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希特勒最终还是了解到曼施泰因的那些备忘录,但并非通过正常的渠道。一九四○年一月底,希特勒的副官长施蒙特上校访问了A集团军群司令部,在那里,他从高级参谋口中得知,曼施泰因曾经事先向陆军总部提交过一份关于在西线发动进攻的建议。施蒙特在返回柏林后,似乎将这件事报告了希特勒。事实上,可能正是由于施蒙特的坚决要求,希特勒于二月中旬在柏林召见了曼施泰因——他在这段时间里已提升为军长,也许是对拒不采纳他的计划的一种安抚。在这次会见中,曼施泰因详细阐述了他的建议,希特勒当即感到十分满意,这当然是因为他本人在去年十月也曾提出过类似的想法。在此期间,陆军总部也最终改变初衷,同意采纳这个雄伟的设想。二月十八日,在希特勒、勃劳希契和哈尔德之间举行的一次会议上作出了最后的决定。但是,使德军能有一个对于取得战役胜利具有决定作用的作战部署,无论如何还要归功于陆军总部。
一九四○年二月二十四日的新的作战部署计划,就是以曼施泰因卓越的作战建议和希特勒本身的设想为基础重新制定的。但使用德军的战术方案最终还是由陆军总部来完成的,并以“大镰刀”计划载入现代军事史册。德国一九四○年在西线所取得的胜利很大程度上有赖于这份计划。
进攻的战略目标是迅速占领荷兰,阻止英国利用荷兰的领土。同时,穿过比利时和卢森堡的进攻部队也可消灭尽可能多的法国和英国军队,为最后摧毁盟军的军事力量作好准备。在三月十三日举行的司令官会议上,勃劳希契强调,西线集团军的主要任务是先将英军与法军的联系切断,尔后全歼英军。
与一九三九年最初提出的作战建议不同,现在将进攻主力放在各进攻部队的南翼。基本作战思想是通过暴露南翼来摧毁敌人在列日至色当之间的防线。为达此目的,A集团军群〔冯·伦斯德将军〕将使用强大的机械化和装甲部队——首次独立作战。A集团军群的部队从南面进攻,切断敌人投入到比利时的所有兵力,尔后在与向列日北部进攻的B集团军群〔冯·包克〕协同消灭这些部队。B集团军群的任务是在机降和伞降部队的支持下尽可能迅速地占领荷兰,并尽量牵制在比利时的敌军,越多越好。通过发起猛攻,这支部队应尽可能长时间地使敌人弄不清主攻方向,并阻止敌军攻击实施包围的一翼的内侧。事实上,这份大胆的作战计划取得的全部胜利即有赖于此。与此同时,坚守西壁防线和莱茵河正面的C集团军群,也应用佯攻牵制那里的敌军。
盟军的计划
希特勒在一九三三年至一九三九年战前几年中推行的政策,逐渐使英国和法国认识到,它们在未来战争中必须再次并肩作战。一九三六年德国重新占领莱茵兰区后不久,两国的总参谋部就开始交换技术情报。不过,直至那时为止,英国官方的“绥靖”政策却一直禁止任何较密切的军事接触。这个最后的障碍直到德军于一九三九年三月入侵捷克斯洛伐克之后才清除了。这两个西方国家终于认识到,必须联合起来有力地对抗它们现在所认清的希特勒的无限政治野心。一九三九年三月二十九日,两国在巴黎召开了首次总参谋部联席会议。讨论中,考虑到在西北欧进行战争的可能性。法国代表明确提出.他们的主要目标是保卫本国的领土。一旦战争爆发,应首先对德国实行经济封锁,直到盟军准备就绪能发起进攻为止。两国总参谋部都很明白,在一九四○年底以前不可能做到这一点。他们还承认,敌人在地面和空中都拥有优势兵力,只有海上力量比较薄弱,毫无疑问,它会夺取主动权。因此,从一开始,盟军制定的所有计划,都以准备对付德军进攻为目的。
在讨论中很快明确的问题是,在战争的最初几个月内,法国陆军将要承担防御的主要任务。英国担心它开始派往法国的部队不可能多于两个师。其他部队将尽快派遣,甚至包括一些装甲师,但是这些部队在一九四○年春季以前很难作好战斗准备。
