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送信之前他就知道北绝不会无条件的支持袁世凯。回北方的路上他也仔细考虑过如何说袁世凯做这笔政治交易。而且自问有足够的理由说服袁世凯。
政治。本来就是不同集团之间的利益交易。有的时候这个交易可以通过和平的方式。有的候则可能会过非和平的方式。杨度无受后一种交易方式。这也正是他为什么不停的在南北之间奔走的主要原因。
这个国家太弱了。经受任何大的内部冲突。“瓜分危局”并不只是文人们的人天。那虎视耽耽的列强绝不放过任何一个扩大在华利益的机会。而杨度所想做的正是避免给列强这个机会。
国体必须尽快确立。就算让些好处给赵北也在所不惜。况且赵北现在想要的好处确实也不多。不过就是两个督办的头衔。比起清廷封他的那个“鄂王”来。这简直就是捡芝麻丢西瓜了。杨度琢磨了几天。也没琢磨明白赵北为什么会放弃这个“世镇湖北”的好处。是在坐火车回天津的路上才看到报。总司令拒绝清廷“鄂王”封赏的报道铺天盖的。直到此时。杨度才琢磨过来。
赵北此举根本就是在培养人望么。现在面对“鄂王”头衔的利诱不为所动。当初面对两路军的夹击不为所动。这不就是古人说的“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
命者里的大丈夫啊!
这是在演戏!这是杨度对赵北的最终评价。不然的话不足以解释。为什么总司令要将那张廷封他做“鄂王”的密旨摆到湖北议院门口展览。
这演技不比政
世凯自然不知道杨度正在拿他赵北做对比。他只是保持着沉默。
其他人也不敢开口话。赵倒是想开口。可看了看那四个眼观鼻鼻观心的少壮军官。到底还是把嘴边的话咽了回去。
这石亭一时静的诡异。只有风声从屏风夹缝中穿过。哼哼唧唧让人愁眉不展。
“路政督办不能给。”袁世凯幽幽说道。
洋人就是看中路。这也是袁世凯手中不多的王牌。他实在舍不交给别人而赵北又一以鲜明的反英立场著称。不讨英国欢心。如果委他“西南路政督办”。全权处理西南的区的铁路事宜的话。英国人第一个不答应。因为湖北就在英国人的势力范围里。四川也一样。
至于盐政。袁世也舍不的给别人。现在中国的财政收入中盐税可是大宗。怎能落入别人包?
不过如果一个好:也不给那就是杨度说的。赵北很可能转而支持“责任内阁制”。将总统架空。经过前段日子的艰苦谈判南北双方在实行君主立宪制还是共和制上已基本达成一致见。现在的主要分歧在“总统制还是“内阁”上。如果南方最有实力的共和军倒向“内阁制”总统就会被架空。失去了权力。袁世凯宁可选择君主立宪。可偏偏共和是主张共和制最激烈的。所以。君主立宪谈也别谈。
的*。
世凯很想用武力解决这一分歧。但题在于。他现在没有足够的力量。
现在北洋势力局限在长江北仅在江苏的区有一个立足点南方各省要么在革命派掌握中。要么在君宪派和满清顽固派掌握中袁世凯没有任何信心用武力决这些实力派。至少目前不行。所以必须采取拉一个打一个的办法。可拉拢满清顽派是不可能的。他们已将袁世凯视做“篡臣”。哪里会与他走到一起?所以。唯一的盟友只剩下南方的革命派和君宪派。而共和军正是南方革命派中最有实力的一支的方武装。剿灭西南方向的满清势力还要仰仗这支力量。
如此算来。还非的给赵北些好处才。
而且。给了赵北足够的好处。或许也可以利用他牵制一下南方的革命势力。听说同盟会准备联合其他命党组建一个大。袁世凯不太明白这种政党有什么作用。但直觉告诉他。一旦那个党组建完毕。南方的各种力量很可能被整合起来。那样一来。南方的异己势力将更加难以遏制。所以。袁世凯现在很需要一位盟友。而赵司令似乎就是这个盟友。
还没等袁世凯拿定主意。管家带一名长随走进石亭。将手里的一张名剌递了过去。
“老爷。东三省总督徐世昌派人求见。带来封信。还有一幅画。这幅画是徐制台亲手所绘。请老爷做个题跋。”
说完。管家从那长随手里接过一根卷轴。双手呈上。
“怎么。都来请我做题跋?”
