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卧房当中,还燃着香料,夹杂着浓郁的药味儿,味道可够人受的,许是得了吩咐,没别的什么人,只一妇人伴床边,也不知是折木清的夫人还是妾室。
而统领千军万马,戍守大秦边塞三十余载的镇北大将军折木清安静的半靠床头,虚弱的苍白爬满刀疮处处的脸颊,本来宽大非常的骨架虽遮掩被褥当中,但也能看得出,瘦的很是厉害。
英雄迟暮,病骨支离,只一双稍显浑浊的眸子还残留着些不怒而威的气息。
。。。。。。。。。。。。。。。。。。。。。。。。。。。。。。。。。。。。。。。。。。。。。
“余十四岁随父从军。。。。。。。。。父亲那年曾云,将军百战死,沙场十年归。。。。。。。。大丈夫从军报国,不求扬名于世,但求马革裹尸还。。。。。。。。语出不详,乃有预兆。。。。。。。那一年,西贼犯边,精兵强将,我军势穷,家父率众奋勇趋前,斩西贼贵戚,提首而还,遂退西贼,然。。。。。。。。家父身披数十疮,得胜之时,血而殁。。。。。。”
“痛失慈父,回想折家历代宗祖,多折于西北战阵,余愤恨满胸。。。。。。。。誓于西贼血战到底。。。。。。。承明十一年,大军西征。。。。。。。余年十七岁,随军西向。。。。。。三十万大军,我大秦热血男儿。。。。。。余力请为大军锋矢,然以年纪不准,满心不甘。。。。。。。。”
“承明十二年,大军粮草断绝。。。。。。西贼漫野而来。。。。。。终于不可收拾,狗贼任得敬军前反叛,投了西贼,数十万大军一朝间土崩瓦解,遗尸遍野,十不归一。。。。。。”
“余率残部血战而归。。。。。种大将军战死,程将军战死。。。。。。。两位大将军,四位副将,四叔,五叔,还有二哥,六弟。。。。。。都没回得来,韩燧韩将军为我征西大军第一悍将,回来的时候,却也断了一条胳膊,人也只剩下了一口气。。。。。。。”
“那一战,惨啊。。。。。。。。延州兵马付一炬,几乎成了空城。。。。。。。诸将惊慌失措,残兵败将,各执己见,争执不休。。。。。。。”
“余率部归来。。。。。。。。愤恨难当,借折家威势,斩杀欲弃城而逃之将校十数人,其中侥幸逃回来的折种两家子弟五人。。。。。。其后多有诟病老夫冷血无情,但那等时候,却哪里容得有半点心软。。。。。。。余。。。。。从不后悔。。。。。。。。”
“待得各路人马回来,其中有人还想夺我兵权。。。。。。余狠下心来,又杀百余人,这才镇住了军心。。。。。。。。不过终也只数千兵马罢了。。。。。。。。西贼乘胜而来,骄狂不可一世,却终延州城下吃足了苦头。。。。。。。。。”
“围城半年。。。。。。余只率众死守不退。。。。。。。那一战啊。。。。。延州城内城外,几成赤壤,尸骸遍布,乌鸦漫天,你。。。。。。见过那等地狱景象吗?余见了,而且还是那地狱中杀的凶狠的一个。。。。。。。。哈哈,杀的痛快,老子根本就没想活着,自然比旁人凶,别旁人狠了。。。。。。但终究是活了下来,之后西贼再瞅见老子的战旗,无不闻风丧胆,未战先怯上三分。。。。。。。。。。”
“可惜,那一战过后,西夏人再不敢大举而来,我大秦。。。。。。却也再没力气西进了。。。。。。。”
“一晃已是这许多年过去。。。。。。。那许多同袍的尸骸还躺西征路上,余却只能眼睁睁瞧着,不甘啊。。。。。。。。。”
“余一生征战,却只有那一战,说起来让人自豪自傲,却又愤懑不甘。。。。。不甘心啊。。。。。。真的让人不甘心。。。。。。”
“若有朝一日。。。。。。。。城头,上一炷。。。。。。拜祭。。。。。。英灵。。。。。了了余。。。。。一生之愿。。。。。。。”
之后言辞,断断续续,已是不知所云,老人眼睛也慢慢闭上,再未睁开。。。。。。。
