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福克纳传-第1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大理石牧神》字里行间偶有才气闪烁,有几行感人至深。可是,更令人注意的是它的缺点,而不是偶有的感染力。诗的模仿性和文学性明显反映福克纳的注意力所在,它附和19  世纪末的情调和意境、唯美而颓废,从而使福克纳觉得写诗条条框框太多、束缚手脚。这首诗中的人物无影无踪,回响淹没了真声。因此,我们在其中看到的不是福克纳的创造的源泉,只说明他自学的方向:他正在学习王尔德一流的剧作家、康拉德一流的小说家和一些英法诗人的技巧和题材,为参与20  世纪20  年代的文艺繁荣作准备。《大理石牧神》不仅说明福克纳自学的方向和时代,也说明他的自学方式。多年后,福克纳自称写作《喧哗与骚动》是“学读书”,意思说,写作是消化读书心得的一个方式。从《大理石牧神》看出,到1919  年,写作已成为自学过程的最后阶段,通过写作,收获极大,因而他非写不可,读过的东西非得经过咀嚼、回味、模仿、改编,才真正化为已有。
    在福克纳读的诗和写的诗中间,隔着一条鸿沟、《大理石牧神》中现代唯美主义和田园诗的结合方式不仅暴露了田园待的弱点,特别是田园诗的矫揉造作,而且肯定了那些缺点同我们对现代唯美主义的理解有关。《大理石牧神》不歌颂艺术的力量,而向艺术的局限性挑战。路易斯·辛普森(16)指出,福克纳笔下的牧神“呆呆地站在一座废弃的花园里”。福克纳知道它的弱点和局限性,但是无力挽回。结果,我们看到的不仅是福克纳对自己戴上的枷锁、钻进的圈套感到不满,也不仅是现代性和田园性水火不相容,而是他看出田园艺术的弱点侵蚀了现代艺术。牧神知道自己是形式美的典范,理应不朽,可是正因为没有死,它就没有生;求自我陶醉而结果适得其反。“冷酷的田园”传之永恒而不变,福克纳把它联想成济慈的希腊古瓮,奉之为形式美的典范。可是,一旦标上价格——放弃“撒野的狂喜”,永恒性便无价值。许多年后,福克纳借朱迪丝·塞特潘之口说出了他早在20  年代便产生的怀疑:传之永恒的东西,正因为“不死不灭”,所以是有限的。在《大理石牧神》和《押沙龙,押沙龙!》两部作品中,福克纳借许多人物之口告诉我们文字之空虚、形式之空虚。根据同样的道理,他往往隐晦地指出,自己的最佳小说是不完整的、没有结局的,因为小说中的天地是活的、在变的。强调小说的可变性,实际上等于说明它的不朽性。明知人们习惯上觉得这二者有矛盾,他有时既称自己的小说有完善的形式,又说自己的天地在不断演变进化。但更多的时候,他认为作品要能永恒,首先必须是有生命的,把我们视为对立的两个范畴处理为互补的范畴。
    福克纳追求出名(他曾经说过自己做不好诗人的问题在于“一只眼睛盯在球上,一只眼睛盯在贝布·路斯(17)”),因此一经《新共和》杂志采用,便不断投稿。
    非尔·斯通大为出力,帮他打字、处理信件,连菲尔的秘书也帮忙。尽管如此,从福克纳第一次刊登于全国性刊物(1919  年8 月)到第二次(1922  年6 月《两面派》)之间,相隔三年,这期间有过许多次退稿。同时,他在就读于密西西比大学前后,不断扩大在当地的影响。到1925  年,有三种大学刊物——年鉴(《老密西》)、校刊(《密西西比人》)和幽默杂志(《尖叫》)——先后发表他的作品41
    件,包括17  幅画、6 篇评论、一部短篇故事和一篇随笔。
    他的创作,加上他的“外国”风度,使他成为众目睽睽的人物。但是他依旧“十分羞涩,因而在同学眼里往往显得落落寡合、高不可攀。”菲尔·斯通回忆道:
    “他的神情高贵而优越,许多人以为是摆架子,高不可攀,  出言唐突,对他敬而远之。因此给人的印象是虚伪,古怪,乖戾,再不然便是无害无用。这样就成了一个‘窝囊伯爵’。
    牛津的世家望族容忍他,因为他倒底出身福克纳门第……但是从不请他上门。
