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和“至”二字,把目睹的和耳闻的地方区别开来。所谓“亲践者一百一十国,传闻者二十八国”(敬播《大唐西域记序》)。从而使人们得以考察内地和西域、中国和南亚地区的交通道路,也可据以判断有关记录的可信程度。
玄奘的目的是去佛教发祥地留学。他由阿富汗东北进入巴基斯坦,遍访印度境内各古国,又曾经过尼泊尔境内的释迦牟尼诞生地考古。所经各地,“异政殊制,随地别叙”(本书自序),对于包括印度、尼泊尔、巴基斯坦、孟加拉和斯里兰卡等国在内的南亚地区的社会历史和宗教文化的记载,在书中占有十卷之多。由于古代南亚各国史学的不发达,因而玄奘的记载,对于研究南亚古代史就更具有重要的价值,至今为各国学者所珍视。
上个世纪后期,本书已有法、英译本。本世纪以来,欧洲、日本的学者对它作了不少研究。近人丁谦撰有《大唐西域记地理考证》,一九七七年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有章巽校点的《大唐西域记》,一九八五年中华书局出版有季羡林等的《大唐西域记校注》,均可参考。
《朅盘陀》,选自《大唐西域记》卷十二,朅盘陀是今新疆塔什库尔干的古称。据《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玄奘归国途中,曾在此地停留二十余日。本篇就是他实际考察 盘陀历史和地理的记录。其中所述 盘陀建城由来的传说,充分证明生息在葱岭之巅的塔吉克民族的祖先,自古以来就和汉族有着十分亲密的联系。
选文:
1、串讲
2、重点词句:三宝 声教远洽 奕世 尊者童受论师 无难不酬 翫习 灭尽定
3、翻译
思考题:
1、课外阅读一部有关真实“唐僧”——玄奘的传记。
2、《朅盘陀》的史料价值
参考书:
1、周连宽《大唐西域记史地研究丛稿》。
2、《新唐书》,中华书局1975年标点本。
3、《旧唐书》,中华书局1975年标点本。
二一、三通
(1)《通典》
重点:
典制体的含义和“十通”的内容。
难点:
北朝隋唐的均田制。
解题:
《通典》是我国留存的第一部专记历代经济、政治、文化等典章制度沿革的专史,计二百卷,唐杜佑撰。
《通典》以《食货》为首,而《食货》又以《田制》为先。把封建社会的经济结构,特别是历代土地关系的变革,放在历代典章制度的首要地位加以叙述,这是杜佑的首创。同时,《通典》对于有史以来的赋役制度、官僚制度、封建礼乐、兵制、刑法、政治地理、对外关系等,都能每事以类相从,分门析目,原始述终。对于历代制度的沿革废置,和当时统治阶级内部各种代表人物的议论得失,也无不备载。面对当时藩镇割据、宦官专横、皇权旁落、官吏腐败的局面,杜佑以为收拾的办法,还在于“制礼以端其俗,立乐以和其心”(《自序》)。因此在《通典》二百卷中,继续历代吉、嘉、宾、军、凶五礼的部分,即达一百卷之多。
历代史家对《通典》的评价很高,认为它纲领宏大,包罗丰富,义例严整,考订该洽,详而不烦,简而有要,是研究唐以前掌故的渊海。这些评价除有其历史理由外,只着眼于编纂形式,是片面的。但《通典》系统地记录了历代典章制度,保存了大量资料,为历史著作的编选开辟了一个新途径;特别是作者一反过去史学家轻视经济史的传统,把经济史的叙述放到历代典章制度研究的首要地位,强调必须首先解决吃饭穿衣问题,才谈得上“行教化”,促使国家“致治”(《自序》),这就显示出某些封建史学家的历史认识在深化,并对以后的历史研究产生了重要影响。但究竟由于这种体例只是首创,即使从编纂形式上看,也难免有不少缺点。元马端临就曾批评它“节目之间,未为明备;而去取之际,颇欠精审”(《文献通考·自序》)。由于作者从维护封建礼教观点出发,对“礼”的沿革和种种解说,记述尤其繁冗。其中虽详细搜录魏、晋、六朝议礼之文,对学术思想史的研究别有重要价值,但通观全书,总不免详略失当。《通典》作为后代史家所批评的,在于《兵》的部分;单记兵法,甚至火鸟、火兽等亦一一备载,对于研究科学技术史或为有用史料,而对于研究军事史和社会史都甚重要的兵制沿革,反无记录。但对于历代的“兵”,加以专门研究,则从《通典》开始。
