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21岁的叶赫那拉完成了她作为传种母马的职责。对于任何中国女人来说,儿子的出生就是最终的满足。皇子的出生给了她在中国所能有的最高地位。
第一部分 叶赫那拉氏第11节 叶赫那拉氏(6)
这一次意外的生物学上的幸运,将叶赫那拉从完全隐匿的后宫提升到了中国政治演出的前台,成了一个关乎王朝存续的独一无二的人物。她暂时还没有权力(政治上或其他方面),但她就这样冷不丁地出场了。朝廷上那些掌握实权的大臣第一次注意到了她的存在。
由此观之,在担当重要角色(或者至少是潜在的重要角色)方面,不管她做什么或不做什么,那都是她此前所完全缺乏的。即使是她的个性,也经历了一次改变。她特有的严肃,就是这一改变的结果,其他人是这样看待她的,并且她也这样看待自己。不管怎么说,就像年轻的伊丽莎白一世和年轻的维多利亚女王一样,她的某些性格此时已初露端倪,总有一天,这些将会影响到她对朝政的管理。
她的身上具有许多维多利亚14也同样具有的特性,包括喜欢人家拍马屁,这使她不能看穿奉承者的伪饰;深谙此道的家伙懂得利用这点,她屡次三番被卷进宫廷阴谋中,这既不是她的发明也不是她的爱好,最显著的的例子是义和团事件。和维多利亚一样,她也是个对细节和礼仪斤斤计较的人,那些让她感到自己被怠慢了的事,她会长时间地记在心里,这导致她经常对仆人或侍女大发雷霆,甚至对王公大臣也是如此。这两个女人都有坚强的个性和责任感,但叶赫那拉不会太专注于琐事。作为一个老妇人,她像维多利亚一样顽固而倔强,但在维多利亚那里,这种性格渐渐成了一种病态,而叶赫那拉,则只不过是加深了她的忧郁。
她和伊丽莎白一世15的不同是明显的。她像伊丽莎白一样,总是高度紧张、精力充沛,而且可能有过之而无不及(伊丽莎白毕竟是一个处于正常环境下的君主),但她并没有受过伊丽莎白那样好的教育,也没有她那样的语言学和地理学方面的才华,甚至也不像她那么聪明、那么活泼,也不像她那样是个优秀的男人鉴赏家,这一切,决定了这两位君主的成败荣辱。和伊丽莎白不同,叶赫那拉没有皇室血统,并且进宫之前,她和皇室既没有什么重要的联系也没有任何家庭纽带。对于这个大千世界(哪怕是这个帝国),她没有一个整体的认知,甚至,对于紫禁城和颐和园外面所发生的事情,她也一无所知。因为她是一个儒教国家的一个女流之辈,她决不可能为了掌握中国的第一手材料而到各省去旅行。在她63岁之前,她的大臣甚至不允许她会见外国人。这三位君主中,叶赫那拉最善于操纵,因为她最孤立。她没有呼吸过那曾经吹进过紫禁城内的外面的空气,所以,她只能完全依赖于报告和顾问们的诚实,以及总督们的慈悲。她不能从那些最富智慧的人当中选拔自己的大臣,并且由于满清宗室的严格控制,她常常成为亲王们的牺牲品。她统治的时间多长,她忍受王爷们的愚蠢就有多长。围绕着她的全都是愚蠢,混合着排外,她自己的聪明才智从未得到过充分的展现。她和伊丽莎白一样,有一副优柔寡断的外表,二者都天生地透露出一种息事宁人的愿望。但两人的优柔寡断并非天生,而只是通过学习,养成了小心谨慎的习惯,以符合她们的身份,那些大臣特别是在宫廷上煽风点火的人于是就认为她们优柔寡断。
在进宫前之她根本没接受过学校教育,进宫后才受到过翰林院学士的一些辅导,因此,叶赫那拉全靠自己的本能和直觉。24岁以前,她的生活完全与世隔绝,而这之后,她的生存又接二连三地受到威胁。当一场紧急事件把她投到危险之中时,她靠直觉做出反应,变得易怒、好斗,以此来自卫,这就像一只正在打盹的家猫为生命而跃然一搏,然后再平息下来,静静地保持机警。她曾经谈及“当时事情非常紧迫,但我能临危不乱、从容应对”。
