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1908远东狂人-第18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英国,纯粹就是因为国内的官僚作风,这建交一事才久拖不决,其实朱尔典本人是很想与袁世凯政府建立正式的外交关系的。
但是现在,随着美国立场的动摇,各国的如意算盘恐怕是要落空了,如果美国与中国共和政府建交而其它国家仍旧犹豫不决的话,那么中国人对外国人的好感将全部被美国人夺去。
总统府正厅一时有些寂静,各国外交官都在认真思考如何应付这种局面,美国代办弗莱彻先生却微笑着在所有人的脸上扫了一眼,似乎很欣赏他的杰作。
坐在弗莱彻身边的马文突然想起了司戴德在巡洋舰上说过的话。
“远东变局。”
没错,一场远东变局,蕲州事变或许只是一次小小的武装冲突,但这场小小的武装冲突却将列强之间的分歧摆到了桌面上。
或许,从这一刻起,列强在这个国家的争夺、追逐将变得更加激烈。
或许,某些有心人将从这种争夺、追逐中取得足够的好处。
机会稍纵即逝,就看谁能抓住了。
第165章 将军与士兵
风呜咽,草木含悲。
~州下游的五道湾一带船~林立,沿江摆开了数百艘大小木船,此外,在江上还有一艘蒸汽炮舰往来巡弋,偶尔响起几声汽笛,也满含悲愤。
民船降下船帆,船头挂着白布,军舰虽然没有停航,但是那舰上的军旗却降下了一半,正迎着江风猎猎而抖。
无论是木船的船工,还是炮舰上的水兵,无一例外都在左臂上绑了黑纱,脸上的表情凝重肃穆,岸上哀乐隐隐传来,当中还夹杂着那似有似无的哭声和喊声。
一场葬礼正在五道湾江岸边的高地上举行,从船上眺望,可以看见那满山黑压压的人群,多数人臂戴黑纱,少数人则是一身缡素,披麻戴孝。
即将安葬在五道湾的是在“~州惨案”中不幸遇难的军人和船工,十九名罹难中,军人五名,船工十四名,其中的九人是当场牺牲,另外的人则是后来陆续伤重不治的重伤员。
这是一场规格很高的葬礼,主持人就是共和军那位战功赫赫、声名雀起的总司令赵振华,参与葬礼的人除了共和军部分高级军官、鄂军政府全体高级文官之外,武汉、蕲州等地的缙绅名士、富商巨贾也应邀而来,河南、江西、湖南、四川的革命党人也纷纷派来了代表,至于新闻界的人士更是来了百名之多,中外记都不肯错过这个偏僻角落的新闻。
军人战死沙场,本就有权享受军礼安葬,至于那些船工,虽不是军人,没有军籍,但由于他们执行得是军事运输任务,因此,也被共和军承认为“为国捐躯人员”,不仅可以与阵亡军人享受相同的葬仪,而且也能领到一笔抚恤金,钱虽不多,但足以表明共和军对为国捐躯的崇敬之情。
军乐队缓步前行,引导着后面的队伍,演奏出地哀乐曲调沉重悠长,这是共和军时政宣讲委员会编撰的曲子,叫做《魂兮归来》,为了练好曲子,委员会直辖下地这支军乐队已练了整整两天,配合这沉重的曲调,军乐队的步伐也适当放慢,每抬起一步都要在空中停留片刻,然后才缓缓落下。
走在军乐队后面的是僧侣队伍,和尚、道士、神汉、巫婆,代表得是这个时代民间的基本信仰,他们是船工行会雇佣地,平时也没少干这种出殡的活计,但是他们显然无法适应军乐队的步伐,为了避免撞上前头地军乐队,几个保甲长混在队伍里负责指挥,锣声一响就停,钹一响就继续走,和尚敲木鱼,道士念经,神汉巫婆跳大神,手里的各式法器也挥过来舞过去,倒是走得有条不紊。
僧侣队伍后头跟着地是为国捐躯地遗属、亲戚。船工们地家眷全部到场。阵亡官兵地家眷则只找到了几位。共和军和革命卫队里地军官、士兵来自不同地方。又逢战乱。音信不通。他们有没有家眷也不一定。所以。为阵亡官兵披麻戴孝撑哭丧棒地人就多半由他们生前地战友充当。这个队伍也是最悲伤地队伍。几乎无人不哭。无人不喊。一些痛失双亲地孤儿更是呼爹喊娘。让人心碎。
十九具漆黑地棺木呈单列纵队。紧跟着前头地遗属队伍。每一具棺木都用两根绞杠担着。二十名壮汉用圆木抬着缓步前行。抬船工棺木地是百姓服色。而抬共和军阵亡官兵棺木地则是清一色地军人。而且军衔都不低。
