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新大秦帝国 第五部 铁血文明-第11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将六国之亡归于战略失误,认为六国为争小利互相残杀,致使秦国夺取韩魏占据
中原腹心,使六国没有抗秦根基而灭亡。清人李桢的《六国论》,又将六国之亡
归结为不坚持苏秦开创的合纵抗秦之道。更有诸多史家学者专论秦帝国灭亡之原
因,连带论及六国灭亡,大体皆是此类表层原因。凡此等等,其中最为烁目者,
莫过于诗人杜牧首先提出的将六国灭亡根由归结为六国自身、将秦帝国灭亡归结
为秦帝国自身的这种历史方法论。这是内因论。内因是根本。尽管循着如此方法
,历代史论家依然没有发掘到根本,然毕竟不失为精辟论断之种种。攻守之势也
好,贿赂秦国也好,战略失误也好,不执合纵也好,毕竟都是实实在在的具体原
因。
然则,内在根本原因究竟何在?
三晋赵魏韩之亡,是华美壮盛的中原文明以崩溃形式弥散华夏的开始。历史
地看,这种崩溃具有使整个华夏文明融合于统一国度而再造再生的意义,具有壮
烈的历史美感。然则,从国家兴亡的角度看去,三晋之亡则显然暴露出其政治根
基的脆弱。也就是说,三晋政治文明所赖以存在的框架是有极大缺陷的。这种缺
陷,其表象是一致的:变法不彻底,国家形式不具有激励社会的强大力量。然则
,为什么是这样?为什么三晋乃至山东六国,都不能发生如秦国一般的彻底变法?都有着秦国所没有的政治文明的重大缺陷?
隐藏在这里的答案,才是六国灭亡的真正奥秘所在。
事实上,任何部族民族所建立的国家,其文明框架的构成,其国家行为的特
质,都取决于久远的族性传统,以及这种传统所决定的认识能力。而族性传统之
形成,则取决于更为久远的生存环境,及其在这种独特环境中所经历的具有转折
意义的重大事件。这种经由生存环境与重大事件锤炼的传统一旦形成,便如人之
生命基因代代遗传,使其生命形式将永远沿着某种颇似神秘的轴心延续,纵是兴
亡沉浮,也不会脱离这一内在的神秘轨迹。
唯其如此,部族的族性传统决定着其所建立的国家的秉性。
赵人之族性传统,勇而气躁,烈而尚乱。
赵人族性根基与秦人同,历史结局却不同。这是又一个历史奥秘。
秦赵族性之要害,是“尚乱”二字。何谓乱?《史记·赵世家》所记载的韩
厥说屠岸贾做了最明确界定,韩厥云:“妄诛谓之乱。”在古典政治中,这是对
乱之于政治的最精辟解释。也就是说,妄杀便是乱。何谓妄杀?其一不报国君而
擅自杀戮政敌,其二不依法度而以私刑复仇。妄杀之风滥觞,在国家庙堂,是无
可阻挡的兵变政变之风,动辄以密谋举事杀戮政敌的方式,以求解脱政治困境,
或为实现某种政治主张清除阻力。在庶民行为,则是私斗成风,不经律法而快意
恩仇的社会风习。此等部族构成的国家,往往是刚烈武勇而乱政丛生,呈现出极
不稳定的社会格局,戏剧性变化频繁迭出,落差之大令人感喟。
依其族源,秦赵同根,族性同一。而在春秋之世至战国前期,也恰恰是这两
个邦国有着惊人的相似:庙堂多乱政杀戮,庶民则私斗成风。然则,在历史的发
展中,秦部族却因经历了亘古未有的一次重大事件而革除了部族痼疾,再衍生出
一种新的国风,从而在很长时期内成功地避免了与赵国如出一辙的乱政危局。这
个重大事件,便是商鞅变法。历史地看,商鞅变法对于秦国具有真正的再造意义
——没有商鞅这种铁腕政治家的战时法治以及推行法治的坚定果敢,便不能强力
扭转秦部族的烈乱秉性。事实上,秦国在秦献公之前,其政变兵变之频繁丝毫不
亚于赵国,其庶民私斗擅杀风习之浓烈更是远超赵国而成天下之最。唯横空出世
的商鞅变法,使秦部族在重刑威慑与激赏奖励之下洗心革面,最终凝聚成使天下
瞠目结舌的可怕力量。始皇帝之后,秦部族又陷入乱政滥杀,最后一次暴露出秦
部族的烈乱痼疾,这是后话,容在秦帝国灭亡之后探讨。
赵国没有经历如此深彻的强力变法。
赵氏部族的烈乱秉性没有经由严酷洗礼而发生质变。
