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王者之气的部队。很快,情报人员带回来一个让刘备绝望的消息:张郃新任元帅,勒兵安阵。
张郃!刘备想起了去年广石的那个黑夜,自己的十路精兵,被张郃生生逼退。他失去了刚才与夏侯渊短兵接刃的自信,突然气短,急忙下令部队停止渡河,与张郃军队隔水相持。三国之大,能够让刘备主动停下脚步的,除了张郃还有谁呢?
《三国演义》把张郃写成一位“草包将军”,张郃多次败给赵云、马超、张飞,赵云背着阿斗骑马跌在坑里,这个大运被张郃撞上了,“张郃挺枪来刺,忽然一道红光,从土坑中滚起,那匹马平空一跃,跳出坑外”,张郃失去了唯一一次可以取胜的机会。《三国演义》里的张郃,更多的作用是为了衬托蜀汉诸将的威风。《三国演义》里写东吴小儿闻张辽之名而不敢夜啼,那是基于张辽大战逍遥津的史实。那么魏国有无一位让蜀汉小儿闻名而不敢夜啼的大将呢?有!谁?张郃!
不止一部史书记下了张郃对蜀汉的威慑力。《三国志·张郃传》写郭淮对众人说:“张将军。国家名将,刘备所惮。”看来,刘备害怕张郃,那时已为天下所闻;《魏略》里也写道“刘备惮郃”;《三国志·张郃传》还写道“郃识变数,善处营陈,料战势地形,无不如计,自诸葛亮皆惮之”,不仅刘备,就连诸葛亮也害怕张郃。刘备和诸葛亮害怕诸葛亮,那就可以说整个蜀中都害怕张郃了,因此可以说“蜀汉小儿闻张郃名而不敢夜啼”了。蜀汉小儿闻其名而不敢夜啼的张郃,到了《三国演义》里,却成了不折不扣的草包将军,这让人不得不替张郃感到不公。
曹操的特使到了汉中,说要见一下民选元帅张郃。大家的心都提了起来,民选元帅有违程序,曹操有可能会怪罪。即使曹操不怪罪,要是空降个元帅来,那人家张将军该怎么想呢?特使宣布命令:张郃假节,统领全军。汉水北岸,一片欢呼,民选元帅转正了!
《三国演义》中有名有姓的人物共1191人,其中武将436人,文官451人,90%以上可见史书记载。这么多人,官场沉浮,有谁是民选产生的呢?又有谁是民选元帅呢?张郃一人而已!整整一部中国封建史,民选后又被朝廷承认的文臣武将,尤其是手握重兵的元帅,一共有几人呢?
夏侯渊战死,张郃力挽狂澜。阻挡了刘备北上的步伐,为两个月后曹操亲率大军驰援汉中赢得了时间。曹操大军来了,憋着一肚子气要为夏侯渊报仇,可是却找不到刘备主力的影子。刘备采取据险避战的办法,始终不与曹操主力争锋。曹军运送粮食至北山,被蜀将黄忠劫夺。曹军难有胜机,刘备军队却也难以再进一步,汉中的对峙形势慢慢明朗。
东线,东吴大军围攻樊城,曹操决定从汉中退出,解樊城之急。大部队走了,张郃仍然屯兵于陈仓。张郃在此,蜀汉在汉中难有作为。
223年,刘备死在白帝城,他再也没有机会在张郃面前证明自己了。可是,诸葛亮是要证明自己的。228年,诸葛亮首出祁山,街亭之战的大戏开始上演了!
