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4l号训令中。训令中写道:“目的是彻底消灭还属于苏维埃支配的力量和尽可能换毁其最重要的军事政治中心。”关于这一点,希特勒在1942年4月3日,同安东内斯库的谈话中也说过。他声称:“今年夏季,我决心继续尽量向纵深挺进,彻底消灭俄国人。美英的援助是无济于事的。因为俄国人遭到新的失败,他们将失掉与外部的联系。他们失掉了较好的士兵和技术兵器,因而目前他们只能是仓促应战”。
应该指出的是,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的一些作者,在写这段历史时,曾企图缩小德国法西斯1942年夏季攻势的任务。例如,原希特勒的将军梅龙廷写道:“1942年夏季进攻中,我们部队在南方的任务是粉碎铁木辛哥元帅的部队,消灭顿河与罗斯托夫、沃罗涅日市之间弯曲地带的敌人,目的是为以后进攻斯大林格勒相高加索石油区建立跳板。德军关于进攻斯大林格勒和高加索的计划拟制得较晚,估计不会早于1943年。”
这种论点上的荒谬,希特勒将军们自己就给予了否定。如,接替Ф·哈尔德陆军总参谋长的库特·蔡茨勒就说过,“计划1942年夏季攻势时,希特勒打算首先夺占斯大林格勒和高加索。毫无疑问,这些打算的实现是具有重大意义的。如果德军能在斯大林格勒地区渡过伏尔加河,并切断俄国人由北向南的主要交通线;如果高加索石油能满足德军的需要,那末,东方局势就会发生重大转变,我们在战争中取得最好结局的希望将会大大增加。这便是希特勒的思路。达到这些目的后,他想通过高加索或者从别的路线,派遣高度机动兵团,进入印度”。
客观评价德军最高统帅部1942年夏季意图与毫无根据地评论其实际规模和目的是截然不同的。从节选的第41号训令中,可以非常明显地看出,德军除在战线南翼实施主要战役外,还提出“从北面攻占列宁格勒和为拉短战线而在战线中段、北段实施战役”的任务。一些资产阶级历史作品的代表人物,尤其是西德的,忽略了第41号训令中的这些内容,只能解释为有意要缩小红军和全体苏联人民在斯大林格勒会战中胜利的规模。同时,也应看到第41号训令和《巴巴罗萨》计划有着根本区别。
出于东线1941年末到1942年初之交的冬季形势的变化,就连最狂妄的纳粹分子也觉得,法西斯德国侵苏战争的最终军事政治目的,在近期战局中,是不可能达到的。这是由于在第41号圳令中有—些众所用知的矛盾,1942年战略进攻目的也不够明确。这个训令从总的形势上(没指明期限)阐述了粉碎红军的意图,但同时又指示:为保障德军突击集团东北翼在顿河右岸而构筑的防御阵地,应“考虑到它们在冬季有使用得上的可能性”。占领伏尔加树下游和高加索地区,虽然有重大战略意义,但还不能给苏联造成败局。红军最强大的集团仍部署在工业中心地带。就此,想提一下凯特尔元帅的供词。他说,德国最高统帅部打算在德军攻斯大林格勒和从南封锁莫斯科后,把庞大的兵力折转向北。凯特尔补充道:“我很难讲出实施这个战役的期限。”
这样,按照第4l号训令,敌人在东线进攻为主要目的是要战胜苏联。但是,与《巴巴罗萨》计划所不同的是:要达到这个政治目的,已经不在依赖于“闪战”战略。达就是第4l号训令没给东线攻势规定完成期限的原因。然而其中讲到,在扼守中段地带阵地的同时,要粉碎和消灭沃罗涅日和顿河以西地区的苏联军队,控制苏联战略原料丰富的南部地区。为完成此项任务,决定在下列地区实施—系列的连续进攻战役:在克里木、哈尔科夫南部,然后在沃罗涅日报、斯大林格勒和高加索方向上。夺占列宁格勒和开辟同芬兰的陆上联系的战役,将视战线南端基本任务完成的情况而定。“中央”集团军群在这段时间应通过局部战役,改善自己的战役态势。
敌人在准备彻底打败苏联的计划中,决心首先占领高加索及其庞大的石油基地,占领顿河、库班河及高加索的肥沃农业区。按敌人的意图,斯大林格勒方向上的进攻,应能保证夺取高加索的战役,首先是能保证主要战役的顺利进行。敌人这个计划,非常强烈地反映出法西德国是急需燃料的。
