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天事变的发生?可惜,史书上一点儿蛛丝马迹都没有,我们也只能疑罪从无。'54'
可以肯定的是,陈玄礼清楚太子与杨家的关系。洛阳沦陷后,唐玄宗曾经打算御驾亲征,令太子监国。杨氏兄妹得到消息抱头痛哭,贵妃娘娘则嘴含土块,以请求皇帝赐死的方式,梨花带雨般地进行劝阻,太子监国终于泡汤。'55'
显然,杨国忠固然是死敌,杨玉环也是障碍。这样就能解释,为什么杀了杨国忠之后还要杀杨贵妃——如果留下这个女人,谁知道她什么时候嘴里又会含块石头呢?
杨玉环非死不可。
这一点,皇太子、高力士和陈玄礼都心知肚明。至于他们是进行了密谋,还是心照不宣地听任禁卫军闹事,已经不再重要。就连唐玄宗,恐怕也看清楚了大势所趋,这才不但在马嵬坡放走了李亨,还对他的称帝表示追认。
一切都那么机缘巧合,又那么顺理成章。
当然,该上演的戏码还得照演不误。礼治的中国从来就是政治舞台,忸怩作态是必须要走的过场。因此,李亨即位之前,臣僚的劝进需要多达五到六次,太子才能装着不得已而顺从民意。总之,新历史总算拉开了帷幕,尽管拥戴肃宗的官员其实寥若晨星,正如他的政府不过草台班子。
然而事实证明,这一步又走对了。肃宗即位的消息传出以后,当月就有安禄山手下五千同罗将士向朔方投诚,大唐的京兆尹(首都市长)和长安县令则在西市(外贸区)率众欢呼,杀叛军数千人,然后浩浩荡荡奔赴灵武。'56'
接着,李泌(读如必)来了,带来了平叛方略。郭子仪和李光弼也来了,带来了精兵强将。这是肃宗时期最为重要的三个人物。有了他们,在灵武城楼草草登基的肃宗皇帝才不再是孤家寡人,大唐的复兴也才有了希望,虽然这过程漫长曲折得就像黄河,必须走过九曲十八弯。
'46'见《旧唐书·韦见素传》,《新唐书·韦谔传》,《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八至德元载六月条。
'47'以上见《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八至德元载六月条,同时参看《旧唐书·肃宗纪》。
'48'见《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八至德元载六月条,同时参看两《唐书》之李倓传。
'49'见《旧唐书·肃宗本纪》。
'50'见两《唐书》之肃宗本纪,《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八至德元载七月条。
'51'许道勋、赵克尧《唐玄宗传》即认为“太子未决”是指没有决定何时动手。
'52'见两《唐书》之陈玄礼传。
'53'见《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八至德元载六月条,两《唐书》之王思礼传。
'54'请参看彭丽华《安史之乱》。
'55'见两《唐书》之杨贵妃传,《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七天宝十四载十二月条。
'56'见《旧唐书·肃宗本纪》。
平叛之路
郭子仪是在动乱之初担任朔方节度使的,此后就成为帝国的中兴名将。他甚至两次收复长安,第一次从安禄山的儿子安庆绪那里,另一次是从吐蕃手中。当时,安史之乱刚刚平息,吐蕃却来趁火打劫。即位一年多的唐代宗出奔陕州(今河南省三门峡市),虚弱的帝国再次面临灭顶之灾。
然而极具戏剧性的是,长安城里的吐蕃兵仅仅只是听说郭子仪率军将至,便弃城而走,跑得一干二净。'57'
不过,两年后,他们又来了。
这一次是跟回纥一起来的,郭子仪决定分化瓦解。他在回纥军前布下阵营,然后一身戎装出出进进。
回纥兵喊话:刚才那位大人是谁?
唐军答:郭令公。
郭子仪担任过中书令,所以被尊称为令公。'58'
回纥大惊:郭令公还在吗?
唐军答:当然!
回纥又问:天可汗(唐皇帝)呢?
唐军答:万寿无疆。
回纥说:令公如果真在,能让我们见见吗?
郭子仪拍马而出,免胄释甲,投枪于地。
回纥惊呼:郭爸爸,郭爸爸,果然是我们的郭爸爸!
于是全部下马,向郭子仪行回纥大礼;子仪则握着回纥元帅的手,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对方不好意思地说:早知道令公将兵在此,就不来了。要不我们一起打吐蕃?