是故,赵部族的乱政风习始终伴随着赵国,以致最终直接导致其灭亡。
大略回顾赵部族的乱政历史,可以使我们清晰地看到赵国灭亡的内因。
远古之世,赵秦部族与大禹部族是华夏东方最大的两个部族。赵秦部族能记
住名字的最远祖先是大业。这个大业,便是后来被视为决狱之圣的皋陶大业即皋
陶,见沈长云等《赵国史稿》之考证……第二代族领是伯益。在皋陶、伯益时代
,赵秦部族与大禹部族结成轴心盟约,发动并完成了远古治水的伟大事业。治水
之后,大禹建立了夏王国。已经明确为大禹继任者的伯益被大禹的儿子启密谋处
置,不知所终。由此,赵秦部族与夏部族有了不可化解的仇恨。终夏之世,赵秦
部族不参夏政,游离于夏王国主流社会之外而独立耕耘渔猎。夏末之世,商部族
发动联络各部族灭夏,赵秦部族立即呼应,加入反夏大军并在鸣条之战中与商部
族联合灭夏。其后,赵秦部族便成为商王国的方国诸侯之一。在商王国时代,赵
秦部族两分:其中主力一支以飞廉、恶来父子为先后首领,成为商王国镇守西陲
的方国部族;一支仍居中原腹地。随着周武革命而灭商,赵秦部族的两支力量分
开了。镇守西陲的一支因忠于商王国而疏远周王国,远避戎狄聚居的陇西地带独
立耕牧,这便是后来的秦部族。仍居中原腹地的一支,却因相对臣服周王国,其
首领造父成为周穆王的王车驭手据史家考证,王车驭手地位很高,等同于大臣,
并非寻常匠技庶人。,后来因功封于赵城,于是演变为周室功臣的赵部族。
西周末期,秦赵两部族的命运发生了惊人的颠倒:秦部族应周太子(周平王)之邀,浴血奋战杀败戎狄平定镐京之乱,成为东周的开国诸侯;赵部族却在很
长时间内,依然是蜗居晋地的寻常部族。
以上之赵氏历史,可称为先赵时期。
春秋(东周)中期,赵部族在晋国渐渐发展起来。及至赵衰、赵盾两世,由
于辅佐晋文公霸业极为得力,赵氏部族崛起为晋国的掌军部族。从赵盾时期开始
,赵氏部族成为晋国的权臣大部族之一,无可避免地卷入了晋国的权力主流。从
此,赵氏部族开始了外争内乱俱频繁的血雨腥风的部族历史。从赵盾到赵襄子立
国,可称为早赵时期。
内乱妄杀频仍,大起大落,是早赵部族最显著的特点。
早赵时期历经赵盾、赵朔、赵武、赵成(景叔)、赵鞅(简子)、赵毋恤(
襄子)六代,大体一百余年。这六代之中,发生的内乱妄杀事件主要有四次:
其一,赵盾时期部族内争,导致赵氏部族分裂,几被政敌灭绝赵盾之世的内
乱起因于让嫡,终致被屠岸贾势力大肆杀戮,故事纷繁,有兴趣者可阅读史料……
其二,赵简子废嫡(太子伯鲁),改立狄女所生庶子赵毋恤(襄子)为继承
人。这是赵氏部族第一次废嫡立庶之举,为以后的废嫡立庶之风开了先河。
其三,赵简子妄杀邯郸大夫午,导致自己孤立逃亡,开政治妄杀先例。
其四,赵襄子诱骗其姊夫(代地部族首领)饮宴,密令宰人(膳食官)以铜
枓(斟水器具)击杀之。“其姊闻之,泣而呼天,摩笄(发簪)自杀。”见《史
记·赵世家》。这是典型的内乱妄杀。
显然,早赵部族在处置部族内政方面没有稳定法则,缺乏常态,妄杀事件迭
起,导致其部族命运剧烈震荡大起大落。赵氏立国之后,这种内乱之风非但没有
有效遏制,反倒是代有发生,十二代中竟有十一次之多:
其一,公元前425年,赵襄子方死,其子赵浣(献侯)立。赵襄子之弟赵桓子
密谋兵变,驱逐赵浣,自立为赵主。
其二,公元前424年,赵桓子死,赵部族将军大臣再度兵变,乱兵杀死赵桓子
儿子,复立赵浣,是为赵献侯。
其三,公元前387年,赵烈侯死,其弟武公立。武公十三年死,赵部族将军举
事政变,废黜武公子,而改立烈侯子赵章,是为赵敬侯。
其四,公元前386年,赵武公之子赵朝发动兵变,被攻破,逃亡魏国。
其五,公元前374年,赵成侯元年,公子赵胜兵变争位,被攻破。
其六,公元前350年,赵成侯死,公子赵绁发动兵变与太子赵语(赵肃侯)争
位;赵绁失败,逃亡韩国。
其七,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5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