出了卧室房门,赵石心里终于起伏激荡,不能自己,原是一生心结,临终只想找个人来倾诉罢了,既没什么天大的好处,也没什么临终授命。。。。。。。。。。
身后房中传出哭声,外间的人立时一拥而入,接着哭声大作,赵石抿着嘴唇,伫立良久,这才恭恭敬敬的向着房门方向,抱拳一礼。
这一拜,拜的不仅仅是房中那已经逝去的,一生勇烈的老人,还有那份相惜之情,那些话没对旁人说,没对子侄兄弟说,却偏偏叫来了他,显然,老人心目之中,他这个后生小子的份量可不如他想的那般轻。
一礼过后,赵石也不再多留,径自出了折府。。。。。。。。。。。
景兴四年秋,镇北大将军折木清逝,为大秦这个欣欣向荣的秋天添上了一抹挥之不去的悲情。。。。。。。。
最新章节txt,本站地址:
第六百四十三章瑰宝(一)
第八卷繁华处是吾乡第六百四十三章瑰宝
大将军折木清病逝于长安,大秦朝野震动,之后追赠官职,谥号,下旨厚葬,朝野百官,几乎倾巢而出,前往拜祭,景帝陛下亲临,加旨荫其子孙四人,准折汇等镇守外方之折氏子弟回京治丧,等等等等,备极哀荣,自不必提。
作为大将军临终之前,密会于卧榻之畔的唯一一人,私下有些议论也是难免,不过谣言纷纷,只当事之人不说,旁人哪里知道两人到底说了些什么?
有人传闻,说大将军临终之时,到底将一生衣钵给了羽林中郎将赵石,将折家也托付给了他,估计这也是折家子孙不能接受的一个说法了,折家树大根深,英杰辈出,乃大秦将门之首,大将军再糊涂,又怎会将子孙托付给一个外人?
还有许多无稽之谈,这里就不一一细数了,不过之后也着实给赵石带去了许多的麻烦,那是后话,这里暂且不提。
之后一番忙乱也是难免,涉及到赵石的地方却是不多,只是停灵第三日,上门拜祭了一番,他也就再没露过面儿了,既没有如旁人所想,争着去什么弟子礼,也没有出人出力帮着操持治丧事宜。
让许多人心里都酸溜溜的想,羽林中郎将,得胜伯赵石太过无情了些,不管怎么说,大将军对他的看重也非是一日两日,不是什么秘密,而且临终之前,还召了他去私谈良久,而今病逝,却是这般冷淡,怎么都有些说不过去吧?
当然,也有人觉着得胜伯这是撇清之举,没什么奇怪的,如今人家就已经是三品羽林中郎将,得胜伯了,继承大将军的衣钵有什么好的?无非将来多些臂助而已,但和折家扯上干系,对于人家得胜伯来说,未必是一件好事。
和种家结亲,又和折家牵扯不清,左右逢源,也不过花团锦簇一时,于得胜伯将来却只能是弊大于利,所以,得胜伯之后表现出来的冷淡和疏离才是难得的明智之举。
不管这些无聊的臆测,赵石这里却是真忙,进入八月间,和种七娘的亲事已是迫眉睫,种从端没从蜀地回转的意思,不管他怎么宠爱,种七娘也毕竟是庶出女,他一个封疆大吏自然不能撇下公事,从千里之外的蜀地回来长安。
但种七娘的母亲却不会受到这些约束,女儿出嫁,自是要亲自回来操办,不过也受了折大将军病逝的影响,种家这边的亲事便不能再办的那么铺张了,毕竟种折两家联络有亲,总要顾些颜面,还好的是,婚事是折大将军停灵完毕,扶灵回转西北老家之后,不然的话,即便大秦并非礼仪之乡,自古以来,便民风淳朴而又开放,但也不会到得什么都不顾的地步,如果那边停灵再久些,这场预计内的亲事恐怕就要推迟了,不过让种折两家同时松了一口气的是,并没有发生那种如鲠喉的事情。
不过这次婚事也断不能用寒酸来形容,婚礼当日,那是整整折腾了一天,就算不如当日赵石正婚时闹的那般天翻地覆,也非是李金花进门时可以比拟的了的。
光种家亲朋故旧,就已让得胜伯府有了宾客盈门的感觉,再加上羽林左右卫等各京军来人,兵部的,工部的等等等等,其实搁哪里,都已经可以用***来形容了。
不过种家那边掌着些分寸,道贺的人是不少,但能留下宴饮的,却都是种家有头有脸的人物,不可否认的,种家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