平凡的,这样的事情,在新社会中每天都有吧。然而正因为平凡,却显出它并非个别的奇闻,而是社会主义社会中一种普遍的特性,因而这平凡中也闪烁着伟大的光辉。这伟大,不是任何杰出人物的丰功伟绩,而是这个社会本身的伟大。它告诉我们:在史无前例的伟大的社会主义社会中,在党的教育下,一种全新的工人阶级的道德观念已经开始渗透到日常生活的细胞中去了,这种无私的道德观念的普遍树立,固然还要经过艰苦的长久的思想革命,然而它是必将实现的,李如英的行动就给了我们这种坚定不移的信心。这种大公无私的道德观念的普遍树立,中国人民的思想就会上升到一个新的水平,在新人的全新的道德面貌中,我们也望见了共产主义的远景。
李如英的语言也是平凡而朴素的。 〃 人家遇到意想不到的为难之事,我们应帮助解决困难。即使自己苦一点,心里总是感到愉快的。 〃 然而如果把这些平凡而朴素的话同文艺界的右派反党分子比较一下,什么 〃 为人民币而奋斗! 〃 (吕班)什么 〃 自我中心主义! 〃 (冯雪峰)什么 〃 我犯了错误,党也不能怎样我,我在国际上有地位! 〃 (艾青)什么 〃 写出一本书来,就谁也打他不倒了! 〃 (丁玲)……就立刻可以发现,这个普遍工人的心灵是如何高贵纯洁,而这些大知识分子的心灵是多么卑鄙丑恶!这种黑暗丑恶的思想如果不加以彻底革除,要过社会主义这一关是不可能的。
右派 〃 理论家 〃 王中宣传说: 〃 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 〃 那么,我摘录的这条平凡的消息,在王中眼中肯定不能算 〃 新闻 〃 了。然而我却乐于向更广大的人 特别是向知识分子介绍这条平凡的新闻,作为一面镜子,用以对照自己。我们需要更多的反映社会主义社会中共产主义道德成长的文章、消息和报道,我们需要更多的在平凡中显示着伟大的新闻。我们的生活正在朝气勃勃地前进,我们的人民正在自我改造中成长,我们的社会主义社会正在迅速地巩固起来,这是狂叫 〃 揭露黑暗 〃 的蛇蝎们喷尽毒液也抹杀不了的事实!
10 努力反映农村生活中的新事物 谈李准短篇小说的几个特点
姚文元 (1960。11。30)
《人民日报》
一
李准同志的创作,在1958年大跃进之后有了新的发展。在《三月里的春风》、《一串钥匙》等作品中,特别是在今年发表的《李双双小传》和《耕云记》这两篇有强烈的革命精神和深刻的思想意义的作品中,我们看到了一幅在三面红旗照耀下社会主义农村又新又美的图画。这里用了新和美这两个字,因为李准同志创作的一个特点,就是对于新鲜事物的敏锐感觉和热烈歌颂。他所塑造的艺术形象给予读者的美感,首先就是它的新。这不是故作新奇的新,而是革命新事物的那种新鲜活泼的朝气。崭新的农村,崭新的生活,从斗争中成长起来的有着崭新的精神面貌的新人,使李准同志这一时期的作品洋溢着革命的青春气息,有一股激励人们不断前进的鼓舞力量。我们可以从他的作品中感到人民公社的强大的生命力,社会主义的新生活正冲破着各种陈腐的事物向前涌流着。
善于敏锐地察觉现实斗争中的新生力量,及时地用艺术形象反映、支持、歌颂生活中的新事物,是李准同志创作的一贯的特点。这使得他的创作同现实结合得很紧。我们看一看李准同志创作的历史,就可以看出从农业合作化到人民公社化各个主要阶段上,李准同志总是及时地创造了在剧烈斗争中前进的那些代表社会主义方向的新人物。1953年到1954年初,在农村资本主义自发势力加紧活动,阶级分化的现象已经在出现,互助合作的社会主义道路同资本主义道路的斗争日趋尖锐的时候,李准同志写了《不能走那一条路》和《白杨树》,坚决批判了农民中想走资本主义道路的自发思想,坚决支持了和歌颂了坚持互助合作道路的共产党员宋东山和董进明,并且令人信服地描写了互助组对单干的优越性,从互助合作道路的胜利中,显示出社会主义道路是引导农民走向共同富裕的唯一正确的道路。《不能走那一条路》在当时起了广泛的影响,以社会主义的阶级教育,使人们看清了应当走什么道路,向想走资本主义旧路的人敲起了警钟,成为有力地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的一篇优秀作品。1954年,在合作化运动有了进一步发展后,李准同志创造了富有集体主义思想的农民和富有创造性的先进人物的形象,在他们身上集中地表现了社会主义的高尚风格,反映了合作社的优越性。如《孟广泰老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