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军总部,其所属部队归中革军委直接指挥,并称中央红军。 12月,国民党军第26路军1。7万余人在宁都举行起义,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5军团,亦归中革军委直接指挥。周恩来从上海到达中央苏区,就任中共苏区中央局书记,并任中革军委副主席。 1930年11月至1932年3月,湘鄂西苏区第2军团转战湘鄂边和鄂西北,并取得襄北作战的胜利。第2军团于1931年3月改编为第3军。鄂豫皖苏区第1军(1931年1月与第15军合编为第4军)于1930年1月至1931年5月,打破国民党军两次“围剿”,后又取得蕲春、黄梅、广济地区作战的胜利。 11月,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成立,徐向前任总指挥,陈昌浩任政治委员,辖第4、第25军。尔后红四方面军发起攻势作战,至1932年6月,连续取得黄安、商潢、苏家埠和潢光4次战役的胜利,使国民党军对鄂豫皖苏区的第三次“围剿”计划破产。湘赣、湘鄂赣、赣东北等苏区红军也在反“围剿”作战中取得胜利,全国各地红军在反“围剿”作战中,共歼灭国民党正规军20余万人;主力红军发展到15万人,各苏区得到巩固和扩大。
1932年1月,王明“左”倾错误统治的中共临时中央推行冒险主义的进攻战略,要红军夺取中心城市。尔后,中央红军从2月至1933年1月连续进行6次进攻战役,虽然取得一些胜利,但没有达到预期目的,反而消耗和疲惫了红军,失去巩固和发展红军与苏区的有利时机。其间,中央红军复称红军第一方面军。 10月,中共苏区中央局在宁都召开会议,继续贯彻冒险主义的进攻战略。毛泽东在会上受到错误的批评,会后被迫离开红军的领导岗位。鄂豫皖和湘鄂西两苏区的红军未能打破国民党军的第四次“围剿”,被迫于10月分别退出这两个苏区。第四方面军主力于12月转战到四川省北部地区, 1933年2月创建川陕苏区。到1934年9月,连续取得反“三路围攻”和仪南、营渠、宣达3次进攻战役、反“六路围攻”的胜利,部队发展到5个军8万余人。留在鄂豫皖苏区的部分红军于1932年11月重新组建第25军,继续坚持斗争。退出湘鄂西苏区的第3军经过艰苦转战,于1934年6月进到贵州省沿河地区,尔后创建了黔东苏区。
1933年2月,蒋介石不顾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共同对日作战的主张,继续坚持“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政策,对中央苏区发动第四次“围剿”。第一方面军在朱德、周恩来指挥下,打破国民党军的“围剿”。5月,中国工农红军总司令部成立,朱德任总司令兼第一方面军司令员,周恩来任总政治委员兼第一方面军政治委员,刘伯承任总参谋长,王稼祥任总政治部主任。6月,第6军团在湘赣苏区成立。6~10月,红一方面军增编第7、第9军团。
1934年1月,第一方面军总部撤销并入中革军委,所属部队由中革军委直接指挥,再次称中央红军。9月,中央红军增编第8军团(12月编入第5军团)。
中央红军从1933年9月开始第五次反“围剿”,由于中共临时中央主要领导人博古、共产国际派来的军事顾问李德实行“左”倾冒险主义和军事保守主义的方针,虽经浴血苦战,予敌重大杀伤,但至1934年10月终于失败。中共中央和中革军委被迫率中央红军主力撤出中央苏区,进行长征。湘赣、湘鄂赣、闽浙赣等苏区红军的反“围剿”作战,也都遭到失败。在此之前,中共中央和中革军委以第7军团组成北上抗日先遣队,向闽浙皖赣边界挺进。于11月与第10军合编为第10军团,后在同优势敌军作战中遭受严重损失。8月,湘赣苏区第6军团西征, 10月与第3军(后恢复第2军团番号)在贵州省印江县木黄会合,接着发起湘西攻势作战,至1935年1月创建湘鄂川黔苏区。中央红军主力长征初期,由于中共临时中央领导人实行退却中的逃跑主义,部队遭到重大损失,在突破国民党军4道封锁线后,由8。6万人减少到3万余人,处境十分危险。 1934年12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在贵州省黎平召开会议,采纳了毛泽东的建议,改变原定去湘西会合第2、第6军团的计划,转向国民党军兵力薄弱的贵州前进。1935年1月,占领遵义城。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遵义召开扩大会议,结束了“左”倾冒险主义在中共中央的统治,在极端危急的时刻挽救了红军,挽救了党。