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新大秦帝国 第五部 铁血文明-第16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与一班族兄族弟则已经开了铁木作坊,做起了造车与农具生意。王贲在大梁战场
时,曾接大哥一信说:父亲不许王氏子弟入仕做官,只能做农做商或者从军打仗。其中几个兄弟都是才能之士,能否劝说父亲允许他们入仕,只我一人做商贾便
了。王贲当时专注战局心无旁骛,只给大哥简短复信:父命无差,兄当一心,无
由再说父亲。王贲心下清楚,定是几个族兄弟不想做商贾,从军又觉太晚,于是
说动大哥生出这般主意。那时,王贲以为父亲没有错,国人都去做官,谁却去周
流民生?身为庙堂栋梁,王氏理当有大局气度。可如今,一个偌大家族刚刚安稳
下来,如何又突兀地搬回老家去了,连他也不知会一声?若没有父亲的严厉命令
,王贲相信,谁都会跑来找他劝说父亲的。他近在咫尺却一无所知,足证父亲是
有备而为周详谋划的。然则,如此这般究竟为何?王贲实在有些无法理解父亲了
,而且,诸多不解一时还不知从何说起。
“灭楚之战,你举李信为将?”父亲淡淡开口了。
“唔。”
“好。不好。”
“唔。”不管父亲说法如何蹊跷,王贲都没有论说国事的兴致。
“好在有胸襟,利于朝局,亦利于自固根基。”父亲似在自说自话。
“身为上将,唯虑国家,没有自固之心。”王贲不能忍受父亲的评判。
“心者何物?岂非言行哉!”
“就事说事,李信足以胜任。”
“错。就事说事,灭楚领军王贲最佳,比李信更可胜任。”
“……”
“不说话了?”
“……”
“秦王知人,必察贲、信之高下。然则,秦王必用李信。”
“朝会尚未议决,秦王亦未决断,父亲何须揣测。”
“揣测?”父亲嘴角轻轻淡淡地抽出一丝冷笑,依旧似在自说白话,“秦王
者,大明之君也。明知李信不及王贲扎实,却要一力起用李信,其间根由,不在
将才之高下,而在庙堂之衡平。天下六国,王氏父子灭其三,秦国宁无大将哉!
秦王纵然无他,群臣宁不侧目?秦人尚武,视军功过于生命,若众口铄金,皆说
王氏之功尽秦王偏袒所致,群将无功皆秦王不用所致,秦国宁不危哉?王氏宁不
危哉?”
“虑及自家安危,父亲便着意退让?”
“苟利国家,退让何妨,子不见蔺相如么?”
“纵然退让,亦当有格。何至老态奄奄,举家归田?!”
“老态奄奄何妨?老夫要的不是自家气度,是国家气度。”
“大臣尚无气度,国家能有气度?”
“驳挡得好。”父亲一反常态,从来没有过的温和,点头称赞了儿子一句,
又饮下一口凉茶,依旧自说白话了,“当此之时,唯有一法衡平朝局,凝聚人心
:大胆起用公议大将,做攻灭最大一国之统帅。成,则战功多分,衡平朝局;败
,则群臣自此无话,战事大将可唯以将才高下任之……”
“父亲是说,秦王是在冒险用将?!”
“明君圣王,亦有不得不为之时也。”
“父亲!”王贲终于不堪忍耐了,冲着父亲一泻直下,“此等迂阔之说,王
贲不能认同!自家退让也罢,老态奄奄也罢,举家归田也罢,王贲都可以忍了不
说,但凭父亲处置。然父亲既然察觉秦王起用李信是在冒险,宁肯坐观成败,却
不直谏秦王,王贲不能忍!秦王雄才大略,胸襟开阔,王贲是认定了跟准了!纵
然心有歧见,纵然与秦王相违,王贲也要坦诚陈述以供决断!这既是臣道,更是
义道!如今父亲洞察诸多微妙,却包藏不说,放任国家风险自流,心下岂能安宁!朝野皆知秦王曾以父亲为师,父亲却隐忍不告,宁负‘秦王师’之名,宁负直
臣之道哉!王贲明言,父亲当以商君为楷模,极心无二虑,尽公不顾私!不当以
范蠡那般舍弃国家只顾自身的全身之道为楷模!父亲不说,是疑惑秦王顾忌王氏
功高,这与山东六国攻讦秦王有何两样!王贲直言,父亲不说,我自己上书秦王
,争这个攻楚主将!”
父亲只淡淡笑着,始终没有说话。
“父亲,儿告辞。”
“给我坐下!”父亲突然一声厉喝。
王贲没有坐,也没有走,只黑着脸钉在大柱旁气喘咻咻。
“你小子尽公不顾私,何以举荐李信为将?”
