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会议也拍来电报,对共和军行动迟缓提出质疑。
不打无准备之仗,这是赵北地信条。
虽然舆论有些急噪,但共和军依然是不动如山,有条不紊的筹备着出征事宜,原本领军驻防湖南岳州的吴振汉已经奉命调回武汉,西征军出征之后,他将全权负责湖北军事,民政事务则由黎元洪和议院处理。
在蒋方震的帮助下,共和军的总参谋部已完成了编组,蓝天蔚依然是总参谋长,蒋方震作为副总参谋长兼高级军事顾问跟随赵北左右,随时为总司令提供军事咨询服务,再加上汉阳兵工厂已经赶制出一批应急步枪,并装备了部队,征集的民船也全部整装待,准备炸毁礁石、清理川江航道的工兵部队也备下足够的炸药,香港请来的潜水员也已逐渐适应了当地的饮食……西征的方方面面都已做到万无一失,就等总司令一声令下了。
不过在正式出征之前,必要的政治动员是不可或缺的,而且不仅要动员军队,还要动员国民,要让国民明白,共和军是在为国民而战。
因此,在做好了军事准备之后,赵北以湖北都督的名义正式颁布了两部刚刚由省议院表决通过的地方性法律,一部是《民意代表保护法》,这部法律规定,所有的省议院议员和地方自治会委员均受法律之特殊保护,没有议长或总司令的批准,任何人均不得以任何借口予以逮捕,换句话说,议员和自治委员在任期内享有司法豁免权;另一部法律是《小农田赋+免法》,这部法律承诺,对于拥有土地不超过五亩的小农家庭予以免除田赋的优待,只有当每户所拥有的土地总数超过五亩才会被征收田赋。
国民的动员完成之后,才是军队的动员。
现在,总司令正在兵工厂礼堂召开临战前的最后一次全体高级军官会议,部署方略,强调军纪。与会的人除了军官之外,还有兵工厂、钢铁厂和被服厂的负责人,以及那些千里迢迢赶来采访共和军的记,这也是一次新闻布会。
赵北没在会上说多少话,该讲的早已在前几天讲过,今天的会议实际上就是一场做秀,提高共和军的知名度。
会议实际上是由张激扬主持的,这位时政宣讲员总代表站在演讲台上,对着那些记滔滔不绝,讲演稿也是赵北亲手修订过的,从作战的目的到军队的纪律,从作战双方军事力量的对比到国外的局势,都讲得一板一眼。
此次西征,赵北打算动用两个师的共和军部队,此外,再加二十个大队的革命卫队,总兵力超过七万人,六万杆步枪,二百门各式大炮,可以说是倾尽全力。四川是天府之国,鱼米之乡,矿产资源丰富,进可攻退可守,赵北是志在必得,若不是还顾忌着有人趁机来抢他的湖北地盘,恐怕他会将四个师的共和军调进四川作战。
虽然只有七万人西征,但总参谋部公布的西征军总兵力却是十一万,至于共和军的总兵力,则达到了惊人的“二十五万”,所谓“兵不厌诈”,这既是向四川的赵尔巽示威,也是向其它势力虚晃一枪,免得总司令带兵入川的时候有人来抄他后路,湖北可是赵北苦心经营的第一块根据地,不能让别人抢了去,为了虚张声势,赵北甚至将当年董卓那一套把戏拿出来练了练,晚上把兵派到东边,白天再把兵绕个道从西边调回来,以此迷惑记和细作。
“诸位,蒙共和政府信赖,鄙人被委任为此次西征总指挥,肩负重任,不得不慎重对待,虽知川道之难堪比登天,却不敢贪图安逸,作为第二军军长兼西征总指挥,我将随先头部队冲过夔门!”
在张激扬讲完之后,总司令又站在了讲台前,慷慨了几句,趁着记们还没回过神来时,又将手一挥。
“现在,我宣布,共和军西征部队誓师时间为下午两点整,誓师地点,武昌城外鲇鱼套!”
