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寺内寿一手拄着指挥刀,满意的看着斗志如虹的士兵,暗自想到,“以疲惫之兵,攻击密支那,本身就是不可为之事,这样的情况下,什么为大日本帝国效劳,为天皇陛下尽忠,都是没用的废话,自己所做的,无非是点燃了士兵们在野人山里,积攒的原始兽性,让士兵忘记疲劳和饥饿,为了本能,去悍不畏死的战斗。”
现在看来,寺内寿一的目的完全达到了,激烈的枪声,暴雨般响彻在密支那的四周,他的参谋长看到,总司令官阁下,嘴角带着残忍、冷酷的狞笑,尽管参谋长嘴角,并不十分赞同寺内寿一的这番话,可不得不承认,对于忍受几个月饥饿与绝望的士兵来说,效果是最好的。
呆在钢筋混凝土工事里,衣着光鲜的英军士兵们,惊恐的看到,一群群衣衫褴褛,叫花子一样的日军士兵,手里只拿着步枪,有的甚至拿着的,是一根木棒,或者是一把刺刀,就这样毫不畏惧的,一堵人墙般冲上来。
英军轻重机枪一起开火,打倒一片,后面的日军士兵,就跟没有知觉一样,嘴里发出怪叫,依然挺着身体冲上来,英军士兵心里寒气直冒,越打心里越畏惧,日本人在他们的眼里,成了打不死的怪物,不知道是支部队,最先撤离战壕,立即引起了连锁反应,以至于造成了密支那英军全线溃退。
如果英军能顺利的撤离密支那,也算是保存了实力,不算太丢脸,可事实却非如此,疯子一样的日军士兵,成了英国人的灾难。
(未完待续)
!#
第一千零八十九章 带着阴谋来
第一千零八十九章带着阴谋来
英军以一旅之兵八千余众,扼守缅北重镇密支那,面对被寺内寿一激起内心野性的势若饿狼、状若疯虎的日军士兵,连一个回合都没有坚持住,慌忙放弃密支那外围阵地,撤进市区,还想着依托巷战工事,多支撑一段时间……
与从仰光和曼谷撤退时的情形,如出一辙,英军从外围阵地撤离,也是在惊慌失措的情况下,没有组织,没有统一的命令,各部队各行其是,场面立刻混乱起来,动作迟缓、手脚不利索的英军部队,马上被潮水般的日军士兵所淹没。
惨烈的肉搏战开始了,日军士兵压倒性优势,不仅仅是表现在人数上,还有气势上,赤手空拳的日军士兵,只要围住一名英军士兵,就绝不会放过,哪怕是被刺刀捅进肚子,青紫色的肠子漏出来,也死死的揪住不放。
用拳头、用牙齿,用所能用到的一切可以攻击的东西,英军士兵已经不是在与人搏斗,而是与一群丧失理智的野兽在搏斗,惨烈的呼叫声、刺刀入肉的“扑哧”声、铁器撞击在一起的“锵锵”声,濒死者的惨叫声,在密支那外围阵地上,响成一片。
日军士兵疯了,把在野人山里憋在内心的疯狂杀戮**,彻底的发泄出来,即使是英军士兵跪倒在地、举手投降,也被蜂拥而上的日军士兵,顷刻间砍成一堆碎肉,一个冲击波的浪头,就裹进来两千多名英军士兵,日军士兵往密支那市区冲去的时候,留下了英军士兵残缺不全的尸体。
两天半的时间,一个旅的英军部队,在有坚固工事的密支那,只坚持了这么短的时间,就仓惶跑向曼德勒,密支那成了疯狂的日军士兵的乐园,成了密支那普通市民的地狱,寺内寿一兑现了诺言,最先攻进密支那的日军第一一三师团,尽情的在密支那杀戮和享受,其他的日军部队,只能在城外,倾听着同伴们的狂笑,眼巴巴的看着……
与此同时,寺内寿一接到大本营新的命令,“支那南方派遣军所部,立即巩固密支那以及密支那以西萨地亚一线的防御,准备截击从曼德勒西撤的英军部队,而不必参与南进攻击曼德勒的战役,以原地休整为主,航空兵会为你们空投足够的弹药和补给品,”寺内寿一对大本营这道充满人性化的命令,非常满意。
打下密支那,凭着一股凶悍和血勇,要是再千里迢迢的南下曼德勒方向,他的部队恐怕到不了半路,士兵就得累死一多半儿,东南亚派遣军负责打狗,自己的部队负责关门,就在缅甸中部一带,把英国人围歼,任务是一样重要的,而且,更符合自己部队的实际情况,寺内寿一并没有觉得大本营轻看了自己。
