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刘寄视察这座工场时已经是寒冬时节,厂房和基础建设已经完成了。为了保障来年大军征伐张格尔时弹药的供应,这里加快了工期的进度,在春节前赶完了工。
前来迎接刘寄的除了当地的大小官员,还有驻留在这里的林阿适和一些下属官员。今天的林阿适穿着一身五品顶戴的官服,他的短头发已经蓄了起来,在脑后接了一条辫子,看起来已经没有多少洋味了。连磕头的姿势和地方上的官员也没有多大的差别了,倒是一口的客家味京腔听起来仍然那么浓厚。
和刘寄随行的有主管制造局的办事大臣陶澎和负责这次工程的工部尚书包世臣。刚入了军机处的林则徐也同行在一起,林则徐对新鲜事务有一种常人不及的好奇心,也让他对这些东西比一般的士大夫更接受的快一些。这次随行,还是林则徐主动提出来的。
在林阿适的引导下,浩浩荡荡的一行官员到了昌平东面的北方制造局东局,沿途有当地的八旗和绿营兵将围观的百姓隔离了开来。到达东局时,提前到达这里的侍卫和虎枪营的官兵已经站满了东局的大院,他们背着洋枪,腰间悬挂着佩刀,除了那些侍卫依然是黄马褂加红顶子,虎枪营的军服已经改为了绿色的上下装新式军服,头上的帽子也是一种绿色的布帽子。
这样的装束自然吸引了大家的目光,当大家迷惑的目光投向两名站在一丛绿树下的虎枪营士兵身上时,有聪明的人已经明白了这些绿色军装的妙用,这样的军装如果藏在树林中应该能够很好的隐藏起来。
安装机器的厂房是一间木结构的建筑,走进空荡荡的厂房,刘寄又在为银子发愁了。这次从英国人手中购买机器,花光了内帑最近积攒起来的所有银两,也幸好年前抄了五位王爷的家,不然这机器算是买不回来了。
缺钱的时候,刘寄总会不由自主的想到,每年支出满、汉兵饷一千七百余万两是否值得,要是真把这些银子落到实处而不是用在养大批的“闲人”上,清朝的军费开支必定算得上世界前列,可讽刺的是世界前列的军费开支居然被后来的几千名英国士兵打的落花流水。
看到刘寄神奇若有所思,林阿适以为皇上并不满意,上前小心的说道:“皇上对厂房有不满意的地方吗?”
刘寄回过神来笑了笑,向林阿适问道:“律劳卑先生还要多久才能运到机器。”
“打前哨的快马来报还有半个时辰,皇上到臣下准备的房屋中歇息一下,稍作等候便可。”
“也好,朕去休息片刻。”
*********************
在刘寄开放五口通商以前,中国的对欧贸易限于广东一口。
当时中国把有关对欧美各国人贸易的管辖权统统委诸广东官员两广总督、广东巡抚以及粤海关监督等,这些广东官员又把同欧美各国的贸易以及欧美各国人在广东行动的一切规制委诸垄断性“洋行”的“行商”们,同时令其承担全部责任。行商又把有关这些贸易和行动的规则的履行委诸英国东印度公司的管货人委员会。
从而,中国自然期待管货人委员会对于在广东居留地内的一切欧美人能有行政管辖权。这些委任,就其常态而言,范围极广,其性质莫如用间接统治乃至“承包”的说法表达更为合适。上级的监督权不发生作用,而几乎是听任下级恣意行事。但是,如因某种缘故,上级的关心一下集中到这个方面时,监督权就突然恢复,并以极严峻的态度出现。 这种制度可以说是由清朝方面以“天朝定制”为标准任意摆布,而清朝方面出于恩惠才容许外夷贸易。对于这种制度,即使是有了某种便利的东印度公司也并不满意。但是,对清朝方面进行强硬抵抗,反有因此而被拒于对华贸易之外、失去在对华贸易上的垄断之虞。
刘寄下令五口通商,让中英两国商人自由交易,对此英国方面是持十分欢迎的态度,然而事情的发展出现了一些波折,五口通商后广州十三行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倒闭了五家,它们分别是丽泉行,西成行、同泰行、福隆行、东生行,这些行商实际上和东印度公司共同垄断了欧洲对中国贸易,没有这些行商,英国人不可能自己到中国境内购销货物,由于突然倒闭了五家行商,广东行商只剩下六家。而其他四处通商口岸福州、厦门、宁波、上海还没有形成同广州贸易一样的气候。
