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近代国造舰船志-第1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吴世忠原在台澎道吴大廷属下任职,出身背景不详,但可以肯定的是早年与外国人多有交道,通英语、航海。1867年3月,美国商船“罗妹”号(Rover)在台湾遭遇海难沉没,船长夫妇和大部分船员上岸后被高山族土著杀害。中方处理此事过程中,美国驻厦门领事李仙得(Charles William Le Gendre)也前往台湾与高山族谈判订立保护外国遇难商船海员的协议。李仙得到达台湾、前往土著番界的时候,吴大廷派出吴世忠任通事(翻译、联络官),可见是当时凤毛麟角的洋务操作性人才。
    1868年,管理台湾军民事务的台澎道吴大廷因病请假回福建原籍治理,后经左宗棠、沈葆桢等协商、奏报,改赴船政任职提调。作为吴大廷的幕下,吴世忠也在此时进入船政。最初担任福建购买的“长胜”轮船管驾,后来为了给“万年清”采购船材,又与船政总监工叶文澜等一起前往暹罗负责经理,沈葆桢奏派他出任“湄云”管驾时,还在暹罗的密林中选材。在船政早期驾驶人才奇缺的情况下,吴世忠无疑是极为适合的人物。当时吴世忠的官职为湄州营游击,或许这与“湄云”舰名的由来有着某种关系。
    1869年10月1日,吴世忠的老上司吴大廷督率“万年清”北上天津接受清廷检阅,“湄云”船体建造完成三分之二,锅炉、轮机均已就位。经日意格提议,为了缩短下水以后的舾装时间,很多舾装工程也一并开始。12月6日,船政举行仪式,祭告妈祖、江神、土神,和当初“万年清”下水的方法一样,“湄云”舰乘当天中午大潮下水成功。在船去台空的第二号船台旁,如式搭建的第三号船台当天又举行了新船开工仪式,新造的军舰是与“湄云”同级的第三号轮船。(6)
    “湄云”舰下水次日便在船政江边升火试验轮机,结果令人满意。吴世忠恰好也在其间从暹罗返回船政,立刻开始着手挑选官兵,驻船训练,监制旗帜、号衣。和“万年清”一样,“湄云”的官兵大部分也来自浙江宁波,全舰编制共计67人。
    日本海军军令部《明治二十七八年海战史》登载的“湄云”舰图片。
    1870年1月10日傍晚,船政大臣沈葆桢率领幕僚登上“湄云”,尽管有晕船之苦,但是沈葆桢在船政任上每有新船下水都坚持亲自参加航试,为船政开创了一个良好的先例。披着晚霞,“湄云”舰升火起锚,与前天从天津返抵船政的“万年清”擦肩而过,航行在马江之上,夜间驻泊在马江出海口。11日黎明“湄云”驶出大洋航试,测试路线与第一号轮船“万年清”一样,于午后返回船政。“掌舵、管轮、炮手、水手人等俱能操纵如意,船身尚称牢固,轮机亦颇轻灵”。此后,28日,日意格为了调校罗经铁差又督率“湄云”驶出大洋测试。日意格、吴世忠以及“湄云”的官兵一起在大海上度过了同治九年的春节,正月初四(2月3日)测试完毕返回船政。(7)“湄云”舰从开工至下水总共花费十个月左右时间,较第一号轮船“万年清”的工期快捷了许多,创下一项中国自造轮船的纪录。同时让人惊叹的是,无论“万年清”亦或是“湄云”,其舰员与军舰的磨合速度之快非常罕见,全无大型舰船驾驶基础的中国官兵,竟能顺利地驾驶舰船航向大海,是值得后人深入研究的一个特殊现象。
    在船政厂前停泊了一个月,1870年3月6日“湄云”舰就开始担负任务,搭载京米委员前往台湾采购贡米。(8)
    第三号轮船
    “湄云”下水当天安放龙骨开工的第三号轮船,由于上百幅肋骨早在两个月前就已经制造完毕,所以施工速度相当之快。船政首任总工程师达士博与日意格发生矛盾于当年一月离职回国,第三号轮船的监工实际是接替达士博的法国人安乐陶(M。Arneadeau)。1870年5月30日第三号轮船顺利下水,经沈葆桢命名为“福星”,由五品军功杨永年任管驾。(9)“福星”从开工至下水只用了短短六个月时间,这个数字中可以体味到船政工人建造这艘轮船时驾轻就熟的情形。
    160mm口径威斯窝斯前膛炮,可以看到炮口独特的六边形形状。
