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复活的军团--秦始皇陵兵马俑发现之谜-第1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断地充溢在字里行间。后来成为汉高祖的刘邦,当年曾以一个亭长的身份押送丰
沛的徒人到骊山修筑陵墓,由于谁都明白一旦到了骊山便绝没有生还的希望,便纷
纷在道上设法逃跑,刘邦见此情景,知道自己无法向其上司交待,索性带领剩余的
人造起反来了。

    尽管“骊山徒”的身份是复杂的,其来源不一,而对待又各异。但到了骊山,
并成为徒人,就成了事实上的官奴。即使是社会地位稍高一点的技术工匠,尽管受
到一点优待,也只是相对而言。他们一旦到了陵区的作坊,就难于脱身自救。不但
他们要终生修筑陵墓,而且他们的子孙后代也要编入劳动大军,以至出现了“行者
不还,往者不返”的劳役制度和人的悲惨命运。

    骊山陵墓处于京师地区,修陵徒人的衣食都是凭券从咸阳国库里领取,但标准
却很低,只供维持生活的最低水平,且罪犯穿的衣服均为粗麻编织的“褐衣”。对
远离家乡,又是重体力劳动的徒人来说,这样的衣服穿不了几天就会破烂得难以遮
体的。

    至于“骊山徒”的饮食,不但食粮定量标准很低,而且粮食本身也极其粗劣。
据出土的《云梦秦简·仓律》载:“城旦之垣及它事而劳与垣等者,旦半夕参,…
…免隶臣妾、隶臣妾垣及为它事与垣等者,食男子旦半夕参,女子参。”也就是说,
从事挖壕筑城这样强体力劳动的男刑徒早餐半斗,晚餐三分之一斗,日食定量是六
分之五斗,月定量是2。5 石。由于秦律极为严格,根据男女性别及其从事劳动强度
分级的口粮供给标准也自然是统一的。

    所以,供给筑城劳动的刑徒、隶臣“旦半夕参”,则指的是实发的原粮。根据
“粟一石六斗大半斗,舂之为粝米一石”的比率,可折算出日定量的现代重量应是
1。755 市斤。这个数字对于修筑陵墓的重体力男劳动力来说,无论如何是不够吃的。
除此之外,《仓律》还有两条减少衣食的惩罚性规定,即受饥饿刑的囚犯,日定量
只有三分之一斗(七两)。隶臣妾如果丢失了公物或牲畜的,要按月扣除衣食的三
分之一。按照秦律的统一性,这两条规定对“骊山徒”也是同样施行的。规定中还
说,如果扣除的衣食不足以抵偿损失的公物,必须延长劳役以低偿,其最终结果是
这些徒人落到了长期服役而永无归期的悲惨境地。正是处于这样一种生活境地,伴
随着“骊山徒”命运的莫过于死,而这一威胁实际上来自三个方面,即累病而死,
折磨致死和饥饿致死。繁重的体力劳动和恶劣的生活条件,使“骊山徒”多劳累致
残染病,但又得不到治疗,以至于轻病加重,重病待毙。倘稍有懈怠和不慎,既受
到监工的鞭捶之苦和严刑峻法的惩治。自由民已经不再自由。劳作中无论是在土方
工程的现场或是手工业作坊,或是运输途中,都有监工督造。占大多数的刑徒则身
穿红色的囚衣,戴赤巾,服刑具,从事最为笨重和最大强度的劳动。就整个过程而
言,“骊山徒”们在肉体上的劳顿,到了难于忍受的程度。

    精神上的折磨,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而“轻绝人命”的做法,从治罪处死到
故意屠杀,随着工程的阶段性进展而变得更为酷烈,“骊山徒”们随时都有惨死的
可能。

    秦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 年)七月,那位号称千古一帝的始皇帝病死在出
巡的归途中。据《史记》载:“九月,葬始皇骊山。二世(胡亥)曰:

    ‘先帝后宫非有子者,出焉不宜’,皆令从死,死者甚众。葬既已下,或言工
匠为机,藏皆知之,藏重即泄。大事毕,已藏,闭中羡,下外羡门,尽闭工匠藏者,
无复出者。树草木以象山。”从这段记载中可以看出,秦始皇死后,继位的儿子胡
亥曾下令,原属始皇帝的妃嫔,凡没有生育儿女的全部被殉陪葬。为了怕参与修筑
陵墓地宫的工匠泄露了内中秘密,当始皇帝的棺椁进入地宫后,工匠们也被活活封
闭于地宫中,作了这位始皇帝的殉葬品。而作为陵墓附属建筑的兵马俑坑工程,在
秦始皇入葬地宫后仍继续挖筑,直到周章率领百万农民军攻入关中并对秦朝廷构成
巨大威胁时,兵马俑坑的修筑才被迫中辍,草草收场。