正在这个时侯,几乎包括所有孟买大商人在内的44名印度商人署名的请愿书,送到了东印度公司管货人委员会处,接着又转交到英国商务领事律劳卑处。
请愿书诉说了对下述情况的不满:1、由于洋行数目减少以及无故的禁止与散商交易,印度棉花的价格被不适当地压低;2、破产洋行都是背着外国商人的巨额债务破产的,其所负债务由出具过“联名保结”的其他行商分年归还。现在洋行破财其债务在无利息的情况下累积;3、作为偿还这些负债的财源,被课以行用(也就是向外国商人征收的行商的公积金);4、要求废除成为定例的规礼银(每有外国船只入口,一律征课)1950两;5、准许扩大与公行、散商的交易。
第五十二章厚厚的面纱
昌平洲位于京师西北部,长城以南,军都山下,明代时这里升县为州并筑永安城以护陵寝。出昌平城东门,过护城河。有两条土道;一条是笔直朝东通向何营村,俗称东道;另一条是南向的大道通往朝凤庵村,俗称南道。在南道的北边有一座坐北朝南的庙宇,名叫玉皇庙,庙中供奉的主神是玉皇大帝。新建的北方制造局南局就在玉皇庙的旁边,整个南局被连绵的护墙围了起来,横跨大路有着一坐楼牌上书“北方制造局”七个大字。
公元1825年1月22日是一个冬季里难得的晴日,牌楼下等待的官员们享受着冬天的阳光,让等候变的愉快起来。当大路的尽头几辆牛车由黑点般大小变的可以辩识出来时,人群里一阵欢呼,有人叫道:“来了,来了,快去叫皇上起来。”
随着黑点的靠近,慢悠悠的车队渐渐出现在古老的黄土路上。前头拉车的四头老黄牛进入了人们的眼帘,从它们喷着白气的鼻孔和艰难的步伐的里,人们可以察觉到车辆的沉重。
刘寄出来时十几辆牛车已经停在了南局的大门口,门外的地上铺着一根根准备用来移动机器的圆木。那道高高的门槛看来要让抬机器的人感到很麻烦。十几个当地的大汉已经脱掉了外衣,领头的汉子辫子绑在额头,朝着手心唾了口领着人拥到了两人高的木箱下。
在随行的英国技师的指导下,机器的搬运安装热火朝天的开始了。
带着律劳卑走到南局宽敞的会客厅内,林阿适充当了两人间的翻译。
这是一间布置的很有中国古典风味的房间,屋里的家具和布局都让人感古色古香,当然这种风味对一干大臣来讲是再平常普通不过了,连经常出入官员家里的律劳卑也见惯不惊了。不过另一位刚从英吉利来到中国的洋人就不一样了,他好奇的观看这间在他眼中充满异国情调的房间。直到和众人分别落了坐,他还在摸着扶手上木质的镂空花纹图案。。
律劳卑向着刘寄躬身敬了一礼,样貌看起来有些不愉快,如果那位倔强的礼部尚书汪廷珍在,大概又要指责他的无礼了。不过刘寄不在乎这些虚的东西,只要不引起朝臣们的极力反弹,刘寄尽量的简化了一些繁琐的礼仪。
当律劳卑把一封英文书信递给林阿适念出来后,刘寄明白了为什么律劳卑会如此不高兴。
“天朝体制”是中国处理外交事务两千多年来的一种惯性,明朝这种体制发挥到了极至。清朝完全的继承了这种体制,与外国的贸易并不是为了利益本身,而成为了一种恩赐。相反具体管辖贸易事务的官员则把个人利益的捞取在贸易事务里面最大化的发挥出来。这样与外国人的贸易让管事的官员们获得了巨大的利益,又通过清朝官场的潜规则将利益传到整个官僚阶层。想通了这点,刘寄很怀疑自己撤换了大量的捐官到底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不过现在不是想这些的时候,刘寄笔直的坐在一把雕花的太师椅上听完了林阿适的诵读后,对律劳卑说道:“大使先生所转达孟买商人请愿的事情,朕已经了解。这件事情朕将在三天后派礼部的官员答复大使先生。”
林阿适流利的向律劳卑翻译了刘寄的答复,既然在三天内有一个答复,律劳卑安下了心来,毕竟能把事情传达给中国最高的统治者本身就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何况中国皇帝答应了三天内给一个答复。
由于突然冒出的这件事情,刘寄没等看到机器安装完毕,当天就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