世凯淡淡一笑。起身。管家与那长随将卷轴缓缓展开。亭中几人好奇之下也站起身。向那卷轴张望。那画上的背景大雨倾盆。一片翠竹在暴雨中昂然挺立。再加上那画旁的两句“时局纷乱。望兄珍重”的小字。这画里的寓意不言自明。
“徐东海眼光厉害。已将袁公此时处境看的清清楚楚。逆流舟。不进则退。”一旁的杨度击节赞道。
世凯却是苦笑。徐世昌看的清楚。他又何尝看不清楚?他袁摄政如今的处境只怕比那画的翠竹还尴。一边是旗人眼里的篡臣。一边是南方革命党人嘴里的“式人物”。若想叫两边都嘴。谈何容易?
失策呀。若是当谏一开始就高举“共和”大旗。领兵杀进紫禁城。只怕他袁某人现在已是共和中华的堂堂大总统了。
不过那样一来。那位第一个“推举”他做大总统的赵总司令只怕也是跳更欢了。
说起来。这个赵振的眼光咋就那么毒呢?就好早就看清了他袁某人心中所思所想一般。先“推举”他做共和总统。再抛出一个“优待退位皇室”的建议。事都走在了别人前头。
可他袁项城偏偏就着了道。朝廷也着了道。都被赵总司令拿绳索穿了鼻子。牵着到处走。
一个袁世凯。一个满清朝廷。现在两边都成了风箱里的耗子。退路已没有了。剩下的就是病相怜。惺相惜而已。
所以。这个大清国的“忠臣”还继续当下去。是将那根拴住自己鼻子的绳索解下。也是为部下做出。将来他袁某人坐了天下。别人也不会说他反复无。
这天下终究还是需要忠臣的!
第133章 青黄不接
晓的鸡鸣声刚过,枪炮声又响了起来,城里城外黑烟
透过望远镜的镜头,萨镇冰看见了一面龙旗在幕府山炮台升起,但他不能判断那到底是哪一方的旗帜,直到一面黑旗也升了起来,他才肯定,北洋军第五镇已经占领了幕府山炮台,拔除了江宁(南京)城外最后一个坚固据点。
放下望远镜,萨镇冰对站在身后的汤乡茗说道:“铸新,传令,停止炮击,全队在八卦洲南岸集中,炮战中受损的舰船在岸边抛锚检修,其它的舰船继续往来游弋,擦拭炮管,没有命令,不得擅自行动。”
长江上响起几声长长的汽笛,十多艘大小军舰列队鱼贯而行,缓缓向下游驶去,全然不顾那岸边信号台上不断重复的旗语。
那信号台是北洋军建立的,专门用来与海军舰队联络,信号台上不仅有北洋陆军的军官,还有几个江防舰队的信号官和信号兵。
“军门,北洋军叫咱们炮轰城门。”汤乡茗看了眼那组旗语,对萨镇冰小声提醒了一句。
“告诉他们,我军弹药将尽,无法再提供炮火支援。”萨镇冰冷冰冰的回了一句。
昨天乌龙山炮台和天保城已被攻克,今日雨花台和幕府山炮台也被攻克,江宁周围的重要据点现已全部落入北洋军掌握,城防突破在即,似乎用不着海军的大炮了,萨镇冰不想再搀和这事,上次海军炮击安庆,引起城内大火,延烧两昼夜方熄灭,城内军民死伤惨重,熊成基虽然被迫率军撤走,但安庆城已被炮火打成了废墟,萨提督也被租界的华文报纸封了个“萨屠”的诨号,如果不是南方革命星火燎原的话,恐怕御史弹劾他的折子已经汗牛充栋了。
现在南方革命如火如荼,北方的袁世凯也在造反,清廷实际上已是僵尸一具,要么给清廷陪葬,要么效忠袁世凯,在两难的选择中,萨镇冰犹犹豫豫的选择了后,清廷是扶不起来地阿斗,袁世凯能成中国的救主吗?对此,萨提督并无信心,现在他所做的事情,只是尽力完成一个海军统帅的本职工作而已,内战,他已有些厌倦了,不管是谁取胜,反正“火烧安庆”那笔帐就算在他头上了。
萨镇冰是五天前才率队驶到长江下游地。之前他一直在长江中游地七里沟一带逗留。依靠九江地北洋军提供补给。之所以如此。只是为了等候“海琛”号归来。但左等右等。“海琛”号上地官兵似乎是铁了心要投靠革命阵营了。就是不肯再归队。萨镇冰派人化装上岸。潜往汉口等地秘密侦察。探子们很快传回消息。但那消息却让萨镇冰大吃一惊。直到那时。他才弄清楚。原来在“海琛”号上动起义地根本就是几个厨子。按照他地理解。“海琛”号根本不是起义过去地。而是被人胁持到革命派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