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忠诚与背叛-第9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力于王朴。后来《。:学窗》社的成员越来越多,开展活动有所不便,王朴和复旦“据点”核心组经过商议,议定在《。:学窗》周围再办几个风格各不相同的进步壁报,以便更广泛地开展组织工作和宣传工作。之后,王朴即受委托在新同学中做串连工作,先是组织了读书会,为成立新的壁报社团打下基础。1945年初,在王朴等人的推动和影响下,以杂文为主的《风马牛》、以散文和短篇小说为主的《榴红》、以诗歌为主的《声音》等进步刊物,相继出现在复旦校园内,为复旦的民主运动增添了新的光和热,也促使更多同学走上进步的道路。之后,党组织又在复旦筹办《中国学生报》作为当时的主要任务之一。王朴被作为骨干吸收到了《中国学生导报》社,被推选为报社的财经委员会的负责人之一,为这份进步的学生报做了大量工作。

就在创办《中国学生报》不久,采取不抵抗的国民党军队大溃退于湘桂,使得日本侵略者长驱直入,进占贵州独山,当时整个“蒋管区”动荡起来。这时,我党针对时局的发展,提出让敌后地下党组织和广大地下工作者下乡的号召。正准备入党的王朴积极响应这个号召,开始筹划下乡的问题。这时,他的打算是回江北故乡去办所革命学校。这就是后来由他动员母亲捐献家产创办的“莲花”中学。

莲华中学不是一所简单的普通学校,而是一所在我党领导下的特殊学校。它的诞生和发展与当时的政治形势、革命任务有着紧密联系,应该说是当时重庆地下党的一个重要工作。我们党历来重视广大农村和农民的工作。以周恩来为首的中共南方局,在抗日战争后期和解放战争初期,多次号召共产党员、青年知识分子下乡搞革命。1944年12月9日,周恩来同志在延安各界青年纪念“一二·九”九周年大会报告中,针对国民党搞的“青年从军运动”,号召大后方30万大中学生到敌后去参加抗日战争,到各地乡村去,为人民服务。同年12月,中共南方局确定青年工作的重心从城市转向农村。此后,南方局便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了知识青年到农村去的动员工作和组织工作。1945年1月28日,中共中央就关于开展大后方农村工作作了更明确的指示,指出:“南方局在目前时期工作,除开一般的民主号召和上层联络工作外,应大力进行下层群众工作,在大后方农村建立可靠基础。南方局和大后方的党组织应以农村工作为主要工作,应设法发动与训练一批党员,进步青年学生、进步人士,利用各自的社会关系深入到农村,利用合法与非法的方式,为农民服务,联络农民以及民团等,并努力获得成绩。”(《南方局党史资料、大事记》268页),这此,中共南方局据此再次根据中共中央的精神,对自己所在地区的工作做了更详细的布置。王朴在中共地下党的领导与动员下,毅然回到江北老家的农村,主持创办莲华中学。

当时的政治形势非常复杂,一方面抗战胜利了,人民渴切和平民主团结的局面,另一方面国民党反动派却在顽固地坚持内战独裁分裂的方针,“双十协定”墨迹未干,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政府就撕掉协议,对革命势力大打出手,在昆明发生了杀害李公朴、闻一多的血腥事件,接着是袭击中共四川省委机关,强迫封闭重庆的《新华日报》。更猖狂的是国民党军队大举进攻延安和各解放区,拉开了全面内战的序幕。国民党气势汹汹妄图一举消灭共产党及其人民武装。在敌占区,广大人民群众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民生凋蔽,民怨沸腾,民不聊生,民变四想,尤其是在国民党最后巢穴的四川、重庆,此时正处在极其恐怖和黑暗的黎明岁月时。

