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后为八路军军部警卫团的部分警卫战士,有参加过平江起义、坚持过井冈山斗争的红军第5军团第13团的部分红军战士,有第120师第359旅雁北支队的部分战士。这些游击队在抗日战争期间,一直活跃在太行山中部与北部地区。
解放战争初期,上述游击队发展成为冀晋军区独立第1、第2旅。从此,独1、独2旅在冀晋军区司令员赵尔陆、政治委员王平指挥下,转战于华北地区,首战智村,旗开得胜;二战宗艾镇,全歼守敌;三战石家庄,协同友军解放全城。1947年11月,根据中央军委指示,冀晋军区和察哈尔军区合并组成北岳军区,唐延杰任司令员,王平任政治委员。所属部队编为北岳军区第1纵队,司令员由唐延杰兼任,政治委员由王平兼任,萧文玖任副司令员,张开荆任参谋长,张连奎任政治部主任。原独立第1、第2旅分别改称第1旅、第2旅,原独立第4旅改称第3旅。 12月,该部参加平汉路破袭战,重创敌第35军军部。1948年3月,该部参加察(哈尔)南、绥东战役,攻克天镇。4月,参加应县战斗。5月,北岳军区归华北军区直辖。7月,该部参加保(定)北战役。8月,为适应大规模运动战与攻坚战需要,第1纵队编为华北第3兵团第1纵队。唐延杰任司令员,旷伏兆任政治委员,张连奎任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9月,该部参加察绥战役。先后攻克集宁、丰镇、凉城等据点,协同兄弟部队解放了绥远和察北广大地区。 12月,参加平津战役,同兄弟部队一起解放了张家口、宣化等城镇。
1949年2月,根据中央军委关于统一全军组织和部队番号的命令,该部在河北省顺义县(令属北京)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66军,隶属第20兵团(直属总部)。萧新槐任军长,王紫峰任政治委员,张连奎任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朱志明任后勤部部长。原辖第1旅改称第196师,曾美任师长,丁莱夫任政治委员;第2旅改称为第197师,成少甫任师长,钟炳辉任政治委员;第3旅改称第198师,张开荆任师长,黄连秋任政治委员。4月,第66军参加太原战役,协同友军解放了太原,第589团荣获“登城先锋团”的光荣称号。5月,由原国民党军第92军第142师改编为独立第55师编入该军序列。
1950年8月,独立第206师(欠师机关)、独立第208师(欠师机关和第622团)及太原省军区警备第2、第3团,共12万余人编人第66军。 10月,该军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人朝作战,先后参加了第一至第四次战役。
1951年3月15日奉命归国休整。1952年6月至11月,该军新组建的三个师属炮兵团、三个战防炮营、三个高射炮营也奉命相继入朝作战,历时一年多,先后配属14个师作战,胜利完成任务,于1953年11月回国归建。入朝参战期间,该军涌现出“曲桥里阻击英雄营”、“钢胆铁身战地英雄通信连”、“铁血山英雄连”和于德江、李玉、刘桃顺、张续计、侯伯锁等许多英雄模范单位和战斗英雄。
六十四、第 67 军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67军的前身是华北军区第2纵队。该纵队是由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第115师部分主力部队,与晋察冀军区所属冀察军区为基础发展而来的。
1937年9月,八路军第115师在平型关首战告捷后,主力部队南下,师政治委员聂荣臻率独立团、骑兵营、教导队等部,以五台山为中心在晋察冀三省边界地区开展游击战,创建敌后抗日根据地。 11月7日,晋察冀军区成立。以后随着晋察冀军区抗日武装力量的不断壮大,军区所属部队先后几次进行整编。1944年9月,冀察军区成立,辖第1、第11、第12、第13、第19军分区。隶属晋察冀军区。辖区在北平(令北京)、保定、阳高、商都、沽源之间。冀察军区成立后,投入抗日战争攻势作战和战略反攻,开辟察哈尔,出击北平、察北等地。抗战胜利后,为粉碎国民党军队的进犯,壮大人民武装力量,保卫人民胜利果实, 1945年10月,晋察冀军区所属部队进行扩编,由冀察军区第1、第12、第13军分区部队各一部组成冀察军区刘道生纵队,辖第8、第10旅;由冀察军区第1、第12、第13、第19军分区组成冀察军区郭天民纵队,辖第6、第7、第9旅和骑兵旅。冀察军区刘、郭纵队合称为冀察纵队,郭天民任司令员,李天焕任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易耀彩任参谋长,下辖第6、第7、第8、第9、第10旅和骑兵旅,共2。5万余人。纵队组成后,同月,参加绥远战役,攻克隆盛庄、武川等城镇。
