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探铲跟老汉向西走去。
大约离井口200 多米的地方,老汉停下来,依然面带笑容地对程学华说:
“你不用蹾了,我告诉你,俑坑的边就在这里。”“什么?”程学华睁大了眼
睛,怔怔地望着老汉那胸有成竹的样子:“你这老头不是骗人吧。”“信不信由你。”
老汉依旧微笑着,像神话一样,在夕阳的照耀中,消失在坑边的柿树林,从此再不
见他的踪影。
翌日,程学华按照老汉指点的位置,半信半疑地开始钻探,果然有陶片被提了
上来。再继续西探,未发现陶俑的踪迹。老头的话被证实了。
一年之后,整个俑坑被揭开,事实证明老汉所指的位置完全准确。考古人员曾
对这个神秘人物进行了种种猜测:有说是他多次参加挖墓取土,像风水先生所遇到
的经历一样,见过地下的陶俑。或者是他在此打过井,遇到陶俑时以为是不测的妖
怪,于是再度寻找位置,找来找去,对这里的情况就有所了解。当然也有人估计是
老汉的祖宗曾给他留下了关于秦俑及陵墓情况的文字资料,他的祖宗甚至他本人都
曾有以盗墓为生的可能,从他神秘的行迹可以推断,他曾在附近盗过墓的可能性似
乎更为可信,无论作怎样的猜测推断,随着这个神秘人物的出现和消失,关于他的
真情也就无法作出一个更为完整和准确的结论了。
一个东西长200 余米,宽度超过60 米的陶俑坑,在钻探中得以证实。如此规
模庞大的军阵,令考古人员目瞪口呆。他们在为自己当初的设想未免有些“小家子
气”而感到可笑和悔恨的同时,依然不肯相信眼前的事实。于是,有人提出了一个
新的见解:“肯定中间夹着其它的玩艺儿,世界上怎么会有这么大的俑坑。”“也
许中间没有俑。”有人提出了相似的理论。
考古人员围绕俑坑中间到底有俑还是无俑的主题,展开了激烈的争论,一时难
分胜负。也难怪,这俑坑的气势也的确是太大了,即使是最伟大的考古学家见此景
观,也不得不再三揣磨一番。
既然范围已经探清,中间有无陶俑只有待发掘验证。考古队把情况向上级业务
部门汇报后,开始了大规模的发掘。这时,工地上的发掘人员除从当地招收的几十
名民工外,又从当地驻军借来百余名解放军战士参加发掘,西北大学历史系考古专
业的几十名学生,在刘士莪教授的率领下也前来工地助阵,发掘程度明显加快,仅
一星期,探方已探出一千多平方米,陶俑出土500 余件。
随着俑坑的扩展和陶俑的陆续出土,考古人员的思路也随之开阔跳跃起来,按
照古代兵马一体的军事形制,既然有如此众多的武士俑出土,应该还有陶马埋在坑
中。可是这迟迟不肯面世的陶马又藏在哪里呢?难道没有听到人们真诚地盼望它们
加入新世纪行列的呼声吗?
地下的陶马似乎感到了人们寻找自己的心音,三天后,它们的第一个群体面世
了。
这是四匹驾车的战马,通高1。5 米,体长2 米,四马齐头并立,驾一辆木制战
车。尽管战车已经朽掉,但马的神态和雄姿,仍能给人一种奔驰疆场、勇往无前的
真实感觉。
随着陶马与木车的出土,发掘人员再度陷于亢奋与激动之中,而使他们的亢奋
与激动达到顶点的则是青铜剑的出土面世。
这是一把镀金的银白色铜剑,它静静地躺卧在泥土中。尽管经历了2000多年泥
水侵蚀的漫长岁月,当考古人员发现时,它依旧闪烁着昔日的风采。
光亮如新,寒气逼人。此剑长达91。3 厘米、宽3。2 厘米,其形制与长度为典
型的秦代精良宝剑。它的出土,无疑为研究秦代兵器的制造和防腐技术提供了极为
珍贵的原始实物证据,它使人们重新忆起了“荆轲刺秦王”那段惊心动魄的故事的
同时,也解开了这个故事留下的千古之谜。
公元前222 年,强大的秦军灭掉赵国后,兵临易水,剑指燕国。燕国军臣人心
惶惶,国亡在即。燕太子丹为挽救危局,便导演了一幕荆轲刺秦王的历史悲剧。
荆轲为报答太子丹的厚待之恩,以“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的
慷慨悲壮之心,离燕赴秦,去实施行刺计划。
荆轲与壮士秦武阳来到咸阳,向秦始皇贡献秦国叛将樊於期的人头和燕国地图。
当他们来到宫殿前,副手秦武阳就被眼前威武森严的秦宫气势吓得面如土色,热汗
淋漓。卫士将他挡在门外,无奈之中,荆轲一人手捧地图从容自若地走向大殿。当
他在秦始皇面前将地图缓缓展开时,一把锋利的匕首露了出来,这是太子丹花重金
从赵国徐夫人手里购来并让工匠用毒药煨淬过的特殊凶器。经过试验,这把匕首只
要划破人的皮肤流出血丝,无不当场毙命。
荆轲见匕首已现,扔掉地图,冲上前去抓住秦始皇的衣袖行刺。也就在这一刹
那,秦始皇本能地从坐椅上跳起来,荆轲抓住的衣袖被挣断。秦始皇借机绕宫殿的
大柱子奔逃,荆轲紧追不放,情况万分危急,奔逃中的秦始皇伸手去抽身佩的青铜
剑,可剑身太长,连抽三下都没有出鞘。在这紧要关头,一个宦官大呼:“王负剑!”