作为一个虔诚的佛教徒,她曾经有意识地尝试着仿效佛的“以静制动”,罗伯特·赫德爵士以及其他北京城里深知她处境的那些人都曾肯定地说,这才是她的真实本性,这也正是她后来为什么被人称作“老佛爷”的理由,这是一个中国术语,大臣们都这样叫她,带有一种亲切和赞美的意思。只是在1900年拳乱的那段时期,一些误解她的西方人才开始用“老佛爷”的称呼来咒骂她,这一称呼也就有了几分贬抑的意味。
在她生命的第二阶段,这些性格特征就逐渐形成,那是在她的儿子出生并因此而结束了她的孤立状态之后。但它们还没有完全显露,直到1860年为躲避英法联军而逃出北京城,恐惧与突发事件相结合,终于催生了一个足智多谋、坚韧顽强的女人。不过那是后来的事情。
如果她希望孩子的出生能使她重新赢回已经失去的丈夫的欢心,那她就错了。纵观咸丰的一生,每当他麻烦缠身的时候,他就愈加渴望沉湎于狂欢作乐之中。叶赫那拉太认真、太严肃了。而丽妃则放荡而快乐。
她并不是唯一被摒弃的人。虽然按照规矩,皇帝每个月应该和皇后消磨一个晚上,谢天谢地,由于他对丽妃的巨大热情,以至于没有足够的“阳”来让皇后怀孕。自制可不是咸丰的基本美德。根据他的批评者的说法,他几乎没什么美德,无论是基本的还是不基本的。
作为一段浪漫传奇,叶赫那拉的美梦完全破灭了,但作为一个母亲,似乎还不错。“很幸运,我给他生了一个儿子,”有一次,她这样不加掩饰地评论道,“然而我倒霉的日子也从此开始了。”
1856年,皇太后的去世改变了宫里女人的等级顺序。咸丰的皇后如今成了后宫的一把手。她比叶赫那拉年轻两岁,而且一直没生孩子,但作为皇后,她拥有独特的地位,她表面上应该是咸丰子嗣的法律或官方的母亲。而叶赫那拉只是个代理母亲,对于自己孩子的培养教育方面,拥有的发言权很少。给孩子喂奶的工作交给了奶妈,日夜照料孩子则是宫里太监们的任务,叶赫那拉和儿子之间的接触很有限,只有在少数由相士们推算出的吉利日子里,才能见上一面。作为一个潜在的皇帝,离开大字不识的母亲对于他的成长实在太有必要了。这样,两个女人之间就产生了摩擦,叶赫那拉后来坦白地说:“(钮钴禄皇后)给我制造了许多的麻烦,我发现很难和她友好相处。”
咸丰的第二个儿子及时降生了,但没多久就夭折了。有些材料说,这是受宠的丽妃的第二个孩子,出生时间是1859年。
1860年初,咸丰对自己所面临的困难再也无法应付。灾难,巨浪般地接踵而至。宫墙之外所发生的那些将要席卷一切的事件,叶赫纳拉一无所知,风暴过后,她所熟悉的一切都面目全非。她将成为一个逃亡的难民。多年以后,当她成了咸丰皇帝唯一一个健在的后妃时,她受到了西方人的普遍谴责,因为她招致了这所有的不幸和毁灭,因为咸丰的愚蠢卤莽,因为她勾引了他,因为她使他纵欲过度、精疲力竭,因为是她使得他面对1860年的外国入侵而无能为力,并最终使他变成一个瘾君子,一个酒鬼,一个傻瓜。在一生中的其余时间里,她不得不忍受人们对她的名誉的攻击,咸丰对另外一个女人的迷恋被栽到她的头上,西方人没能力弄清她们之间的区别。
在咸丰统治期间,没有哪个洋鬼子能得到足够的信息以弄清哪个嫔妃是皇帝所宠爱的,也搞不清皇后在那种事情上所扮演的角色。1860年以前,北京还没有西方的外交使团。这之后,就连罗伯特·赫德也没有绝对的把握分清哪个嫔妃是谁。没人知道她们的真名,而那些头衔又很容易搞混。是丽妃,还是懿妃?
到底是什么抓住了西方人的想象?在他们的观念里,中国皇帝总是被过于混乱的性生活给弄得痴痴呆呆,因此,所有参与其中的女人也必定是堕落的。这是个悲哀的事实:咸丰皇帝无需假他人之手,自己先就崩溃了。而他的父亲,早就因为手忙脚乱地既要镇压太平军又要抵挡洋鬼子,而焦头烂额、一蹶不振。
第一部分 叶赫那拉氏第12节 叶赫那拉氏(7)
【译注】
1何士,即哈里·赫塞(Harry Hussey 1881…?),加拿大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