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闪电凶神-曼施坦因-第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挥。团以上的建制依次为旅、师、军、兵团和集团军,每个旅下辖两个步兵团。陆军中的师为战术兵团,步兵师通常由两个步兵旅和一个炮兵旅(团),配属2至3个骑兵连和一些特种部队,一个师的总兵力在1.6万至2.1万人之间。担负战略任务和战役任务的最大作战单位是集团军,一个集团军编成包括3至6个军、骑兵兵团、工程兵部队和集团军直属炮兵。一个军的编成中有2至3个步兵师以及其他配属分队。
  这样,德军形成了统帅部指挥集团军、集团军指挥军、军指挥师、师指挥旅或者团、团指挥营、营指挥连、连指挥排、排指挥班的完整的指挥系列;各级指挥官军衔也从元帅到将官、校官、尉官,尊卑有序,不至于乱了方寸。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开战的初期,曼施坦因只是团里的一名副官,主要负责照顾团长的饮食起居,后来才改任作战参谋,辅助团长制定作战计划,不需要到连队中直接带兵。而且他所在的团也井非第一个波次的进攻团,只是跟在主攻团后面收拾一下残局而已。因此在战争初期,并无多大的生命危险。
  埃里希·曼施坦因人虽然在团里,但心早已经飞到了德军总参谋部,这里才是指挥战争的神经中枢,能到这里工作,才不枉为军事学院的高材生。德军的总参谋部是近代军事史上的一个效率比较高的机构,由19世纪后期任德军总参谋长的老毛奇勋爵创建,成了各国效仿的榜样。随着欧洲局势的日趋紧张,这个神经中枢的任务就是把早已拟定纸上的战争计划,变成现实。
  德国总参谋部制定的战争计划,出发点就是:必须避免在西线对法国和在东线对俄国两条战线同时作战。腹背受敌,向来是兵家之大忌,更何况法国和俄国合在一起的军事力量已经超过了德国。
  俄国庞大的军事官僚机构工作效率非常低下,军事动员工作进展缓慢。德军参谋总部推算,俄国要完成动员和集中至少需要六个星期的时间;趁俄国军事力量尚未在边境集结完毕之机,迅速解决法国,然后借助发达的、事先修筑好的铁路线,把大军转到东方,与奥匈军队合兵一处,再解决俄国。德国统帅部制定的作战计划,就是以在六至八周的时间内,结束对法国的西线战争为依据。在此期间,只需用少数部队监视俄军动向。
  奥匈陆军总共有150万兵力,约合110多个师,分属三个大的军事集团。其中最强大的一个集团称之为“A梯队”,编成四个集团军,在战争开始后对俄国执行战斗任务。第二个集团称为“最小的巴尔干集团”,主要对付南斯拉夫国家,只取守势。第三个军队集团称为“B梯队”,这个集团的使命是对付塞尔维亚,在得到另外两个集团的加强后,从西面和北面迂回包抄塞尔维亚。
  1914年8月3日晚6时45分,德国驻法国大使向法国政府递交了一份宣战照会,指责法国飞机破坏了比利时中立,在德国(卡尔斯鲁厄和纽伦堡两座城市上空飞行,并对上述铁路线投掷炸弹,同时还指责法军在几个地点侵入德国领土。由此德国对法国宣战。
  1914年8月4日,英国政府获悉德国已经入侵比利时领土,马上向德国政府递交了最后通牒,限其在柏林时间8月4日24时,也就是格林威治时间8月4日晚23时以前做出明确答复:要么退出比利时领土,要么与英国开战。
  德国并不买英国的帐,马上拒绝了英国的最后通牒。德国外交大臣答复说,入侵比利时是出于军事上的战略考虑,而军事上的需要高于一切。看到没有任何希望,英国于格林威治时间8月4日晚11时,宣布与德国处于战争状态。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德国首先破坏比利时的中立而拉开了帷幕。曼施坦因上尉跟随自己的团队,一路向比利时杀将过去。作为作战参谋人员,他对一个早有耳闻而又不知其详的德军作战计划,有了大致的了解,并在战争初期亲眼看到了这个计划的威力——这个计划就是著名的“史里芬计划”,日后曼施坦因上尉赖以成名的“曼施坦因计划”就受到了这个计划不小的影响。。
  不知德军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使用的所谓“史里芬计划”,给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曼施坦因提供了什么借鉴,且听下章分解。
  第四章 堑壕鏖兵命险丧
  攻法先侵比利时,列日要塞受迟滞;
  取胜哪顾坏道义,出师未捷命险失。
  德军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时,之所以首先进攻中立的小国比利时,与一个战前就制定好的对法国作战计划有关,该计划就是著名的“史里芬计划”。这个计划在德军总参谋部的影响极大,甚至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又有人把这个计划重新拣起。
  曼施坦因是反对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继续使用这个计划的,因为这个计划太经典了,对于德国职业军人和法国职业军人来说,都已作为步兵教科书中的内容而烂熟于心了,再照方抓药,恐怕难以奏效。
  在反对这个计划再次使用的同时,曼施坦因提出了自己的计划,被采纳后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功,可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史里芬计划”相媲美,故这个计划被称之为“曼施坦因计划”。但反对继续使用“史里芬计划”也使曼施坦因付出了昂贵的代价,他由当时一个集团军的参谋长,被降为一个二线步兵师的师长,此是后话。
  那么,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取得成功,又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被曼施坦因所极力反对的“史里芬计划”,到底是个什么样子呢?
