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第六章 历史在这里转弯
●一、共和国成立初期的祥和日子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
这是中国人民的大事,也是世界历史的大事。它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也改变了世界力量的格局。
最主要的是正如毛泽东所说: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各项工作千头万绪。郭沫若为新中国的建立作出了自己的贡献;此后,为新中国的建设也付出了自己最大的努力。
郭沫若从新中国成立,就开始担任着国家事务和科学文化方面的领导工作。新中国成立伊始,1949年10月3日,中国人民保卫世界和平大会成立,他就被选为该会主席;10月5日,中苏友好协会成立,他被选为副会长;9日,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他被选为副主席;15日,在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三次会议上,他被任命为政务院副总理兼文化教育委员会主任;11月1日,中国科学院成立,他被任命为院长,后又兼任中国科学院社会科学部主任。1950年12月16日,他被推选为中国人民保卫世界和平反对美国侵略委员会主席。1953年10月6日,在中华全国文艺工作者第二次代表大会上,他继续当选为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联合会全国委员会主席。1954年9月,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他被选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此后在二、三、四、五届人民代表大会上连选连任。1958年9月20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成立,郭沫若出任校长。1963年10月4日,中日友好协会成立,他被推选为名誉会长……我们无法(似乎也没有必要)一一列出郭沫若所有的职务头衔,只需用一句话总括:直到郭沫若去世,他在参与新中国的改革和建设事业中,的确作出了重要贡献,付出了他的全部精力。
而也正是在这近30年的岁月里,由于郭沫若直接参与了政治文化学术最高层的领导工作,比之他过去和毛泽东的接触,虽说不上朝夕相处,至少是相当频繁密切。他们之间的交往也更加密切了。这对郭沫若来说,既有积极的正面的影响,也有消极的负面影响,即在他在更高层次参与国家和社会工作,做出更大贡献的同时,也必然因毛泽东在某些方面的政策失误而说错话,做错事,以至和毛泽东的正确领导或错误决策连在一起,。这既有主观因素的使然,更因为客观条件发生重大变化。这种客观环境客观条件的变化,不是一点两点,而是整个大环境的变化。一句话,历史从这里发生了大转折。如果说,毛泽东和郭沫若之间可以用“朋友”关系来概括,现在,就不能简单用这一词语来形容,来概括了。他们之间更多的正式的工作关系,是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因为,在共和国成立之前,毛泽东只是一党领袖,而现在虽仍然是党的领袖但此时共产党已经取得全国政权,掌握着全中国,面毛泽东除了还是党的领袖,还是国家主席,是一国元首,全国至尊。此种情况表明什么,毛泽东和郭沫若两方面都应该是十分清楚的。有一些细节就很说明问题:
据臧克家后来写的《得识郭老五十年——怀念郭沫若同志》一文中说到,还在1949年7月1日,即共和国成立前夕,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召开,郭沫若被推为总主席,在会议期间,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也来了。郭沫若即代表近千名与会代表向毛泽东“深深地,深深地九十度鞠躬”。臧克家说:“这一鞠躬,给我的印象深刻极了。使我想到二十多年来,郭老对窃国大盗蒋介石卑视之,唾骂之,与之坚决斗争,生死不顾。今天,对人民的革命导师则一躬到地,毕恭毕敬。”