这是中国革命中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转折。随后,由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3人组成军事指挥小组。中央红军经过四渡赤水河等作战行动,渡过金沙江,摆脱了几十万国民党军的围追堵截。接着,强渡大渡河,翻越终年积雪的夹金山,于6月中旬到达四川省西部懋功(今小金县)地区,与5月初撤离川陕苏区的第四方面军会师。6月2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慰功以北的两河口举行会议,决定北上创建川陕甘苏区。7月,中共中央任命张国焘为红军总政治委员,中革军委将中央红军第1、第3、第5、第9军团依次改为第1、第3、第5、第32军,恢复第一方面军番号,周恩来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8月,两个方面军混编为左右两路军,过草地北上。但率左路军行动的张国焘拒绝执行北上方针,并背着中共中央电令陈昌浩率右路军南下,企图分裂和危害中共中央。毛泽东、周恩来、张闻天、博古等经紧急磋商于9月10日率右路军中的第1、第3军和军委纵队继续北上,并于12日决定将这两个军和军委纵队组成陕甘支队。彭德怀任司令员,毛泽东任政治委员。10月19日到达陕甘苏区的吴起镇(令吴旗县城),结束了二万五千里长征。
在此以前,在陕甘边和陕北的部队组成红军第26、第27军,积极开展游击战争,打破国民党军的“围剿”,创建了陕甘苏区,成为主力红军长征的落脚点。坚持鄂豫皖苏区斗争的第25军,于1934年11月开始长征。12月到达陕西省雒南(今洛南)庾家河地区,至1935年夏创建鄂豫陕苏区,后继续北上,于9月到达陕甘苏区,与第26、第27军合编为第15军团。11月初,陕甘支队同第15军团会师,合编为第一方面军,彭德怀任司令员,毛泽东任政治委员,辖第1、第15军团,共1。4万余人。下旬,第一方面军取得直罗镇战役的胜利,为中共中央将革命大本营放在西北创造了条件。
1935年12月下旬,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陕北瓦窑堡召开会议,制定了实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总政策。1936年2月,第一方面军组成中国人民红军抗日先锋军,渡黄河东征,进至山西境内。5月,第一方面军组成西方野战军西征进至陕甘宁交界地区。东征、西征的胜利,扩大了红军,巩固和发展了陕甘苏区,策应了第二、第四方面军的北上,并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起了促进作用。
1935年9月,张国焘强令第四方面军以及编在左路军中的第一方面军第5、第32军南下四川、西康(今分属四川、西藏)边境,并于10月5日在理番县卓木碉公然另立“中央”,分裂党、分裂红军。随左路军行动的朱德、刘伯承对张国焘的反党行为进行了坚决斗争,与反对张国焘分裂行为的徐向前等一起,耐心地对受欺骗的指战员做工作。此后部队在与国民党军作战中。受到重大损失。 1936年4月被迫撤至西康甘孜地区时,已由南下前的8万余人减为4万余人,张国焘的南下方针即告破产。在中共中央劝导和督促下,张国焘于6月6日取消另立的“中央”。第2、第6军团于1935年11月撤离湘鄂川黔苏区开始长征,转战湖南、贵州、云南诸省于1936年7月初到达甘孜,与第四方面军会师。7月上旬,第2、第6军团和第32军组成第二方面军,贺龙任总指挥,任弼时任政治委员。接着,第四、第二方面军从甘孜地区开始北上,于8月上旬、9月初分别进入甘肃省南部地区。10月,第四方面军、第二方面军分别在甘肃省会宁和静宁将台堡地区同第一方面军会师。至此,全部主力红军胜利结束长征。
1936年10月下旬,按照中共中央和中革军委的部署,红四方面军所属第30军西渡黄河。随后,第四方面军总指挥部及第9、第5军亦西渡黄河,准备执行宁夏战役计划。11月5日,红军总部电令红四方面军河西部队:目前主要任务是消灭马步芳部,独立开展一个新局面,首先占领大靖、占浪,永登地区。必要时应迅速占领凉州地区。11日,中共中央决定:河西部队称西路军,成立以陈昌浩为主席、徐向前为副主席的西路军军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