吐蕃闻讯,连夜撤兵。'59'
由此可见,郭子仪已被视为大唐的守护神。难怪唐肃宗这样对他说:家国虽然是朕的,却全靠您的再造。'60'
但,要论战功,却是李光弼第一。'61'
现在看来,玄宗朝可谓番将如云:安禄山是粟特,高仙芝是高丽,哥舒翰是突厥,李光弼则是契丹。这个契丹酋长的后代几乎天生就是将星,不但足智多谋,英勇善战,而且执法如山。有一次,某侍御史违抗军令被捕,提拔此人的诏书却到了。李光弼说:今天原本杀侍御史。如果宣诏,那我就杀御史中丞。如果他拜相,我就杀宰相。
皇帝派来的宦官吓得半死,只好不宣诏。'62'
强将手下无弱兵,李光弼的部属也艺高人胆大。有一天早晨,史思明的猛将李日越带了五百精兵杀过来,却看见李光弼的人悠闲地躺在战壕里吹口哨。李日越从没见过这样迎接战争的,忍不住问:太尉(李光弼)在吗?
答:昨晚走了。
李日越又问:你们有多少人?
答:一千。
李日越再问:带兵的是谁?
答:牙将某某。
李日越叹了一口气说:那我投降吧!
投降在李光弼的意料之中。头天晚上他离开时,就曾交代领兵的牙将:明天,史思明手下定有一员猛将来袭。如果来了,你们不要出战。如果投降,带他来见我。
没想到,李日越还真的降了。
更没想到的是,史思明的另一员猛将也来投降。
于是大家说:请问元帅,这是怎么回事?
李光弼说:人之常情罢了。史思明听说我在城外,一定会派人来。李日越抓不到我,一定不敢回去。另外那员猛将听说他在我这里受到款待和重用,当然要跟着投降。'63'
这可真是用兵如神。
也难怪,郭子仪受命之日,就推荐了李光弼。
实际上,洛阳沦陷以后,唐玄宗之所以还能在长安苟延残喘半年,原因之一就在郭子仪和李光弼。尤其是当年五月二十九日的嘉山(在今河北省曲阳县)会战,两人携手并肩大破叛军,斩首四万,史思明披头散发光着双脚狼狈不堪夺路而逃,河北沦陷各郡纷纷起义归顺大唐。'64'
不难想象,这时,如果唐玄宗不听杨国忠的怂恿,而是接受三位大将的建议,让哥舒翰坚守潼关,派郭子仪和李光弼进攻范阳,那会是一种什么样的局面。
遗憾呀,遗憾!
现在,皇帝变成了肃宗,不会出问题了吧?
不,继续遗憾,因为没听李泌的。
李泌也是神奇人物,据说七岁时就被玄宗赏识。当时皇帝正在下围棋,宰相张说拿起一粒棋子说:方若棋局,圆若棋子,动若棋生,静若棋死。李泌应声而答:方若行义,圆若用智,动若骋才,静若得意。呵呵,更高明!
也就在这时,还是忠王的肃宗跟李泌成了朋友。册封皇太子以后,更是尊李泌为先生。他们在东宫度过了不寻常的岁月,对于李林甫的打压都有切肤之痛。但是,当已经登基为帝的肃宗要将李林甫挫骨扬灰时,李泌却不同意。
皇帝问:过去的事,先生难道忘了?
李泌说:当然没有,但是太上皇还在成都。太上皇年纪大了,身体又不好。如果听说陛下在翻旧账,不知道心里面会怎么想。那时,只怕陛下富有四海而不能奉养。
肃宗大惊失色。他抱着李泌的脖子哭道:朕错了,朕考虑不周。如果不是先生,差点不能成为孝子。但,朕之大孝至德,莫过于收复两京,削平四海,解万民于倒悬,迎父皇回长安。那么,依先生之见,逆贼何日可平?
李泌答:两年。
肃宗问:为什么?
李泌说:贼心如此。臣早就发现,逆贼但有斩获,总是全部运回范阳。这就是苟且之贼,岂能拥有中国?可见不足为虑。但,王者之师,讲究的是“务万全,图久安,使无后害”。这就不能急功近利,必须稳扎稳打,谋定而后动。
具体的设想倒也简单:由李光弼、郭子仪和皇帝自己各率一军,从河北、河东和扶风交替出击,让敌人疲劳奔命于千里,不战而溃。待来年开春,便命西北各军与李光弼联手直取范阳,覆其巢穴。逆贼退无所归,留不心安,势必人心惶惶斗志全无。届时,我军四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