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论衡全译-第14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原文】

  32·16问曰:“日,火也。火在地不行,日在天何以为行?”曰:附天之气行,附地之气不行。火附地,地不行,故火不行。难曰:“附地之气不行,水何以行?”曰:水之行也,东流入海也。西北之高,东南方下,水性归下,犹火性趋高也。使地不高西方,则水亦不东流。难曰:“附地之气不行,人附地,何以行?”曰:人之行,求有为也。人道有为,故行求。古者质朴,邻国接境,鸡犬之声相闻,终身不相往来焉。难曰:“附天之气行,列星亦何以不行?”曰:列星著天,天已行也,随天而转,是亦行也。难曰:“人道有为故行,天道无为何行?”曰:天之行也,施气自然也,施气则物自生,非故施气以生物也。不动(1),气不施,气不施,物不生,与人行异。日月五星之行(2),皆施气焉。

  【注释】

  (1)本句语义不完整,《黄氏日钞》卷五十七引《论衡》文作“天不动”,可从。(2)五星:指金星、木星、水星、火星、土星。

  【译文】

  有人问:“太阳是火。火在地上不运行,太阳在天上为什么又运行呢?”回答是:附着于天的气运行,附着于地的气不运行。火附着于地,地不运行,所以火也不运行。责难的人说:“附着于地的气不运行,水为什么流动呢?”回答是:水流动,是向东流入大海。因为西北方高,东南方低,水的本性流向低处,就像火的本性趋向高处一样。假使地不西面高,那么水也不向东面流。责难的人说:“附着于地气不运行,人附着于地,为什么行走呢?”回答是:人能行走,是因为有所寻求有所作为的缘故。人的思想想有所作为,必然要行走要寻求。古代的人朴实,就是邻国接壤,鸡犬的叫声能互相听见,一辈子也不会相互往来。责难的人说:“附着于天的气运行,那么星星又为什么不运行呢?”回答是:星星附着于天,天已在运行,随着天旋转,这也是在运行了。责难的人说:“人的思想想有所作为必然要行走,天意无所作为为什么运行呢?”回答是:天运行,是在自然而然地散布气,施放了气那么万物就会自然产生。而不是故意施放气来使万物产生。天不转动,就不会施放出气,不施放气,就不会产生万物,可见天的运行跟人的行走不一样。太阳、月亮和五颗恒星的运行,都是由于天散布了气的缘故。

  【原文】

  32·17儒者曰:“日中有三足乌,月中有兔、蟾蜍(1)。”夫日者,天之火也,与地之火无以异也。地火之中无生物,天火之中何故有乌?火中无生物,生物入火中,燋烂而死焉,乌安得立?夫月者,水也。水中有生物,非兔、蟾蜍也。兔与蟾蜍久在水中,无不死者。日月毁于天(2),螺蚌汨于渊(3),同气审矣(4)。所谓兔、蟾蜍者,岂及螺与蚌邪?且问儒者:乌、兔、蟾蜍,死乎,生也?如死,久在日月,燋枯腐朽;如生,日蚀时既(5),月晦常尽(6),乌、兔、蟾蜍皆何在?夫乌、兔、蟾蜍,日月气也,若人之腹脏,万物之心膂也(7)。月尚可察也,人之察日无不眩(8),不能知日审何气(9),通而见其中有物名曰乌乎(10)?审日不能见乌之形(11),通而能见其足有三乎(12)?此已非实。且听儒者之言,虫物非一(13),日中何为有乌,月中何为有兔、蟾蜍?