走在最前头地一具棺木属于一名革命卫队地士兵。写在棺木正面神位上地是一个颇显粗鄙地名字。这表明。这名士兵来自社会底层。但是。抬着这具棺木地却都不是普通人。他们几乎全是鄂省军政府里最有头有脸地人物——————前头地十名抬棺汉子中。可以看见共和军地总司令赵北、共和军时政宣讲委员会干事长张激扬、共和军副总司令吴振汉。后头地那十名抬棺汉子里。则能见到省议长黎元洪、议员饶汉祥地身影。
记们在山坡上架好了照相机。闪光灯和胶卷忠实地记录下了这令人诧异地一幕。《将军为士兵抬棺》。这个新闻标题一定很吸引读。
跟在那十九具棺木后头地。则是那些应邀前来地缙绅名士、富商巨贾。虽然他们不能为死抬棺。但是却能为此次葬礼提供便利。实际上。这块用来安葬逝地吉壤就是当地几名缙绅捐赠地。靠山面水。视野开阔。无论是去上游还是下游。只要坐船从这里经过。就能遥望那山坡上地忠魂安息之所。让人们永远记住这些为共和事业献出生命地人。
共和军总司令赵振华刚才已经当着众人地面宣布。将来地五道湾将开辟一块“国家公墓”。专门安葬为国尽忠地烈士。而且。一座高大雄伟地纪念碑也将耸立在这里。它将成为一个坐标。一个指引民族前进地坐标!当人们坐船旅行到这里地时候。在很远地地方就能望见那座纪念碑。和它相比。那些帝王将相地陵寝将变得不值一提。
人们护送着十九具棺木到了山腰,小心翼翼的将棺木放下,总司令一声令下,鞭炮“噼里啪啦”响了起来。
“魂兮归来!魂兮归来!……魂兮归来!魂兮归来!……”
人们哭喊着抛洒纸钱,一时漫天飞舞,纷纷扬扬,犹如飞雪一般。
虽然现在确实已是春天。
“下葬。”赵北神情肃穆的向身边的参谋下达了命令。
“下葬!”司礼官大声喊了起来。
顿时,鞭炮声、哭喊声响成一片,在拉扯中,在撕心裂肺的呼喊中,十九具棺木被绳索缓缓降到墓**中,随着第一铲泥土的落下,山顶上的七名士兵举起了手中的步枪,“哗啦”推弹上膛。
“预备,放!”
“轰——————”
“预备,放!”
“轰——————”
……

三遍,象征二十一响礼炮,这是军人才能得到的荣~
枪声落下,只听山顶一声军号。
“全体都有!立正!敬礼!”
所有地军人举起了右手,冲着山腰敬礼,那些不是军人的人也纷纷脱去帽子,向山腰鞠躬。
赵北也脱下了大檐帽,在参谋们地簇拥下站得笔直,像那些普通士兵们一样,神情肃穆。
将军与士兵,这一刻他们没有区别。
……
这场规模空前的高规格葬礼前后持续了两个多小时,直到快中午才正式结束,随后一个简单的记招待会就在长江边举行。
举行记招待会的地方是一座茅草屋前的空地,利用石碾搭了个台子,一艘翻底地渔船前放上几排长凳,这就是会场。
那座破败不堪的茅草屋属于一户船民,一家六口人,两个老人,一对夫妻,一双儿女,平时以租船打渔为生,共和军主政湖北后,那对小夫妻被共和军雇佣,在一艘大帆船上充当船工,领取微薄的工资补贴家用,在“蕲州惨案”中,那艘帆船遭到日本水兵机枪扫射,小夫妻双双中弹身亡,抛下一双儿女和老迈地双亲,这家子的顶梁柱就此倒下。
这家船户的悲惨遭遇很有代表性,也很能说明问题,所以,会场就选在这里。
赵北臂戴黑纱,面无表情的走上充当讲台地石碾,扫了眼坐在长凳上的记,沉声说道:“诸位,请睁大你们的眼睛看看,看看我身后的这座茅草屋。多么的寒酸,多么的简陋,连门都没有,这座房子—————如果可以称之为房子地话,它属于一户船工家庭,之所以房屋如此破旧,不是他们不勤劳,而是满清朝廷残酷压榨的结果,渔捐、船捐、网捐、房屋捐,这些名堂已将他们剥夺得一干二净,能够活下来已是不易,谁还敢奢望住上宽敝明亮地大瓦房?
我们革命军人起来推翻满清、创建共和,正是为了使国民生活富足幸福,如果给我们时间,我相信,以中国劳苦大众的勤奋与节俭,这户船工人家或许用不了多久就能将这座茅草屋换成砖瓦房,甚至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3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