两天之后,寺内寿一将部队沿着密支那至胡康河谷一线展开,英国人西撤印度的唯一通道被日军彻底堵死了,无论是瓮中之鳖也好、插翅难逃也罢,南方,日军东南亚派遣军攻势如虹,北方,寺内寿一所部卡死退路,英国人已经走投无路,面临绝境。
亚历山大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在密支那失守之前,他已经给在中越、中老边境的英军主力部队,下达往曼德勒集结的命令,既然撤退,那就一个士兵也不留在缅甸,亚历山大唯一的愿望,就是把自己这点儿本钱,尽可能完好无损的带到印度普拉姆地区。
可密支那失守,曼德勒成了日军南北夹击之中的一团饺子馅儿,这十几万英军部队往曼德勒集中,也改变不了被动的局面,说得不好听一点儿,跟自投罗网差不多,无非是为曼德勒这团饺子馅,多加一些肉罢了……
可不往曼德勒集中,能往哪去?最起码现在,亚历山大没有想出比曼德勒更理想的地点,坐困愁城,日本人北挡南攻,一步步往曼德勒方向压过来,亚历山大实在没有了主意,他将英军在中南半岛所面临的危险局面,详细的汇报到了本土,在电报的最后,他说了这么几句话,“如果没有外部力量,打破日本人的南北夹击,曼德勒将会是东南亚大英帝**队的最后葬身之地。”
惯于耍手腕和阴谋诡计的亚历山大将军,这回没有危言耸听,故意吓唬国内那些高官,他是实在没辙了,亚历山大也不止一次考虑过参谋长弗朗西斯的建议,主动上门去找中国人唐秋离,可他顾虑重重,从内心来说,他及其不愿意看到中国人的势力,进入缅甸和东南亚一带。
中国有句俗话“请神容易送神难,”与唐秋离见过一次面,亚历山大不知道为什么,对唐秋离的戒心空前的大,再有,不久前,自己还调集重兵,与日本人合作,要与中国人决一死战,这一掉头,就去求援,晓是亚历山大脸皮够厚、拿撒谎当饭吃,也过不了这道心理障碍。
接到亚历山大来自东南亚的情况报告,英国国内立即慌了手脚,本来,在敦刻尔克,英军已经丢掉了全部的主力部队,本土应付德国人的大规模空袭,尚且吃力,更让英国人恐惧的,是希特勒将大批部队,集结于英吉利海峡法国一侧,摆出随时都要渡海攻击的架势。
英国人守住本土,兵力都捉襟见肘,那有力气去支援远在万里之外的亚历山大,此时的英国政坛,刚刚经历了变故,被希特勒玩弄于股掌之间的首相张伯伦,被愤怒的上议院议员们轰下台,前英国海军部部长,主战派核心骨干丘吉尔上台。
丘吉尔的手腕儿和对局势的洞察力,张伯伦拍马都追不上,他一下子就抓住了东南亚问题的关键之所在,亚历山大救不了自己,国内没有能力去救,唯一的可能和希望,只有中国人出手,中国人与日本人打了几年的仗,仇恨早就难以化解。
也许,那个国民政府的蒋委员长,正迫不及待的等着英国人主动开口,中**队在中南半岛中国一侧,集结了几十万兵力,就很说明这一点,亚历山大这个蠢货,近在咫尺的援军,不懂得利用,反而向国内告急,真不知道他在东方这几十年,是怎么混的?
他的如意算盘打得满精,就是利用中**队,入缅作战,拖住日军,从而掩护英军撤往印度,这一点,是英国所有军政高官的一致共识,英国人没必要在缅甸与日军打死打活,更没有义务为中国人清除敌人,让大英帝国的士兵,为中国人作战。
丘吉尔的办事效率极高,接到亚历山大电报的第二天,就电令英国驻华大使哈勃。海德森斯,立即与国民政府接触,就与英国和美国,结成战略同盟一事,进行前期磋商,与此同时,英国政府组成了一个规格颇高的代表团赴华,竭力促成此事。
丘吉尔老奸巨猾,他很清楚,以目前英国人被德国人压着打、自顾不暇的局面,在中国领导人心目中,恐怕分量不够,或者说,英国会做出极大的让步或者损失在东南亚的根本利益,才能促成与中国结盟,所以,丘吉尔就拉上老兄弟美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