    两千多年后,当年兵马俑坑的设计者和修筑者已不复存在,一切的悲壮和苦难
也早已随风而去,留在这个世界上的则是他们在酷烈的政治背景和生活遭际中,用
心血凝成的伟大的不朽之作——庞大的地下军阵。正是这个庞大的地下军阵,才从
不同的侧面折射出大秦帝国的风采和“骊山徒”们的灿烂思想光辉。

    秦兵马俑是悼念为秦始皇扫平六合血染华夏的秦军忠烈国殇秦兵马俑是哀婉地
再现为秦始皇修陵的70  万刑徒的纪念碑群——秦兵马俑是中国古代帝王陵墓前不
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惊人的写实雕塑艺术奇峰——秦兵马俑是中国历史处于奴隶制
崩溃,新兴的封建地主阶级登上政治舞台划时代的标志——从出土的实物和俑坑的
形制完全可以断定,这是一座规模宏大的土木结构建筑。俑坑四周分别布有五个斜
坡门道,门道土质坚硬,上有清晰的车轮痕迹。由此推断这是当初放置兵马俑时所
出入的通道。兵马俑放置完毕后,门道则用立木封堵,然后再以夯土填平,俑坑便
成为一个规则的长方形,在东西走向的十一个过洞和墁铺的青砖坑底上,有极为清
晰、整齐的方形或圆形棚木凹槽和木炭遗迹。这表明整个俑坑为土木结合而成,俑
坑顶部的上层重量主要靠下面的立柱支撑。各个隔梁及四方边墙主要起着隔断墙的
作用外,亦有承重墙压力的用途。据一位志愿军老战士回忆,朝鲜战争中,中国志
愿军在阵地上所修的土木工事,和秦俑一号坑的结构形制有同工异曲之妙合。

    尽管兵马俑历2000  多年苍桑岁月和黄土的掩埋,变得残缺不全。但庞大的整
体阵容,仍不失浩浩荡荡的威势和秦川壮士叱咤风云、驰骋疆场的雄姿豪情。

    坑中的武士俑,身穿交领右袄短褐,勒带、束发,凸起的发髻偏于头的右上方。
腿扎行滕,足登方口齐头履。有的手持弩机、弓箭,背负箭■,■内装满铜矢。有
的手持长矛、威严而立,有的腰佩弯刀,目视前方,时刻准备接敌陷阵。

    在武士俑中,鲜亮地密布着一队队铠甲锐士。明显高大的身躯外披铠甲,足登
短靴。一行行步兵,腿扎行滕,头戴圆形软帽。战车上的甲士腿绑胫裆,头戴小冠。
不同的锐士均手持弩机,腰悬青铜宝剑,虎视阵前,大有慷慨悲歌、视死如归的英
雄气概。

    在阵容中威严屹立的陶马,或驾御战车,或站在骑士身旁恭候战令。战马肌丰
骨劲,面部棱角分明,两颊宛如刀削,洗练精致。那用丰富的线条精雕细刻的眼睑、
鼻翼和嘴唇,层次丰富,形象逼真,无不透出战马的神奇韵律。

    这个有锋有后,有主体有侧翼,步马和车马交错的军事阵容,既严整统一又富
有变化,既肃穆静立又寓有动意。那一列列武士,按兵种的不同而身穿绿色或红色
的战袍,外披黑色或褐色的铠甲,使军阵的氛围显得威武庄严。

    但武士面孔和神情的不同,连同发髻的多变,又避免了凝滞呆板的不足。那披
坚执锐、挟弓挎箭的武士,伴有齐头并立、昂首仰尾、双耳上耸,引颈嘶鸣的战马,
给人以蓄势欲动、挥戈上阵、驰骋疆场的强烈意象。这于统一中求变化、静穆中得
跃动的军阵构图,充分展现了秦军的气势磅礴、所向无敌,也折射出意境的壮美和
耐人寻味的艺术魅力。

    秦俑的人物形象,有着科学的写实性和深刻的典型性,其逼真的写实艺术在中
国雕塑史上卓越非凡。透过欣赏的表层更能让人们看到潜伏在艺术形式内具有划时
代意义的“人”的变革——人类在原始社会漫长的岁月中,对于自身肖像的雕塑并
不注重,从出土的实物中可以看到,只有个别的器皿上画有人头形装饰像,即使在
商周青铜器上,也只有少数作为器物附属性的卑屈的奴隶形象。当历史的车轮辗轧
到战国时期,人的雕塑或画像在不同的场所得以活跃发展。恐怖的饕餮和公式化的
螭虺渐渐被简括而凝练的人的身影所代替。秦兵马俑的造型则是战国以来思想活跃,
图腾退位,人的地位受到尊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