三 决胜街亭
忧伤的雅歌———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曹一代重要将领辞世时间:218年,乐进;219年,夏侯渊;220年,夏侯惇;221年,于禁;222张辽;223年,曹仁;曹二代重要将领辞世时间:225年,夏侯尚。226年5月17日,曹丕长子曹叡即位,史称魏明帝。227年,曹一代另一重要将领徐晃辞世。228年,曹二代另一重要将领曹休辞世。魏明帝继位前后,曹魏元老诸将星散云逝,只留下曹真、张郃、徐晃等人,司马氏集团潜滋暗长,曹氏与司马之争,在朝廷内外酝酿。
曹氏领军人物:曹真。曹操养子曹真于文帝时为镇西将军,假节,都督雍、凉州诸军事,后参与了江陵之战,明帝即位先后任大将军、大司马,诸葛亮出祁山后都督关中军事。
司马氏领军人物:司马懿。司马懿于明帝即位后不久迁骠骑将军,都督江汉军事。魏明帝时代,军事重心有两个:对蜀的关中、对吴的江汉,这两个重心,曹氏和司马氏,一方一个,二者相互制衡。
除了曹氏和司马氏,当时还有一股力量不容忽视:元老派。元老派代表人物:张郃。司马氏和曹氏正处于异常微妙的平衡期,元老派的态度至关重要,元老派的态度中,张郃的态度最重要。这一平衡时期,张郃倾向于哪一方,哪一方就获得优势。
枪杆子里面出政权,古今一理。曹真当时在汉中,独震一方。而司马懿在荆州,却有张郃掣肘。魏明帝把关中这块蛋糕完整地给了曹氏,把荆州这块蛋糕切了一块分给了张郃。明帝即位后,派张郃来到南方,驻扎荆州,和司马懿一起进攻孙权的部将刘阿等人。大军来到祁口,与吴军激战,打败了刘阿所部。这时的张郃,独领一军,并不受司马懿领导。
政治嗅觉灵敏的人都看出来了,司马懿渐渐露出了狼的本性,从汉献帝手里抢来皇位的曹魏,才不几年就要被人家抢走皇位吗?皇帝轮流做,明年到谁家?这个时候,很多人在悄悄地向自己心目中的实力派靠拢。请客,送礼,想尽法子拉关系,表面上是邂逅寒暄,实则是在路口等了好几天。
处在政治漩涡的中心,站在那一边好呢?我们替张郃着急,可是,张郃似乎不那么着急。雅歌将军张郃迎来送往的,却还是当地名儒。他的营帐里,“谈笑有鸿儒,往来无‘武夫’”。有人听说张郃有本要奏,都纷纷打听奏本的内容是什么。大家知道奏本的内容后,集体转过脸去,撇着嘴,内心同时“切!”了一下。
张郃的奏本竟然只是推荐同乡卑湛,说他通晓经学,品德高尚。大家都说,张郃吃饱了撑的,给一个“酸酸儒”要官,有什么好处呢?魏明帝却很感动,下诏:“从前祭遵当将军的时候,奏请设置五经大夫,即便在军营中,也和儒士进行雅歌投壶的游戏。现在将军您统军在外,在内还注意维护朝廷的礼仪。朕非常赞赏将军的美意,准许提拔卑湛为博士。”“维护朝廷的礼仪”,标准的儒士思想,这样的思想下,你说张郃这个元老派代表会走向曹氏还是走向司马氏?
可是,被阅人无数的曹操以“鹰视狼顾”来描述的司马懿,能看着权力的天平向别人的一方倾斜吗?
人在江湖,身不由己。人在江湖飘,怎能不挨刀?张郃退无可退,何况他也不可退,他奉之为座上客的儒士,早就把君臣大义的种子播在他的内心了吧。为了避祸,离开袁绍投奔曹操;因为夏侯渊的失误,自己也曾饱尝失败的耻辱;现在,自己又被扯进了权力暗流。天下之大,有没有一方净土能容得下一首雅歌?听,张郃将军又在吟唱:“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曹真被诸葛亮忽悠了———
蜀汉建兴六年(228年)春,诸葛亮首出祁山。
从文帝曹丕到明帝曹叡初,一直把战略重点放在孙权那里,在西北主要还都是防御态势,陇右相当空虚。夷陵之战蜀汉大伤元气,刘备死后,数年内蜀地一直风平浪静。魏国西线军区军事长官、雍凉都督曹真早在222年就调回到了京都,只有一个二线指挥官在长安,就是关中都督夏侯懋。
228年正月,春寒料峭,关外的风格外寒冷。寒风里,两面大旗出现在箕谷,一面旗帜上写着“赵”,一面旗帜上写着“邓”,旗帜下面,赵云和邓芝威风凛凛地坐在马上,鞭指关内。
大将军曹真奉命迅速回到关西,担当起了守卫西线的重任。曹真坐在中军帐,下发第一道命令:进军斜谷道。他判断诸葛亮将由斜谷道进军,常山赵子龙在的地方难道不是应该重点防御的吗?斜谷道,曹真大军与赵云、邓芝纠缠不休。鏖战正酣,一个问题突然在曹真脑子里跳出来:诸葛亮干什么去了?
诸葛亮出现在了祁山,身后是千军万马外加一个马谡。已被曹真抽走兵力的陇西各郡,空荡荡地出现在了诸葛亮的绝对优势兵力面前。大家这时才明白,斜谷道的赵云、邓芝不过是疑军罢了,陇西才是诸葛亮的目标。魏国大司马曹真,被诸葛亮忽悠了!这样,陇西向诸葛亮敞开了大门。诸葛亮率军乘虚而入,“戎阵整齐,赏罚肃而号令明”,南安、天水、安定三郡无一兵一卒之援,在城头立起了降旗。27岁的天水郡中郎将姜维便是这时投降蜀汉的。
调回曹真主力来?这显然是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