1942年6月1日,希特勒在波尔塔瓦地区“南方”集团军群指挥人员大会上发言时宣称,如果得不到迈科普和格罗兹内依的石油,他就要结束这场战争。与此同时,希特勒还把自己的赌注押在苏联由于失去石油,其抵抗力就会遭到破坏这一点上。“这种盘算比其盖棺论定时人们评记得还要清楚明白,更能说明其目的。”
选择南方作为进攻目标,还取决于许多其它因素,其中也有特殊的军事因素。敌军在战线中可楔入苏联领土纵深,于是有受到红军侧翼攻击的威胁。同时,希待勒军队对苏军南部集团也有威胁。红军在这里部署的兵力虽不比西部方向少,但顿河、伏尔加河流域和北高加索的草原开阔区,给敌人提供了使用装甲兵团和空军的最佳机会。希特勒匪徒在南方便于集结自己的盟国(罗马尼亚、匈牙利和意大利)部队,也具有一定的意义。
敌军夺取高加索,除上述目的外,还有一个意图是:将德军向土耳其推进,并敦促土耳其当权者下决心武装入侵苏联,苏联丢掉高加素,就失去了通过伊朗同外界保持联系;占领黑海基地,苏联黑海舰队就会遭到覆灭。希特勒匪徒认为,只要预定的进攻计划顺利实现,就可以为自己打开通向近东的道路。
希特勒统帅部为实施其预定的战役,采取了一系列的准备措施。为寻求进攻所必须的兵力和武器,他们没有忘记第三帝国的盟国。
瓦尔蒙利写道:在通过1942年夏季攻势计划最后方案的前几个星期,最高统帅部参谋长凯特尔将军,受希特勒委派,访问了德国的欧洲各盟国首都。这些盟国要为此次战役派出“所掌握的全部兵力”。
结果,希特勒匪徒从意大利和匈牙利得到承诺,各派—个加强集团军。罗马尼亚N·安东内斯库又把26个师交给德国统帅部统辖,以补充在东方作战的罗马尼亚军队。在当时情况下,拒绝和一些国家与政府首脑私人通信的希特勒,最后仅要求各同盟国把他们的全部军队都编入各自指挥的集团军。除此之外,4月5日的训令在划分盟国军队进攻地域时,尽管手法很隐蔽,但己暗示出,匈牙利和罗马尼亚,虽然都是德国的盟国,但相互仇视。需把他们远远隔开,于是把意大利兵团插到他们的中间地带。赋于这些部队的任务是防御。要完成这一任务,需动用德国预备队,首先动用反坦克武器加强他们”。
希特勒统帅部准备在苏德战场南翼展开进攻的一系列措施中,“克里姆林宫”佯攻战役计划也占重要地位。其目的是,以谎情来迷惑苏联统帅部对德国1942年夏季攻势计划的了解。
“克里姆林宫”战役计划是“中央”集团军群司令部,遵照陆军参谋总部和希特勒的命令制定的。
在司令官克鲁格元帅和参谋长韦勒将军5月29日签署的“进攻斯科的命令”中,向“中央”集团军群下达的任务是:“歼灭敌首都两而,南面之敌军,包围莫斯科,牢固控制莫斯稠城周地区,使敌人在战役上失去利用该地区的可能性。”
为达到这一目的,命令中向坦克第2、3集团军,第4、9集团军和步兵第59提出了具体任务。两个战役(“克里姆林官”和“兰色”)在开始时间上是一致的。
为了把“克里姆林宫”战役计划“暴露”给红军统帅部,敌人使用了包括无线电虚拟情报在内的—切手段,在一定积度上,敌人的这种诡计是成功了。
1942年春,苏联最高统帅部和总参谋部必须为战争的下一个阶段制定新的战略计划。很明显,红军继续进行尚未完成的全面进攻是不可能了。曾任副总参谋长,以后又任总参谋长的A·M·华西列夫斯基在自己的回忆录中写道,1942年4月,冬季进攻停止了。原因就在于缺乏继续进行这一攻势所必须的兵力兵器。前线部队接到了转入防御的命令。
从前线事态发展的情况了解到,敌人在遭受打击后,开始休整,并准备积极的行动。苏联领导并不怀疑夏季一到,或者说春季一到,敌人会试途再次夺得战略主动权。因为没有开辟第二战场,所以希特勒匪徒有可能从所占领的欧洲国家抽出兵力,调往东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