还有一次是开国后第二年,即1950年国庆节,在天安门城楼上,身为全国文联主席、政务院副总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的郭沫若代表民主党派、无党派民主人士,手持一面锦旗,走到毛泽东面前,恭恭敬敬地赠送给毛泽东。旗上写着:我们永远跟着您走。毛泽东一见,十分高兴,连忙接下锦旗,与郭沫若握手,表示感谢。
细节表明真实。上述两条,不正表明此时的毛泽东和郭沫若以及所有人特别是知识分子之间的关系已和过去不同,不是一般同志朋友关系,而是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了。
不过,在共和国成立初期,历史的转折表现在人们之间的关系,具体说,毛泽东和一些朋友熟人,和一些知识分子的关系,表面看来变化还不十分明显。整个环境是喜庆祥和的,人们关系即便是领导与被领导之间的关系也比较融洽。这也可以用一些故事来说明。
最能说明问题的一件事是:1949年秋,即共和国成立前夕,救国会七君子之一的章乃器应中国共产党之邀,从香港绕道东北到北平参加人民政协筹备会议,迎接新中国的诞生。在哈尔滨,他听到人们唱《没有共产党就没有中国》,即感到有点别扭。心想:共产党成立之前,更不用说取得政权之,中国不是早已存在并且已经存在了多少年吗,怎么能说“没有共产党就没有中国”呢?他认为应该在“中国”之前加一定语“新”,即“新中国”,这样既表现了热爱之情,又比较准确。没想到这意见很快传到了北京,传到了毛泽东那里。毛泽东十分重视,待章乃器到北平后,毛泽东一见面就亲切地对他说:“乃器先生,你的意见很好,我们已通知作者加上‘新’字了。”章乃器一听,热血上涌,感到意外的惊喜:“共产党真了不起!在车上随便说说,竟这么快传到毛主席的耳朵里,还立即采纳了!”后来,全国传唱的就是《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了。
另一件事是1950年深秋的一天下午,毛泽东请邵力子和傅作义将军(当时任水利部部长)到中南海颐年堂住处议事,谈有关治理淮河问题。三人谈了一会儿水利建设方面的话题后,毛泽东拿出写有“一定要把淮河治好”的条幅征求邵、傅二人意见,问“提法是否得当?”邵力子直言不讳,就说:“主席,您看是不是把‘一定要把淮河治好’改动一字,改为‘一定要把淮河修好’?”毛泽东想了一下,爽朗地大笑,说:“好,改得好!一字值千金。”又转脸问傅作义:“傅将军的意下呢?”傅作义回答说:“‘修’比‘治’的含义深。”毛泽东便笑着说:“好,少数服从多数。”立即提笔挥毫把“治”字圈去,改写为“修”字。后来传出毛泽东的题词就是“一定要把淮河修好”。这也说明此时毛泽东虚心平等的心态。
这些故事说明建国伊始,跟着共产党奋斗多年,真正是和共产党同甘共苦的知识分子,眼见自己追求的民主共和国呱呱诞生,心情是十分地畅快。他们觉得自己现在是国家主人,不像之前所谓“中华民国”,在蒋介石的专制统治下,名为“民国”,实仍“帝国”(虽无皇帝名义,却仍然是“一个主义,一个政党,一个领袖”,实为一人独裁),不过皆为“臣民”。因此,他们一个个欢欣鼓舞,如鱼在水了。毛泽东虽是中国共产党的最高领袖,号令全国,但也平等谦和,看不出有君临一切的气势和作风。知识分子对此当然是感到无尚欣然幸然,作为全国最大的知识分子、知识分子的代表人物,又是毛泽东多年好友的郭沫若当时更是如此。还有一个与郭沫若有关的故事,很能说明当时的情势:
那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不久,1950年初,时已年届耄耋的着名画家齐白石因为和毛泽东是同乡,又受湘潭老乡之托,给毛泽东呈上一信,以表崇敬与热爱。毛泽东很快写了回信,这是齐白石万万没料到的。不久,毛泽东又让也是老乡的着名人士章士钊来到西城区跨车胡同齐府看望齐白石,转达毛泽东以“老乡”的身份,邀请齐白石到中南海“丰泽园”会面,赏花,吃饭。齐白石更是感动得热泪盈眶。齐白石应邀赴中南海,时值园中两株三丈高的海棠花开正盛。毛泽东亲切地请齐白石品菜吃糕点﹑糖果,并与齐白石交谈。因两人同是湘潭人,谈起来格外亲切。两人从家乡的山水,风俗,相识友人的往事,绘画艺术上的继承创新以及老人生活和家里的情况等等,一谈就谈了好几个小时。之后毛泽东留齐白石共进晚餐,由朱德副主席作陪,并特意准备了以豆豉为主料的几样湖南家乡菜孝敬老人。齐白石从中南海作客回来,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