1946年3月,冀察纵队进行整编,撤销第9、第10旅和骑兵旅番号,辖第6、第7、第8旅。6月,晋察冀野战军成立。7月,冀察纵队改称晋察冀野战军第2纵队,郭天民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韩伟任副司令员兼参谋长,向仲华任政治部主任,原第6、第7、第8旅改编组成第4、第5旅,共2。7万余人,隶属于晋察冀野战军。7月至10月,该部先后参加了大同、集宁战役、张家口保卫战。 11月,参加易(县)满(城)战役。1947年1月,郭天民调离纵队,杨得志任纵队司令员,李志民任政治委员,冀中军区独立第8旅调归该纵队改称第6旅。同月,参加保(定)南战役。4月,参加正太战役。6月,杨得志调离纵队,陈正湘任司令员。6月至7月,参加青(县)沧(县)战役和保(定)北战役。9月,参加大请河北战役。11月,参加清风店战役。11月,参加石家庄战役。 12月,参加了平汉路破击战役,攻占吴村、高洛地区。 1948年3月,参加察南、绥东战役,攻克广灵、阳原等县城。5月,华北野战军第2兵团成立,第2纵队隶属该兵团建制。7月,第4旅调离纵队。8月,华北野战军第3兵团成立,第2纵队转隶该兵团建制。9月,参加绥远地区作战。12月,参加平津战役,协同友军歼灭张家口、宣化等地国民党守军。1949年1月,根据中央军委关于统一全军部队编制序列和番号的决定,华北军区部队进行整编,华北野战军第3兵团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0兵团。2月,第2纵队在北平沙河镇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67军。韩伟任军长,旷伏兆任政治委员,马龙、刘儒林任副军长,赵冠英任参谋长,刘国梁任政治部主任,曾传俘任后勤部部长。所辖第5旅改称第199师,李水清任师长。李布德任政治委员;第6旅改称第200师,盛治华任师长,钟华农任政治委员。第67军组建后,隶属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0兵团。4月,参加太原战役,攻克卧虎山。5月,进驻塘沽、山海关地区担负海防任务。7月,华北军区独立第210师调归该军改称201 师,彭寿生任师长,何兰阶任政治委员。同时,由原国民党军第92军第21师改编的独立第53师分别编入该军各师,全军共4万余人。
1949年10月1日,第67军第199师作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受阅部队,参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光荣地接受了党和人民的检阅。
1950年8月22日,第20兵团撤销,第67军归华北军区建制。1951年2月7日,重建第20兵团,第67军又归第20兵团建制。
1951年6月,第67军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作战。从1951年6月至1953年7月,在金城地区担负作战和防御等任务,先后参加了1951年秋季防御作战、 1952年秋季反击作战和1953年夏季反击作战等战斗和战役。涌现出范仁和、张富荣、任西和、唐风青、李占广等许多战斗英雄和英雄集体。 1954年9月,第67军奉命从朝鲜回国,调归华东军区建制。
六十五、第68 军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68军的前身是华北军区第6纵队。该纵队是由冀中军区独立第7、第8旅和冀晋军区及察哈尔军区各一部组建而成的。
1947年12月6日,晋察冀军区根据中央军委指示,以冀中军区、察哈尔军区各一部在河北省定县组成第6纵队,由文年生任司令员,向仲华任政治委员,萧新槐任副司令员兼参谋长,下辖原冀中军区独立第7旅改称的第16旅、独立第8旅改称第17旅,原察哈尔军区第6分区和冀晋军区第1、第4分区各1个独立团合编而成的第18旅,共1。7万余人,隶属于晋察冀野战军。纵队成立后,参加平汉路北段破击战。
1948年1月,纵队奉命从河北满城地区出发,初战保(定)西北。3月至4月,第6纵队参加察南绥东战役。5月,华北军区第2兵团成立,第6纵队隶属该兵团建制。并新调旷伏兆任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