  【注释】

  (1)蟾蜍(chán chú缠除):一种两栖动物。通称癞蛤蟆或疥蛤蟆。引文参见《淮南子·精神训》。

  (2)日:从上文“夫月者”而下都在说月,不涉及“日”,故疑“日”是衍文。本书《偶会篇》、《顺鼓篇》都作“月毁于天”,可证。毁:坏。这里指月缺。

  (3)汨:递修本作“泊”,可从。泊:通“薄”,少。

  (4)审:明白,清楚。

  (5)既:尽,完全。

  (6)晦:阴历每月的最后一天。

  (7)膂(lǚ旅):脊梁骨。

  (8)本句语意不完整,疑“日”下因形近漏抄一“日”字。后文有“仰察一日,目犹眩耀”,语意正同,可证。

  (9)审:确实,究竟。

  (10)通:通“庸”,难道。而:通“能”。

  (11)审:如果。

  (12)能:上“而”字通“能”,两字意义重复,故疑“能”是“而”的旁注误入正文。上文“通而见其中有物名曰乌乎”,可证。

  (13)虫物:泛指动物。

  【译文】

  儒者说:“太阳里有三只脚的乌鸦,月亮里有兔子和癞蛤蟆。”其实,太阳是天上的火,它与地上的火没有什么两样。地上的火中没有有生命的东西,天上的火中为什么有乌鸦呢?火中不存在有生命的东西,有生命的东西进到火里,会被烧焦而死,乌鸦怎么能生存呢?月亮是水。水里存在有生命的东西,但不是兔子和癞蛤蟆。兔子和癞蛤蟆长期在水里,没有不死的。月亮在天上残缺,螺蚌在深水潭里消减,因为它们同属一种气,这是很明白的。月中的所谓兔子和癞蛤蟆,难道与螺蚌相反不同气吗?还要问问儒者:乌鸦、兔子、癞蛤蟆是死的呢,还是活的呢?如果是死的,长期在太阳与月亮里,要么烧焦了,要么腐朽了;如果是活的,日蚀的时候太阳会完全看不见,月亮在每月末经常会消失,那么乌鸦、兔子、癞蛤蟆又都在什么地方呢?其实,乌鸦、兔子、癞蛤蟆,是日月的气,就像人肚子里的五脏、万物的心和脊梁骨一样是看不见的。月亮还可以看清,人看太阳眼睛没有不眼花缭乱的,既然不能知道太阳究竟是什么气,又岂能看见它里面有东西名叫乌鸦呢?如果不能看清太阳中乌鸦的形状,又岂能看清乌鸦有三只脚呢?这已清楚不是事实了。姑且听从儒者的说法,动物不止一种,那么太阳中为什么只有乌鸦,月亮中为什么只有兔子和癞蛤蟆呢?

  【原文】

  32·18儒者谓:“日蚀,月蚀也(1)。”彼见日蚀常于晦朔,晦朔月与日合,故得蚀之。夫春秋之时,日蚀多矣(2)。经曰(3):“某月朔,日有蚀之。”日有蚀之者,未必月也。知月蚀之,何讳不言月?说(4):“日蚀之变,阳弱阴强也。”人物在世,气力劲强,乃能乘凌(5)。案月晦光既,朔则如尽,微弱甚矣,安得胜日?夫日之蚀,月蚀也(6)。日蚀谓月蚀之,月谁蚀之者?无蚀月也,月自损也。以月论日,亦如日蚀(7),光自损也。大率四十一二月,日一食;百八十日,月一蚀。蚀之皆有时,非时为变,及其为变,气自然也。日时晦朔,月复为之乎?夫日当实满,以亏为变,必谓有蚀之者,山崩地动,蚀者谁也?

  【注释】

  (1)本句语意不完整,疑“蚀”下夺一“之”字。下文有“故得蚀之”,“知月蚀之”,可证。

  (2)日蚀多矣:据记载,春秋二百四十二年中,发生过日食三十七次。

  (3)经:指《春秋》。

  (4)根据文意,疑“说”上脱一“或”字。下文有“或说日食者月掩之也”,文例相同,可证。

  (5)乘凌:欺凌,欺压。

  (6)根据文意,疑“月”上夺一“非”字。

  (7)如:句子难通,疑是“知”字形近而误。

  【译文】

  儒者说:“日食是月亮侵蚀了太阳。”他们经常在月末和月初看见日食,因为月末和月初月亮与太阳重合,所以月亮能侵蚀太阳。春秋的时候,日食多。《春秋》经上说:“某月初一,太阳被侵蚀了。”太阳被侵蚀,未必是月亮侵蚀的。因为知道是被月亮侵蚀的,为什么回避不提月亮呢?有人说:“日食这种变异,是阳气弱阴气强的缘故。”世上的人和动物,力量强大的,才能欺压弱小的。考察月亮月末的光已经用尽,初一也跟用尽差不多,微弱得很,怎么能胜过太阳呢?其实,日食与月食一样。太阳被侵蚀就说是月亮侵蚀的,那么月亮又是被谁侵蚀的呢?可见没有谁侵蚀月亮,而是月亮自己残缺的。用月亮的情况来判断太阳的情况,也就知道日食时,阳光是太阳自己减弱的。大约四十一二个月,有一次日食;一百八十天,有一次月蚀。日食月食都有一定时间,违背时间就是变异,至于发生变异,也是气自然而然形成的。日食的时间总在月末和月初,又是月亮造成的吗?太阳应当是圆的满的,把亏损作为变异,就一定认为有侵蚀它�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