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国黄埔军校(全文)-第8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胆战心惊。1942年2月12日,在他率领一支小部队又一次袭击日军时,身负重伤不幸被俘。监狱刑场,他绝不叛党叛国,终遭残忍杀害,壮烈殉国。毛泽东后来评价道:“有名的义勇军领袖杨靖宇、赵尚志……他们都是共产党员,他们的坚决抗日、艰苦奋斗的战绩,是人所共知的。”
  1937年“八·一三”淞沪抗战,中国军队在淞沪战场投入大量精锐部队,损失18万人,其中有不少黄埔生。史学家黄仁宇为此评价说,中国抗战先用苦肉计,再用空城计。所谓苦肉计,黄埔一期生、少将旅长黄梅兴,在淞沪抗战中牺牲。是先在淞沪战场投入以黄埔军校生为主的中央军,牺牲嫡系部队,让那些马家军、龙家军、粤军、川军都跟上来。黄埔师生走在前面,全民一致,同仇敌忾,自“七·七卢沟桥事变”开始,直至战斗到胜利,打了8年又1个月零8天。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第一个胜利是平型关大捷,这次战役即是由当年担任黄埔军校政治部秘书兼教官、后任八路军第115师政委的聂荣臻和同为黄埔学生的该师师长林彪指挥的。第115师官兵在这一对黄埔师生的领导下,于1937年9月25日的秋雨中设伏于山西境内的平型关。此役杀得天昏地暗,惊心动魄。早就希望打一个漂亮仗的八路军勇士个个如下山的猛虎、出海的蛟龙,而自进入中国还没有遇到有效抵抗的日军也是凶焰万丈,不可一世。双方不断展开拉锯战、攻防战和肉搏战。战斗从清晨7时一直打到下午3时,整8个小时,八路军终于把围困在夹沟中的日军全部消灭。歼灭日军近千人,击毁汽车100多辆,畜力运输车200多辆,缴获战马50多匹,步枪1000余支,机关枪20挺,火炮1门,掷弹筒20多个,以及其他军用物资。全国军民群情振奋,一片欢腾,各界人士纷纷来电来函表示祝贺。蒋介石也发来嘉奖电,称:“接诵捷报无比欣慰”。时隔一日,又来电称赞:“忠勇之气,益盖敌胆,特电驰贺,续候佳言”。

  第十三章 解析黄埔精神(12)