    “福星”舰与“湄云”同型,尺度、动力系统等各项参数都一致,主要区别是“福星”的武备型号与“湄云”略有不同。“福星”的武备构成仍然是飞桥前安装一门换门架式的大口径主炮,烟囱向后的露天甲板两舷对称安装四门副炮的组合形式。但是所选用的主炮是一门奇特的威斯窝斯(Whitworth)式70磅(口径160mm)前膛炮。之所以称其奇特,是因为这门火炮的炮管内边是六角形的,当时称为六角炮,设计的初衷类似于后来的膛线,都是想让炮弹顺着一定的轨道旋转运行出去,保持较为稳定的弹道,提高命中率。早期膛线加工还是个非常困难的事,英国工程师就想出了把火炮内管弄成六角形,配套使用六角形的炮弹和药包,这样炮弹就能在六角“轨道”中前进了。这类火炮主要由英国乌理治理兵工厂生产,其他一些国家也有仿造的情况,是在线膛炮出现之前一种较为先进的火炮,比“湄云”装备的160mm口径法制滑膛炮显然更为新式。四门副炮的型号也发生了改变,采用的是14磅(口径约100mm)的法华士(Vavasseur,又译为瓦瓦苏尔、威亚威亚沙等)前膛炮。(10)
    船政拉拔特式拖船坞工作方法示意图。制图:海军史研究会 顾伟欣。
    显示着设计的改良进步,“湄云”与“福星”在外观上有几处细微的差别。这两艘军舰在后桅之后的舷侧都各开有炮门,用来布置副炮。然而最后这组炮门的位置却不尽相同,首舰“湄云”最后一组炮门较为靠近船尾,建造“福星”时似乎是觉得这一设计并不合适,将炮门前移,“福星”最后一组炮门的位置要比“湄云”的靠前,位于后桅附近的吊艇架下方。另外,“湄云”舰桅杆两侧的绳梯在船舷上的连接方式与“万年清”相同,都是在舷外增加托板,绳梯末端通过三眼滑轮固定在托板上,颇有风帆战舰时代的古风。而“福星”舰则取消了舷外的托板,而是直接将绳梯通过松紧螺丝固定到舷墙上。也足以看出“福星”建造时相对于首舰“湄云”的改进。
    1870年的船政,除了“湄云”、“福星”两艘军舰接连完工外,还有一件重要的喜讯传来。船政江边的拉拔特式拖船坞大功告成,船政拥有了自己的船坞。拉拔特式船坞既不同于普通的干船坞,也不是一般的浮船坞,其设计首创于法国,当时世界上仅法国建成过一座,船政的拖船坞在规模和先进程度上更超过了前者。原本在规划船政建设方案时,日意格等推荐船政开挖建造一座石制干船坞。左宗棠担心船政厂区地质不适宜,容易发生渗水或者坍塌事故,同时考虑到干船坞建造时间长,花费巨大,于是选定建造需时较短、较为省费的拖船坞。
    拖船坞位于船政船厂的江岸边,宽35。9米,长97。4米。其构件主要购自法国,分水中和岸上两个部分。在靠近江岸的水中开挖江泥,打实基础,安放了由42扇铁制框架组成的船坞基座,1870年3月26日早晨全部安装入水。担心潮水将铁架冲动,又在各扇机架的连接空隙间用石块填塞,基座靠近江岸的一头较高,为11。2米,靠近江中的一段高度只有0。3米,整个基座犹如从江岸伸向江中的斜坡。
    北洋海军旅顺基地用来拖鱼雷艇上岸的拖船平台,与福建船政的拖船坞原理相同。二者的区别在于,因为鱼雷艇的长度较短,所以鱼雷艇拖船方式可以采用纵向上岸。而船政的拖船坞则是横向拖船上岸。
    之后每扇铁架表面安装两道铁轨,承载拖船胎架,设计时为了实用考虑,将42件胎架分为17件长37。7米和25件长59。7米两组,小型船和中型船可以各用一段,而不必启动整个拖船机器,如果大型船只上坞时,则只要把两组拖船机同时启动即可。对应42件拖船胎架,在拖船坞的岸上安装了一座功率44马力的蒸汽机,带动42部拖船机,拖船机里有钢索分别连接往42个拖船胎架,船只乘涨潮时驶到拖船胎架上方,落潮时自动搁坐在胎架上,启动拖船机就能把军舰横向从水中拉到岸上。
    这种设计多年之后在北洋海军的旅顺基地也有运用,那时主要用于拖曳鱼雷艇上岸,采用的是纵向拖拉军舰,而不是船政这种横向牵引。采用横向牵引的好处是可以保证整条军舰都能拉出水,而纵向牵引一旦军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