一九三九年九月三日英法对德宣战,几天之后,英国开始派遣它的第一批部队到法国北部。到九月十七日,根据W-4计划,英国远征军的较大部分已抵达法国。至九日底,在法国的英军已有约十六万人。到一九四○年四月底,英国陆军在法国的全部兵力已增加到十个师〔五个正规师和五个地方师〕,约四十万人。
在战前联合制定作战计划的过程中,法国总参谋部最初采纳了“埃计划”。其目标是沿着西北法比边界保卫法国领土。只有在法军左翼上的第一、第二和第三集团军,负责抵抗进入比利时领土的敌军,而且也只有有限的作战目标。第一集团军的任务是防守从北海至圣康坦-特雷隆全线之间的中间地带。计划要求占领斯凯尔特河——法文称为埃斯科河的中段,因此定名为“埃计划”。然而,在盟军于一九三九年三月底保证波兰的安全后,这个计划又被放弃了。盟军最高统帅甘末林将军和波兰作战部长克拉斯卜齐沙将军一九三九年四月在讨论中同意,在德军进攻波兰的情况下,法国大多数可以使用的师都应用来进攻莱茵河和摩泽尔河之间的西壁防线,以救援波兰。一九三九年六月二十四日,甘东林将军签署了一些命令,大意是,在爆发战争的情况下,将开始实施有组织的作战行动,以封锁在哈尔特和摩泽尔河之间德军的防御配系。但是,由于只有很不充足的部队可供使用,“并且缺乏炮弹的问题更加严重”,法军最高统帅部只能考虑有限的作战目标。在这种情况下想要成功地突破西壁防线似乎是不可能的。但至少法国人希望他们的作战行动足以迫使德军从东线撤回许多师,以对付面临的威胁。
实际发生的事情与所计划中的很不相同。九月七日法国军队的确向前推进了,但不久作战行动就在西壁防线居高临下的高地前面中止了。接着,法军最高统帅部马上就将部队撤回到出发地点。因此根本谈不上真正救援东方战线的波兰的问题;当然,也必须指出,德军取得波兰战役的胜利远比盟军最高统帅部所预料的要迅速。不过,一切迹象表明,法国既无决心也无实力对德国发动一次猛烈的进攻,以决一胜负。说到底,还是法国的武装力量——连同其英国盟友的武装力量,对于达到这个目的来说无论如何都是很不充足的。英国和法国都曾鼓励波兰抗拒德国的要求,并且都答应在必要时予以军事援助。但当战争真正爆发时,两国都不能实践诺言并有效地帮助自己的东方盟国。实际上,当它们的盟国在数天内被从军事上消灭时,它们都在袖手旁观。
德国军队在波兰取得的全胜,迫使西方同盟国——大约从一九三九年九月中开始——重新考虑它们的整个作战计划,并确定不同的作战目标。显然它们现在不得不看到德军即将对西线发动进攻,而一切都取决于它们是否能够使用当时现有的手段来击败进攻。并且也有理由假设,德国在发起进攻时会再次破坏比利时的中立,很可能也会破坏荷兰的中立。因此,最好的办法是说服这两个国家立即与同盟国结成军事同盟。然而,尽管同盟国再三请求——最后几乎以最后通牒的形式提出——荷兰和比利时却都拒绝更改它们公开宣布过的独立和中立政策。这两个国家都不准备接受同盟国的军事合作,除非德军真的入侵它们的领土。比利时人相信如果他们受到侵犯。他们能够在足够长的时间内坚守在比利时东部沿马斯河和艾伯特运河构筑的现代防御工事,以便使同盟国还来得及增援。基于上述事实,希特勒宣称他是被迫发起一场对西方的预防性战争,其实,这只不过是他在宣传上惯用的谎言。
盟军最高统帅甘末林将军是制定盟军作战计划的最高负责人。他仍摆脱不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某些旧思想,他认为德军非常可能会再次使用一支强大的右翼部队穿过比利时北部和中部进攻,以便至少能进占在加来海峡沿岸和伊尔松之间的法比领土。看来同盟国的军事统帅们并没有认真考虑到,如果德军不照他们所预期的那样去做,而相反地突破法军在马斯河上的阵地,并包围已进入比利时的盟军,那时他们该采取何种步骤。
这种灾难性的疏忽最为令人吃惊,这是因为在二十年代末和三十年代初英国的一些军事作家〔例如,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