    我一再向人们保证,这是位有才华的作家,迟早会比斯塔克·杨(另一个牛津子弟)
    更出名……却落得公众的嗤笑,世家望族则报以彬彬有礼、略带讥嘲的微笑。”同学们摸不透他的种种假象,不知道该把他当作外国“雅士”,还是落拓文人,反正是一个做作的颓废派。他们称他为“拄手杖的美男子”、“自称威廉、福克纳的怪人”,讪讪地同他打招呼。福克纳则学习豪斯曼的坚韧冷漠,对于有些攻击视若无睹,有些则嗤之以鼻;默默忍受各种各样的痛苦,哪怕是对他的矮小身材和稚气的面貌进行人身攻击、对他的男子气概进行诬蔑。
    他和不多几个同学,特别是战前已经相识,如今时常见面的本·沃森在一起时,比较放松自在。他也喜欢同一两个老师相处,特别是卡尔文·布朗,那是一个敏感而有睿智的人,妻子艾达是一位满腹掌故的历史学家。有时,他不愿呆在学校里,便独自坐到广场上老人堆中,缄默不动。有人记得他在学校里也能“恍惚出神地”
    穿过校园,走在小径上,常常看不见同他擦肩而过、听不见同他说话的人。不愿呆在牛津、不愿搭理《老密西》时,就消失了影踪,也不说一声上哪里。去找菲尔一起逛附近的小镇,是逃避的一种方式。父亲在大学里工作,家在校园里,他只好偷偷把酒藏在自己房间里,到了克拉克斯德尔、孟菲斯和新奥尔良就公开喝酒。
    在马尔科姆·考利(18)称之为“20  年代的漫长的探索”中,许多作家尝试退却或逃避:有人仿效美国超验主义者(19)过简朴的隐居生活;有些艺术家聚居在小圈子里,把身外之物压缩到最低必需,以求得内心的成长,开发内在世界;有人则仿效亨利·詹姆斯(20),以退为进地使生活复杂化。他们吸收外国的举止风度、新的礼仪和手段,力求扩充自己的经验、丰富生活。
    不论以何种形式,逃避是这一代人的主要模式。1920  年代中,福克纳参加过两个小圈子,游历过一次欧洲。即使在密西西比,他也出入进退地试验着。
    其中有一次特别有趣,虽然乍看纯属倒退。
    回牛津后不久,福克纳同小弟弟迪安和卡尔文·布朗夫妇的两个孩子玩,带他们去贝利树林,教他们自己幼时学的本领和玩的游戏。他们一起打猎、躲迷藏、互相追逐,坐在篝火旁讲故事,内容多半是“神怪恐怖”的,据一个孩子回忆,穿插些“幽默、幻想或者讽刺”,加以缓冲。后来,在1923至1924  年,他在当地的童子军工作,还一度担任正式教练,以满足自己对树林的爱好和求知欲、满足喜欢玩和讲故事的癖好。在牛津和密西西比大学的许多人看来,福克纳是拿腔作势的典范;一到树林里,顾虑和倨傲消失,置身于男孩子中间,拘谨消失。一个崇拜他的人说:“他最不会装假了。”后来,特别在《喧哗和骚动》中,他写一个世界的消逝,就是讲童年的消逝。
    大战以后的几年中,他追求的倒不是寻回一个失去的世界,而是通过写儿时的经历和情景,通过目睹父亲扮演的角色,回味失去这个世界的后果。
    1920  年5 月,一年专修科毕业时得“诗歌奖”,从此结束了他的正规学业。
    下一学期正式退学,什么课也不修。不上课,便不用管星期几,可供他自由支配的时间更多了。没钱用时打零工。不打工时同菲尔·斯通游览密西西比的农村,有时远至孟菲斯;那里的暴力、赌博和娼妓给生活添加刺激。
    他继续住在校园内,同学生们保持接触,为学生刊物撰稿。退学后不久,好多时间花在本·沃森组织的一个叫作《木偶》的戏剧小组上。
    福克纳同这个小组一起工作了几个月,写成独幕剧《木偶》,献给几个合意的人,特别是本·沃森,玛里·沃森,露西和艾伦·萨默维尔。《木偶》是他构思并写作的几个“本子”之一,包括一本“用印刷体手写的”台词和10  幅线条纤细的钢笔画。主要是散文体,有几首用四音步对句形式写的歌,同《大理石牧神》有点相似。虽属散文,却像他的诗歌。剧情静滞,语言有韵律而显得不太自然,插画同剧中的散文韵文一样做作。总的说来,深受奥布里·比亚兹莱(21)为王尔德的《莎乐美》(22)所作插画的影响。广义说来,《木偶》反映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