  1939年11月,南宁告急,国民革命军第5军奉命投入桂南会战的昆仑山战斗。军长是黄埔一期生杜聿明,他下属的3个师第200师师长是黄埔三期的戴安澜,新编第22师师长是黄埔二期的邱清泉(学名邱青钱),荣誉第1师师长是黄埔一期的郑洞国。荣誉师就是荣誉军人,这是对负伤归队官兵的统称。这个师的官兵对日军恨之入骨,打起仗来复仇心切,英勇无比。正因为如此,12月18日开始的昆仑关大战枪声一响,担任正面主攻的第1师就对日军展开猛攻。兵勇怒吼,地动山摇,当天就占领了昆仑关的仙女山。当晚,各团再乘势夜袭,经过一昼夜激战,又攻克了老毛岭等军事要地。第200师连夜推进,于深夜攻入昆仑关。12月19日之后,日军发起反扑,昆仑关上喊杀声冲天,硝烟蔽日,阵地得而复失,失而复得,双方伤亡惨重。中国军队改变战术,暂时放弃争夺主峰,派出重兵清除昆仑关四周守敌,使守关敌军成瓮中之鳖。10天后,由新22师为主再次以凌厉攻势,突入昆仑关口,终于在12月31日11时20分,完全攻占昆仑关。中国军队以毙伤敌军18100多人、击毙敌旅团长的辉煌胜利,迎来了1940年的元旦。伴着新年的钟声,杜聿明对报社记者说:“民众是本军的父老。本军的胜利,其实也是民众的胜利。”这话渗透了黄埔军校初创时的精神,给中国人民留下了深刻印象。
  黄埔四期生林彪(前)、军校秘书聂荣臻(后)
  在抗日战争初期率部开赴抗日前线黄埔四期生林彪和一期生杜聿明分别在山西平型关与广西昆仑关打了两场抗日的著名战役。两次战役是黄埔军校课堂上教官讲授的两种不同形式的典型进攻战例再现:林彪是占据居高临下的有利地势,打的是巧仗,是战略战术上的出其不意、攻其不备;杜聿明是仰攻“一夫当关,万人莫开”的昆仑关,是实打实、硬碰硬的攻坚战。林彪指挥的是小米加步枪的“土八路”第115师;杜聿明带领的是中国惟一机械化军第5军。对手同是号称“钢军”的板垣征四郎师团。林彪打的是第21旅团辎重队和后卫部队;杜聿明攻击的是第21旅团主力。平型关大捷是中国军队节节败退时奏响的一曲凯歌,打破了日本“皇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昆仑关之战又使中国军心、民心振奋,愈战愈勇。黄埔生林彪、杜聿明也由此在全国威名大震。
  1941年,日本法西斯发动太平洋战争,派重兵进逼缅甸,企图截断滇缅公路,这是中国当时惟一一条通往外部世界运输军用物资的输血管和生命线。为了保证这条西南交通大动脉的畅通,中国在太平洋战争爆发的第三天就下令入缅作战。作战部队为第5、第6两军。黄埔第3期毕业生戴安澜任师长的第5军第200师随即开赴云南集结,并在1942年3月,作为先头部队进入缅甸。此时的戴师长已抱定必死决心,临行前留给夫人一份遗书,写道:“为国战死,是极光荣。”在行军途中,他激情满怀,遂赋《七绝·远征》词,以明壮志:“策马奔车走八荒,远征功业迈秦皇。澄清宇宙安黎庶,先挽长弓射夕阳。”入缅作战,条件异常艰难,山路崎岖,林木密布,气候闷热,瘴气逼人。第200师屡建战功,在同古保卫战中,戴安澜率部歼敌5000多人,成功掩护了盟军的撤退。
  黄埔三期生戴安澜4月29日,日军切断了中国远征军的退路,战局开始恶化,远征军总指挥部下令撤退。回国途中的5月18日,第200师遭到日军突然伏击,戴安澜匆匆赶到前沿指挥,不幸胸部、腹部中弹。5月26日,部队到达茅邦地界,此地离祖国仅剩下半天路程。这时,戴安澜的枪伤由于军中无药已有8天没有得到治疗,他不幸在下午5时40分停止呼吸。临死前,他吩咐士兵帮他整理好衣帽,扶起他向北做最后的眺望,口中仍喃喃地吐出8个字:“反攻,反攻,祖国万岁!”戴将军死后,全国各地民众纷纷电致挽词、挽联。毛泽东写的挽诗是:“外侮需人御,将军赋采薇。师称机械化,勇夺虎罴威。浴血东瓜守,驱倭棠吉归。沙场竟殒命,壮志也无违。”周恩来的挽词是:“黄埔之英,民族之雄。”

  第十三章 解析黄埔精神(13)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抗击帝国主义侵略为时最长的战争,也是自中国几千年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以来一次规模最大、范围最广、参战人数最多的战争,更是中华民族自屈辱的鸦片战争以来惟一一次取得全面胜利的战争。黎东方著《细说抗战》中说,“八·一三”淞沪会战以后,有21次会战,1117次大战斗,38931次小战斗。在这个磨砺与检验着民族精神的战场上,黄埔师生经历了血与火的考验。据资料记载,仅在中国军队赴缅作战期间,阵亡的黄埔军校师生就有5700人之众。8年抗战,黄埔出身的97位将军壮烈牺牲。虽然无法统计在整个抗日战争期间有多少黄埔师生为国捐躯,血沃中华,但可以完全肯定地说,在3000万殉难的中国军民中,在血肉组成的抗战长城上,每一块砖石都洒下过黄埔师生的汗水、泪水,浸透过黄埔师生的鲜血。这鲜血化为了永不凋谢的鲜花,更化为了对一个不屈民族的英雄赞歌。
  黄埔军人在国家和民族存亡面前,都表现出革命军人视死如归的精黄埔一期生杜聿明在昆仑关战役前线神,无数黄埔军人血洒疆场。各位黄埔军校抗战先烈,每一个人站起来都是一尊铜像。黄埔革命先烈创造了历史,历史上应该有他们每一个人的名字。当年日本帝国主义想灭亡中国,一般中国人束手无策,恨自己软弱无能,希望有强者出头。在天下苍生引颈而望的时候,各位抗战先烈站了起来,以“大侠”的勇者姿态走上前去,“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成功不必在我”。在如此一大群先烈的引领下,中国人民用血肉筑长城,用鲜血洗国土,终于取得最后胜利。日本投降,中国成为世界五强之一,联合国的发起人。中国人民永远记得,各位抗战先烈那种先天下之忧而忧,公而忘私,牺牲小我的高大形象,感念并弘扬着他们那种为国家、为民族而勇于奋斗牺牲的精神。
  黄埔精神的历史意义及现实意义
  20世纪初,国共合作、精诚团结的黄埔军校,那种昂扬的革命精神,洋溢在每位黄埔师生的脸上,贯彻于课堂和作战的始终。军校为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培养了大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