秦始皇听到喊声,猛然醒悟,将佩剑推到身旁斜抽出来。随着寒光闪过,荆轲的左
腿被斩断,血流如注。荆轲躺在地上,忍住伤痛,用力将匕首向秦始皇掷去,但未
能刺中,秦始皇挥剑连砍荆轲数剑,荆轲绝命身亡。作为副手的秦武阳也被宫廷卫
士随之剁成肉泥……
如果秦武阳不是因胆怯而改面色,和荆轲一起去刺杀秦始皇,那么中国历史的
进程将重新改写。可惜他没有做到,只以其自身的悲剧给后人留下不尽的感叹和惋
惜。有诗云:
廿岁徒闻有壮名,及令为副误荆轲。
是时环柱能相副。
谁谓燕囚事不成!
随着这场悲剧的结束和岁月的流逝,人们对秦始皇所佩宝剑提出了种种疑问,
为什么在绕柱奔逃时抽不出剑?负剑抽出又是怎样的一种动作?他的剑何以锋利到
足以将荆轲左腿斩断的程度?
一号坑秦代宝剑的出土,使千百年来的秦王负剑斩荆轲之谜迎刃而解了。
从考古发掘中得到证实,剑作为一种兵器,起源于西北地区的游牧民族,大约
在殷代之前就开始使用,西周时传入中原一带。从长安张家坡西周墓出土的剑来看,
全长仅为27 厘米,并带有极大的原始性。即使是春秋时期,中原地区的铜剑也为
数不多,且剑身短小、形同匕首。这时南方的吴越之地,铜剑铸造业却发达起来。
从已出土的吴王光剑、吴王夫差剑都不失为天下名剑,而在江陵望山一号墓出土的
越王勾践剑,其精良程度达到了当时铸剑的奇峰。这柄宝剑出土时不仅未见任何铜
锈,而且表面光彩照人,刀锋锐不可当,在布满菱形暗纹的剑身上,铸有“越王鸠
浅自作剑”八个鸟书铭文。吴越之剑的剑身长都在60 厘米以下,越王勾践剑身长
也只有55。7 厘米。
战国时期乃至秦代青铜剑的铸造工艺,在吴越剑的基础上又得到进一步发展,
将古代青铜剑的铸造工艺推上顶峰地位。秦代剑的锡含量明显比吴越铜剑增多,由
于含锡量的增加,可以更好地使金属组织细化,因而硬度也就相对地增强,锋利程
度得到明显提高。最为不同的是,秦剑的身长已不像吴越之剑那样短小而是大大增
长,由先前不足60 厘米发展到90—120 厘米,随着剑身的增长和锋利度的提高,
青铜剑作为一种武器渐渐被士兵所普遍利用,成为一种常规武器装备用以防身和作
战。当然,在统治阶级内部,佩挂宝剑,除防身外还有显示身份和地位的功能。
一号坑出土的青铜剑尽管不能判断是秦始皇当年斩荆轲之剑,但可以由此推断
他所佩宝剑的长度不下91。3 厘米,以秦始皇好大喜功的性格看,他的剑可能比出
土青铜剑更长,甚至达到120 厘米,这样宽长厚重的兵器悬于腰的旁侧,当身体急
剧运动时,势必造成大幅度摆动。随着秦始皇身体不断的前倾,佩剑就势前移,直
至胸前。尽管秦始皇身高臂长,但也不能将1 米多长的宝剑迅即脱出鞘口。
有史学家认为秦始皇将剑推到身后才得以抽出,这显然是出于对“负”这个字
的考虑。但事实并非如此,这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