《通典》历代刻本甚多,现在通行的是一九三九年商务印书馆据清乾隆间重刻本影印的《十通》本,附有四角号码检字和分类的索引,颇便学者。
《田制》,节选自《通典》卷一、二《食货门》。北朝、隋、唐的均田制,在中国封建社会史上发生过重要影响。本篇就是均田制兴亡存废的全过程的系统记录。除了备载历代关于均田的法令而外,作者还注意搜录法令实施情况的材料。这就使我们看到,均田制的出现,需要特殊的历史条件,即无主荒地多,流亡农民也多;一旦这个条件消失,均田令便成为具文。
选文:
1、串讲
2、重点词句:三农九谷 东作 公廨田
3、翻译
思考题:
1、分析《通典》对古代典章制度的叙述、研究的优点。
2、从《通典·田制》看均田制的演变
参考书:
1、瞿林东《中国史学史纲》,北京出版社1999年版。
2、张泽咸《唐五代赋役史草》,中华书局1986年版。
3、陈寅恪《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三联书店1954年版。
(2)《通志》
重点:
《通志·二十略》的内容和史学价值。
难点:
《通志》的编纂思想。
解题:
《通志》,宋郑樵撰。共二百卷。计“本记”十八卷,“世家”三卷,“列传”一○八卷,“载记”八卷,“四夷传”七卷,“世谱”、“年谱”四卷,“二十略”五十二卷。所叙时间断限,各部分稍有参差,大抵本纪从三皇到隋,列传从周到隋,二十略从远古到唐。
《通志》的体例,除纪、传和以前纪传体史书相同外,“谱”即各史的“表”,“略”即各史的“志”;“世家”一体仿自《史记》,“载记”一体仿自《晋书》。文字大多袭用旧史,稍加节略。书中用功最深而郑樵引以自负的是“二十略”。他在《自序》里说,“二十略”包罗了“百代之宪章,学者之能事”。并说:礼、职官、选举、刑法、食货五略,还本于前人论著,为“汉、唐诸儒所得而闻”;至于氏族、六书、七音、天文、地理、都邑、谥、器服、乐、艺文、校雠、图谱、金石、灾祥、昆虫草木等十五略,则系首创,为“汉、唐诸儒所不得而闻”。不过就以十五略而论,也多采取前人成书,并不尽是创作。因为叙述前代史实,典章制度,必有所本,自不能不以前人著述为依据。
然而,就书论书,《通志》未免令人失望。它虽然卷帙浩繁,却除“二十略”外,在编写形式上无所创新。由于《通志》反映的历史内容,空间广阔,时间长远,因此过去为刘知几所批评的的纪传体通史“每论家国一政,而胡越相悬;叙君臣一时,而参商是隔”的缺点,也就显得越发突出。加以急欲呈请皇帝批准传布,仓促写定,而在史料上没下功夫考核发掘,遂使它的价值远低于郑樵自己的估计。
现在通行的《通志》本是商务印书馆的《十通》本,附有索引。
《通志·总序》,在中国史学史上向来引人注意。作者关于通史和断代史孰优孰劣的评论,同前面所选《史通·六家》等篇的意见,形成尖锐对立。同时,序中关于氏族等十五略的提要,使人对作者自命具有新意的诸篇要点,产生相当深刻的印象。
选文:
1、串讲
2、重点词句:独体为文,合体为字 江左四声 方册 款识
4、 翻译
《通志·总序》译文
各条河流流经地域不同,但必定汇聚到海洋,然后天下才能免除洪水的威胁;各国开辟的道路不同,但必定都通向中原,然后边区才去掉阻隔的苦恼。由此来看,会通的意义大极了!自从文字发明以来,著书立说的人虽然很多,只有孔老夫子因为是天生的圣人,所以才总括《诗经》、《尚书》、《礼》、《乐》而融会在一人手中,然后能够整齐厘定天下的各种记载,贯穿二帝三王,而连接成一个系统,然后能够彻底弄清古今的变化。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