……
公元1909年3月3日,共和军于武昌城外鲇鱼套誓师西征,七万大军水陆并进,杀气腾腾向夔门扑去,“征川之战”正式拉开帷幕。
第142章 老熟人与地头蛇(上)
川,古称益州,据《汉书》地理志载,“土地肥美,野,山林、竹木、蔬食、果实之饶,南贾、,西近、牛。”《华阳国志》也有类似记载,“其宝则有壁玉、金、银、珠、碧、铜、铁、铅、锡、赭、垩、锦、绣、、毡、牦、丹黄、空青、桑、漆、麻、之饶。”
早在战国时代,秦国蜀守李冰修建都江堰,灌溉良田千里,自此之后,蜀地渐成“天府之国”。东汉末年,军阀混战,中原饥谨,而蜀地却“沃野千里,土壤膏腴,果实所生,无谷而饱;女工之业,履衣天下;名材竹斡,器械之饶,不可胜用;又有鱼盐铜铁之利,浮水转漕之便。”诸葛亮在隆中对中也说,益州是“天府之土”,“民殷国富”。唐、五代、宋时期,益州之富堪与扬州比肩,后来虽然经过宋末、明末两次大战乱,蜀地人口凋零,地方残破,但凭借着地理上的先天优势,在很短的时间里就再次成为天下富庶之地,到了清朝末年,四川已成为仅次于东南财赋重地的税源区,盐税、田赋、厘金等项收入颇丰,不仅足以维持本省开支,而且也接济数省,可以说,四川就是中国西南地区财政的中心,谁掌握了四川,谁就掌握了整个西南。
由于四川地理的独特性,这里成为历史上军阀割据一方的理想地区,每当天下大乱,这里就会出现地方割据政权,西汉末年的公孙述,东汉末年的刘焉、刘璋父子,刘备建立的蜀汉政权,西晋末年的李雄成汉政权,均是四川割据势力的代表,东晋末年,焦纵割据四川,五代时,四川先后出现了前蜀和后蜀政权,元未,四川又为明玉珍建立的夏政权所割据,明末,“八大王”张献忠的大西军政权也曾短暂割据过四川。
所谓“天下未乱蜀先乱,天下已治蜀后治”,要想真正得天下,离不开四川。
之所以会出现这种局面,除了四川的富庶之外,还与四川地地理有着密切关联。中国地理西高东低,分成三个阶梯,而四川正好是第二阶梯,在这里,东西走向的山脉和南北走向的山脉交替,使四川成了一个完整而封闭的盆地,西部是青藏高原的巨大山脉,秦岭巴山横亘于北,巫山屏障于东,南边的大娄山过去便是云贵高原,也是高山耸立,跋涉艰难,整个四川四面高山包围,仅有几处险要关隘把守入川门户,真可称得上“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这种地理条件根本就是为地方军阀割据准备的。
“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诗仙李白的这句诗倒是很直白地说出了四川行路之艰险,但这仅仅是指入川道路之险,一旦进入四川盆地,这行路就不难了,一条长江从川西蜿蜒而过,由夔门出川,这一路之上不知汇聚了多少条大小支流,岷江、沱江、江、嘉陵江、乌江、金沙江,诸多大的支流都可常年通航,尤其是岷江、沱江和江,更是川中交通命脉,江又称“内水”,岷江谓之“外水”,沱江号称“中水”,依托三水,成都与重庆构成了川江航运地两大枢纽,分据川西川东,这两座城市的崛起和兴盛不是没有理由的。
要想控制四川,必须控制川江,而要想控制川江,就必须控制成都与重庆,控制了这两座大城市,也就控制住了四川的全局。
这正是此次共和军西征的战略要点,无论如何,都必须在最短时间里占领重庆与成都,将战略主动权握在共和军手里。
赵北背着手站在一幅巨大地军用地图前,共和军总参谋长蓝天蔚站在他的左边,副总参谋长蒋方震站在他地右边,警卫营营长田劲夫则心有不甘的站在三人身后,手里拿着三顶军帽。
这幅军用地图并不是中国人绘制的,而是从一名英国船长那里重金购来的,所以上面写得都是洋文,参谋们忙了两天两夜,又是查典籍又是勘误,这才将满纸的洋文换成了中文,并刊印下去。严格来讲,这幅英国探险家绘制的地图不能算军用地图,因为它没有等高线,而且残缺不全,不过现在整个四川都没有象样地军用地图,所以也只能将就着用了。
由于夔门早已落入共和军掌握。长江三峡几处关键制高点都被架上大炮。大军由鄂入川时并未遭遇抵抗。很顺利地推进到夔州府。并立即起了夔州战役。只用了半天时间就拿下了这座川东第一重镇。缴获大批辎重、骡马。稍事休整之后。又一鼓作气沿着长江向西推进。由于工兵部队已清理了长江航道。炸毁了航道上地不少暗礁。共和军地两艘代用炮舰“楚甲”号和“楚乙”号得以被纤夫们拉过三峡。开进川江。配合陆上部队行动。在
支援下。共和军进军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