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将血-第195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显然,战争一旦开始,这毕将是一场军人的盛宴,许多人会在此战中脱颖而出。就像江善,还没出兵,就已经占据了主帅的位置。

    一旦功成,位列公侯,名传天下。不在话下。

    这对于每个将军,其实都可以说是千载难逢的机会,当然,这只是对于大秦而言,而对于东宋,也许会涌现出一些杰出的人物,后人也会听说他们的名字。

    但在大秦军旅面前,必定都只能是昙花一现,实实在在的功名利禄,只会属于胜利者。。。。。。。。。。

    这样的机会。对于赵石来说,也很难得。

    但他明智的感觉到,这次盛宴中,缺少他的位置,虽然即便他身在京师,也能分上一杯羹,但相较于前方将士,必定有所失色才对。

    所以,他在皇帝陛下这里,没有流露出哪怕一点想要领兵军前的意思。因为他明白,就算他说了,也不过是给皇帝陛下出了一个难题而已,顺便给皇帝陛下心里扎上一根刺之外。最终的结果,不会有任何的改变。

    既然如此,何必强求?

    不过,他自然也有自己的主意,东边战事顺利的话,也许很快。机会就会出现。。。。。。

    他并不着急,也等得起,只是,希望江善等能不负众望,一战功成,不然的话,他这里可就不会再这么客气了。

    皇帝陛下说了不少,也追问了一些细节,赵石也算是有什么说什么,但也没太当真,因为之后诸事,需要群策群力。

    当皇帝陛下问到既然两路人马,另外派谁领兵南下的事情的时候,赵石也没客气,直接举荐了自己的大舅哥,枢密副使种燧。

    这是当年的承诺在起作用,实际上,大秦将领那么多,选谁领兵,都有理由,种燧最大的优势,只在于他当过殿前司禁军指挥使,至于战功才干什么的,能够被提出来的将领,又有哪个不是战功赫赫,将才难得?

    景兴年间,以及成武初年的一系列战争,大秦涌现出了一大批杰出的将领。

    无疑,这是大秦最珍贵的财富,赵石可以说是居功至伟。

    因为现如今大秦数得上的将领,多数都曾在他麾下效力过,在这一点上,遍数朝廷内外,无人可及。

    到了最后,皇帝陛下有了醉意,话也开始多了起来,话题也不再局限于当前即将发生的战事上面了。

    皇帝陛下再次问起了国武监的事情,因为从国武监,到各地设立武学,都是赵石一力推动,朝堂上下无人不知,晋国公赵石对国武监异乎寻常的关注,而他至今还担任着长安国武监山长之职,就是明证。

    其实,让皇帝陛下有些奇怪的是,赵石上书设立地方武学之后,就没了什么动静,竟然撒手不管了。

    即便有母丧在身,以皇帝陛下对赵石的了解,也当不至于此才对,因为交给赵石办的事情,赵石从来都会全力以赴,总要弄出来个眉目才成。

    这一点上,皇帝陛下早已看的清清楚楚。

    从巩义团练,到羽林左卫,再到创立长安国武监,不算战时诸事,之外出使吐蕃,河洛,以及创立明远司等等,赵石所经手的事情,大多都让人无话可说。

    但这一次,好像有了例外。

    皇帝陛下早就想问,又怕伤了这位近臣的心,母丧,确实是个强大的理由,而他更怕见到一个意志消沉的赵柱国,因为那会让他非常之难受。

    君臣相处至今,在皇帝陛下心目中,赵石赵柱国实与兄弟无异。。。。。。

    而今天,皇帝陛下接着酒劲,终于问了出来,虽然有所委婉,但话中所指,他不信赵石听不出来。

    赵石的回答让皇帝陛下有所错愕,却也算了了皇帝陛下的一桩心事。

    “臣是个武人,从读书识字的那一天起,对孔孟之言就颇为不喜,虽然觉着其中一些话很有道理,但终归。。。。。。。有些隔阂。”

    “可能是没有老师细心教授的缘故吧,微臣眼界渐开之后,却觉战乱频仍,百姓艰难,所谓的治世之学,没有半点用处,既不能让敌人束手,又不能让人衣食饱暖,而大多数人学了,也不过是求个金榜题名,光宗耀祖罢了。”

    “官位这东西谁都喜欢,但男儿大丈夫,读书习字,只为了当官儿。。。。。。着实让人扫兴。。。。。。。”

    “后来,随着所见所闻越来越多,微臣就觉得,世间的学问多了,何必只论跟人勾心斗角的学问?”