王朴就就是在这样的形势下离开了复旦大学的校园,抛弃了城市的舒适生活,动员并获得母亲的全力支持下,来到农村兴办革命学校。开始办的是小学,后来是莲华中学,再后来改名叫志达中学。所有过程,都是王朴在党组织的领导下进行的。第一阶段是1945年秋,中共南方局组织部、青年组、新华日报、育才学校的党组织,派了黄颂WWW.KANSHUBA.ORG、李青林、王朴、张宏雅、陶昌宜、杨明远、徐干、谢诚、喻晓晴、褚群、伍集等一大批共产党员和进步青年去江北创办莲华小学。第二阶段是1946年至1947年间,由四川省委派杨仲武、王敏 、钟歧青、黄雅律、张勉等同志来了莲华中学,并在此成立了党的特支。王朴就是在这个时候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第三个阶段是1947年秋至1948年期间,中共川东临工委正式宣布了中共北区工委的成立,特派齐亮同志来担任特支书记,根据革命需要,齐亮同志提出将已经引起国民党特务分子严重关注的莲花中学改名为志达中学,并明确该校完全由党承办。第四阶段是1949年,中共川东地下党又派张仲明来莲华中学(志达中学)领导江北党的工作。不难看出,莲华中学是我们党直接领导的学校,它是在革命斗争中诞生和发展的。它肩负着双重任务:一是为农村传播文化科学知识,教育农民,服务乡里;二是作为革命工作据点,党的活动中心,担负着在农村发展党员、组织队伍、发动群众、领导斗争,包括准备开展游击战斗和川东地下党筹集经费的任务。临到解放时党员发展七面余人。应该说,莲华中学在党的领导下,在外来同志和本地进步青年的通力合作下,毫不愧色地完成了它的光荣任务,写下了伟大的历史篇章。其中有后来都在“红岩”故事中留下英名的李青林、马秀英等烈士,皆是在这个过程中成长成为坚定的共产主义战士的。而王朴和他母亲金永华则是其中的主角。

有个“老莲花”这样回忆道:

莲华学校是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惨淡经营发展起来的。创办之初,一批青年同志,王朴和他的母亲金永华,还有李青林、杨明远等背着行李卷,刚来到江北县复兴乡大树时,租了李家祠堂作为小学场地。这儿离复兴乡镇所在地有18华里,离仙桃乡也有12里,那个小山坡上,杂草从生,满目荒芜。王朴母子俩和李青林等带着学生挖山坡,抬石头,运泥土,为学校开辟了一个活动操场。随后他们又去仙桃乡搬运课桌条凳。同时大家动手整寝室、修厕所,打扫清洁卫生……一切皆由自己动手。八月筹备,九月便招生开学了。当时学校的设备极其简陋,破烂的戏台作为办公室,两侧看楼便孩子们的教室,老师们则住在戏台两边,仅能遮雨,不能挡风。每人只配一张单人床、一个小桌凳和一盏青油灯。当时老师每月的薪俸是几斗米到一石米不等,但大家相互间团结友爱,相互帮助,许多外地来的同志衣单被薄,当地同志就从家里拿来东西接济他们。大家安贫乐道,朝气蓬勃。王朴则从家里拿出他的全部藏书办起了图书室。“莲华”师生养成的艰苦朴素作风,深受当地乡亲们的赞扬,称其这才是“兴家立业”的样子。延安抗日军政大学有一个校风就是“团结、紧张、严肃、活泼”,这恰恰也是莲华中学的校风,师生之间团结无间,从校长、教员到校工完全是革命同志,每周过一次民主生活,工作严肃紧张,教学工作之余,大家谈心、唱歌、打球、充满了健康活泼的气氛。

值得一提的是“莲华”的办学方针,即理论与实际结合、学校与社会结合,他们既重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理论,更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最初来的一批教师,像教务主任杨明远和教师潘学愚、徐干都具有大学文化,他们把人民教育家陶行知的那套生活教育理论和方针,具体地运用到了“莲华”,实行“教学做”合一,推行“小先生”制,在学校内外写满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的大字标语。杨明远老师编写的教学提纲和教材深入浅出;语WWW.KANSHUBA.ORG、算术课则强调教会学生写条子、写信、记账、打算盘;政治常识课,就讲《新华日报的》的新闻、社论;文艺欣赏课则以《活路》杂志上的诗歌为主要课文,指导学生阅读通俗文艺作品。“社会是一座大课堂”,学校结合当地情况,深入农村搞社会调查,并运用地主剥削农民、农民惨痛生活的现实材料教育学生,启发他们的政治觉悟。根据所在学生年龄较大、求知欲强的特点,学校注意教育质量,帮助学生们在掌握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更加有计划、有意识地进行马列主义常识及革命理论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