  “史里芬计划”是以1891年至1906年任德国参谋总长的史里劳伯爵的名字而命名,该计划是他的呕心沥血之作,主要是为了在未来的战争中打败法国。
  “史里芬计划”是受1870年普法战争的启发而制定的。在普法战争中,德国军队在德法边境战斗中摧毁了法国军队,然后长驱直入,攻陷了法国首都巴黎,迫使法国订立了城下之盟。为了夺取铁矿石,同时也是为了消除法国边界的屏蔽,德国又强行吞并了与德国界相邻、战略地位十分重要的阿尔萨斯和洛林地区,企图使法国无险可守,暴露在德国的强大军事锋芒之下。
  法国丢失阿尔萨斯和洛林之后,法国的军事工程师以四个边境城市为中心,沿150英里长的法德边界构筑了一系列堡垒。东南起自阿尔卑斯山,经贝尔福、厄比那尔、土尔、凡尔登,到卢森堡和比利时边境以及阿登森林一线展开,钢筋混凝土建筑林立,火力配备周全,以这条天然加人工的障碍来防止德军的进攻。
  有鉴于此,史里芬伯爵拟定了一个通过卢森堡和比利时平原,迂回到法军背后的战争计划。虽然比利时在比、德边境也构筑了防御工事,但比起法国的工事来说,自然容易攻克。比利时国内交通比较发达,一旦进入比利时境内,即可借助便利的铁路、公路、河流向法国后方投入大批兵力,腹背夹击法军。而法国在德法边境堡垒中的要塞炮,是防前不防后的。
  这样,进攻法国的德国军队,将会以一个距离法国最近的城市——梅斯(这里距离法国首都巴黎仅有178英里)为轴心,由79个师组成强大的右翼,以闪击的速度经比利时横扫法国,另由八个师组成左翼实施战略佯动,把法军的主力吸引在要塞防线上。
  在东线,考虑到俄国原始的铁路运输系统和蜗牛般的动员速度,只放10个师来迟滞俄军,待在西线打败法国军队之后,再调转头来收拾俄国。
  史里芬本人并没有活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那一天,所以也就无从看到这个计划实施之后的效果。
  不过还是发生了他生前最担心的事,“史里芬计划”的核心,就是必须维持德军强大的右翼,史里芬在弥留之际还不断地重复着一句话“加强右翼”。可惜他的继任者在实战中修改了这一计划,从右翼中抽出了八个主力师来加强左翼,这样,德国军队的强攻右翼被削弱,以至于打到巴黎城下之后,再无余力对巴黎实行包围,待从正面调动德军强攻巴黎时,被缓过劲了的法军在马恩河会战中击退。
  战争开始之后,除了右翼被削弱之外,德军大体上还是按照“史里芬计划”行事的,进攻比利时就是这个计划的第一步。
  德国皇帝威廉二世亲自披挂上阵,担任德国武装力量的最高统帅。以老毛奇元帅的侄子小毛奇将军为总参谋长,德国战时的大本营从柏林前推至距离法国边界只有100公里的科布伦茨市。
  不管想参与作战指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