“我……”
“你自以为不如李信?”
“……”
“能使铁将军王贲违心举荐,足证此事不可轻慢。”
“不一样!……”王贲突然憋出一句,又默然了。
父亲叹息一声,突然贴着大柱笔直地站了起来,其剽悍利落之态虎虎生风。
瞬息之间,王贲双眼瞪得溜圆,对也!这才是父亲,这才是秦国上将军!父亲没
有理睬王贲,大步出亭在山顶转悠了几圈,这才走了回来,拍打着亭栏正色道:
“你小子,谅也不至于将老夫看做奸佞。然老夫还是要说,你小子还嫩。自以为
心无二虑,自以为忠于国家,自以为任何时日可以说任何话,做梦!学商君?说
得容易。商君面对的君主是谁?我父子面对的君王是谁?商君面对的大势是甚?
今日大势是甚?一样么?不一样!只说目下秦王:一则,起用李信确有大局筹划
之考量,该当赞同,说甚去?二则,战场事奇正万变,冒险多有,战胜者也屡见
不鲜,况且,楚军也确实疲弱不堪。此时,老夫若说李信必不成功,只怕连你小
子也要反对,况乎群臣?况乎秦王?三则,秦王天纵之才,多年主持灭国大计从
无差错,朝野声望如日中天,秦王自己也更见胸有成算,说秦王已经有些许自负
也不为过。当此之时,老夫以自家评判,强说秦王改变决断,可能么?更何况,
秦王决断也有你等一班新锐将军一力赞同,并非秦王独断,老夫何说?说亦何用?只怕除了君臣离心,再没有任何好处!你小子说,将老夫这个秦王师让给你,
你能去纠缠着秦王憨嚷嚷么?”
“……”
“世间多少事,只有流血才能明白。”末了,父亲淡淡补了一句。
王贲瘫坐在亭栏不说话了。良久,王贲提起陶罐猛灌了一通凉茶,向父亲一
拱手,匆匆大步离去了。父亲再没有喝阻,也没有说话,只若有若无的一声叹息
飘进了耳畔。蓦然之间,王贲有些怜惜父亲,但还是没有回头。
三日之后,王贲奉命入宫,共商对楚大战的最后决断。
这次是小朝会。秦王的庙堂谋划三大臣(丞相王绾、长史李斯、国尉尉缭)
加上将军王翦、蒙恬,再加王贲、李信、杨端和、辛胜、章邯等几员主力大将与
老将军蒙武,长史丞蒙毅里外行走,算是半个与会者。没有了大朝会的齐楚先后
之争议,小朝会简短了许多。先是丞相王绾禀报:由丞相府总领,各方官署已经
做好了相关的伐楚筹划,相关郡县的粮草器械民力已经开始预为囤积。接着李斯
禀报:几日来已经征询了几位王族元老之伐楚谋划,没有新方略提出,均大体赞
同李信将军方略。之后,老尉缭的竹杖遥遥指点着地图,陈述了秦王与几位大臣
在大朝会之后谋定的伐楚用兵方略。最后,秦王征询诸人评判,说明如无重大异
议,则照尉缭陈述之方略进兵。三大臣之外,王贲李信等一班年青大将均表赞同
,蒙恬申明无异议。只有王翦说了一句题外话:“伐楚之战,贵在正,不在奇。
主将但有韧性,此战未必不成。”却没有就进兵方略表示可否。因了此前王翦已
经明白陈说了自家看法,秦王与大臣将军们也再没有要王翦说话。
此次朝会明确的进兵方略是:
其一,以李信为主将,蒙武为副将,率二十万大军直下楚都寿春;
其二,以王贲部秘密进兵淮南江北,隔断楚军渡江南逃之路;
其三,以巴蜀水军顺江东下,占据彝陵房陵,隔断楚军荆楚逃路;
其四,以李斯、姚贾为后援大臣,全力督导中原郡县粮草民力。
王贲很有些沮丧。没有想到小朝会的几乎一切部署,都被父亲事先说中了:
大将果然起用了李信,兵力果然是二十万,文武大臣们果然是无人异议,秦王也
果然没有再度征询父亲谋划的意思。唯有两处王贲没有想到,却也暗合了父亲的
预料,一是派老将蒙武做伐楚副将,二是派自己做了外围偏师将军。这般分派,
王贲确实没有感觉到战事谋划的合理性,却隐隐嗅出一股军功多分的气息。这令
王贲很是郁闷。蒙武固然资望深重,所率老军也是昔日秦军精锐,然蒙武毕竟久
在国尉署,没有做过领军大将,其将性又偏于柔弱,既不能补李信之缺,又不能
纠李信之错,如何能是最佳的幕府格局?再说,不教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5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