    “战阵之学,是一门学问,农桑之术,也是一门学问,医药之学,博大精深,何尝不是一门学问,再有,工匠身上的本事,修桥补路,行商往来等等,都有可取之处,谁又能缺的了?”

    “微臣见的人多了,天赋聪颖之辈,屡见不鲜,却多在文字上下功夫,颇为可惜。。。。。。。”

    “生来为人,当各有所长,读书习字便罢,何必都做一个学问?弄的大家都和一个模子里刻出来一般,瞧着岂不无趣?各行各业,都需人才,一枝独秀之下,其他百业,难道就都成了贱业不成?”

    “微臣将国武监推而广之,只想让世人多些选择而已,至于成不成,最后结果如何,与臣并无多少相干,微臣如今已位列公侯,有所求者实在不多,所以,事情办到这一步,也就算了,插手再多,以微臣一个武人,难道还想开万世之师表不成?”

    “微臣胡言乱语,还请陛下恕罪。。。。。。。。”

    皇帝陛下自然大讶,不过要说有多震惊,那就是胡扯了。

    这些年来,和赵石相谈,其实赵石隐约间流露出来的意思,也就是这个了,只是没说的这么清楚而已。

    这自然与世情相悖,自孔孟之学传诸于世之后,大家再不满,也不会将矛头对准这个学派。

    其势已成,凡悖逆者,都属大逆不道,而之后所有的改革,其实都在孔孟之学的框架之下完成,无一例外。

    之后的学派之争,也都是内讧罢了。

    而赵石所言,显然脱离了这个范畴,俨然有与儒家之学为敌之意。(未完待续。)xh211



第一千五百三十一章恼怒

    readx();    “这些话在这里与朕说说也就算了,在宫外,切勿多言。,”

    皇帝陛下虽然喝的有些醉了,但神智却还清晰,告诫了一句,便不再多言。

    赵石并不失望,皇帝陛下也没多少动心的意思。

    其实君臣二人都明白,儒家之学之所以大行天下,不是说儒学字字千金,揭破天地至理什么的,而是儒学的中心适合天子,甚或是皇家巩固皇权罢了。

    儒家将的就是忠君,所有的论点都在围绕着进行。

    对于当世诸学而言,这是儒教最大的优势,而对于一个民族而言,却也是最大的桎梏。。。。。。。

    皇帝陛下没多少意动的意思,在于他不想自毁长城。

    赵石没多少失望,则在于他的无所求。。。。。。。。。。。

    实际上,别看说了这么多,君臣二人对待此事,其实出奇的一致,顺其自然而已。

    这是皇帝陛下能够表现出来的最大的宽容,同样,这也是赵石最努力的一次尝试,如此而已,悲天悯人的情怀,注定不会出现在这君臣二人的身上。

    不久,赵石告辞出宫。

    先转道枢密院走了一圈,将几位枢密院重臣聚到一起,告知他们,皇帝陛下心意已定,明日便要召集群臣入宫。

    换句话说,也就是大家可以光明正大的商讨今年的战事了。。。。。。。。。。。

    当然,为免东宋早早察觉,行事还需谨慎一些。

    不过当战争即将来临的时候,想来消息也瞒不住太多时日,想要想当年一般,突袭金国,西夏,恐怕是不可能了。

    这一谈,就没了时候。

    直到晚间,赵石才从枢密院离开。径自回府。

    而几位枢密使,枢密副使,参知军事,兵部的几位大人。还在不知疲倦的商讨着战事的诸般大略。

    这一晚,无论是枢密院,还是中书那边儿,都是灯火通明,彻夜无眠。

    消息显然已经渐渐传开。平静了有几年的长安城,逐渐沸腾了起来。。。。。。。

    赵石也知道,清闲日子怕就要结束了。

    战事准备起来,他这个枢密副使断然脱不开身,这一晚,在将来很长的一段日子里,说不定就是他最后的一个安稳觉。

    不过他这府里也不清净。

    刚进了府门,就有人报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