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别那么紧张,”中士的声音继续通过内线传来,“到战场还有的是时间,而且不一定就会让我们碰上敌人,也许在我们看到敌人之前,其他部队就把敌人都消灭了呢。”
“那真是太糟了。”科舍尔似乎发自真心的这样认为。
不过,科舍尔的担心是多余的。
仅仅二十分钟后,他们就和俄军的战车狭路相逢了。
**
“穿甲弹!”科舍尔大喊。
而这时候奥托早已经从弹药架上抽出穿甲弹,并且转过身来。黄铜弹壳从炮膛中退出的当儿,奥托就已经做好了装填第二发的准备。
填弹完成后奥托拍了拍科舍尔的腰部——这时候环境太嘈杂,可能会听不见声音,而肢体接触在任何时候都是管用的。
奥托再次转身的拿炮弹的同时,火炮开火了,炮声几乎要穿透奥托的耳机,从炮膛里退出的弹壳直接掉落在战斗室的地板上,发出清脆的声响。
奥托把新的炮弹塞进还在冒烟的炮膛,确认弹膛闭锁后,又拍了拍科舍尔的腰。
这时耳机里传来中士的声音:“转换目标,我们打的那辆战车已经好半天没动弹了。”
奥托抬头看了眼,中士正把脑袋探出车长指挥塔的舱门,用望远镜观察着战况。
“炮塔左转27度,有辆俄军战车正在开火。”
“我看到它了。”科舍尔双眼紧贴着给炮长用的潜望镜,“确实正在开火。”
接着科舍尔离开潜望镜,把右眼贴上炮长瞄准镜,他一边大声报出自己估算的射击诸元,一边飞快的摇着调整火炮仰角的转盘。
“来吧宝贝,就是个固定靶,看我首发命中。”
停手之后,科舍尔咒骂着按下发射电钮。
奥托明显感觉到震颤,他抱紧了手里的炮弹,生怕它因为车体的颤动脱手飞出。弹壳从炮膛中退出的同时,耳机里传来中士的声音:“很好,我看到它侧面有中弹扬起的烟尘,但我不知道是跳蛋还是击穿。”
“那就再来一发!”科舍尔说完的同时,奥托已经完成了装弹。
“我们只剩下15发穿甲弹了。”他报告道,虽然贴着他喉咙的那个小玩意儿能把他的话送进内线通讯,但他仍然把声音提到最高。
科舍尔再次开火,射击完才大声回应:“怎么搞的,该死,我们应该多带一点穿甲弹!”
“支援步兵作战也是我们的重要任务,而且大多数时候我们都在支援步兵。”中士的声音听起来十分的冷静,“别担心,这场遭遇战剩下的十五发应该够用……该死!”
中士这突兀的咒骂让奥托奇怪的抬起头,他看见中士拿起无线电的话筒,贴在嘴边大喊:“玛利亚!你侧面的那辆敌军战车在转动炮塔!它又活过来了!”
玛利亚是连长座车的呼号,奥托在的这个旅特别喜欢用女性名字来作为呼号。
奥托的心脏提到了嗓子眼,全车只有他在战斗中看不到外面的情况,他只能依靠想象来构筑战场的模样——
中士大声喊:“炮手,右转炮塔,我们给那家伙一炮!”
他话音刚落,科舍尔往前踩他脚下的踏板——奥托也学过操纵炮塔,踏板往前踩会让炮塔顺时针旋转,往后踩则是逆时针,踩的越用力转速越快,轻踩的时候转一圈要六十分钟,用力踩只要42秒就能完成360度转动。
这次科舍尔直接踩到底,炮塔飞快的旋转着。然后他猛的松开踏板,轻轻的向后踩了一下,让炮塔往回移动了一点。
紧接着科舍尔开始转动俯仰盘——
“该死,”中士的咒骂从耳机里传来,“敌人开炮了!玛利亚!回话!玛利亚!”
“我瞄准了那辆敌人!”
“开火!”
科舍尔按下电钮,紧接着他大笑起来:“哈哈哈哈,炮塔都炸飞啦!”
“可是连长的座车也着了。”中士的声音十分的严肃,他对着无线电话筒说,“这里是以实玛利,连长挂了,重复,连长挂了。”
奥托的心情有些复杂,他完成装填之后拍了拍科舍尔的腰,然后把新的炮弹抱在怀里,做好准备,才抬头看着中士。中士一手拿着望远镜,另一手拿着话筒,表情十分严肃。
片刻之后中士说:“好的,一排注意,现在我是头,跟着我前进。”
一般一排直接由连长带领,二排属于副连长,现在连长挂了,副连长接手指挥,而一排就归排里的二号车了。
“林克,开始前进!我们靠近了打,干死这帮够娘养的。”
第546章 546 表达感恩最好的方法就是……
1939年3月的最后一个星期二,林有德拿到了自己的战车和美国的山寨版的性能评估报告。
评估报告是根据刚刚发生的新编第二十一装甲师和俄军第一装甲军的遭遇战战果撰写,这场遭遇战中,德军装甲兵摧毁了210辆美国产的俄国战车,接着空军袭击了撤退中的俄国战车。到最后,二十一师报告的战果是确认击毁277辆俄国战车,缴获110辆因为机械故障被遗弃的俄国战车,初步认定俄第一装甲军被歼灭。
装二十一师自己报告共损失40辆战车,另外有71辆机械故障无法作战。
不过俄国人的装甲军编制其实和林有德的装甲师编制差不多,所以情况就是双方几乎一比一的兵力硬碰硬,结果俄国人多付出了一倍以上的伤亡。
装二十一师因为损失过半,立刻原地驻防整补,进攻任务由装十五师接替,所以装二十一师有余裕撰写详细的战况评估。
美制战车的侧面防御得到装二十一师参战人员的普遍好评,击中侧面却因为角度不够大而跳蛋的报告非常多,二十一师的工程人员对缴获的美制战车的侧甲进行拆卸,发现厚度足足比德国战车的多了20毫米。但是作为代价,美制战车比德国战车要更重,机动速度更慢。
美制战车使用汽油发动机,被击中后着火的报告非常多——这点倒是和历史上的谢尔曼打火机很吻合。
美制战车的机械故障率要远高于德国战车,尤其是悬挂系统,装二十一师的工程人员在评估过那种t型悬挂之后认定这种悬挂维护起来需要的精力比简单粗暴的直排大负重轮要多得多。
总的来看美制战车在综合性能上比不上德国战车,但在装甲方面要略好。
根据装二十一师的总结,在1000米以上的距离时,双方都无法正面击穿对方,想要在这个距离上正面击毁对手,必须打在合适的位置上。
“也就是说,我们需要更大威力的坦克炮了。”林有德对着报告喃喃自语。
坐在他面前原本属于薇欧拉的位置上的伊瑟拉好奇的问:“坦克炮是什么?”
“在我们的时空,战车最初的名字叫坦克。是首先发明它的英国人为了伪装而起的名字,最终就成为了这种武器的世界通用名。不过德国依然是管这玩意叫‘潘咋’,所以没差。”
“中国也是叫坦克么?”伊瑟拉继续问。
“是啊,纯音译。不过日本倒是学德国叫战车,大概是因为日本陆军师从德国陆军的原因吧。”
“总觉得,中文也跟着叫坦克挺奇怪的。”
林有德对伊瑟拉笑了笑,说:“并不奇怪啊,其实我觉得坦克这个音译挺好的,两个字拆开,可以被看作‘通往克敌制胜的坦途’,只不过是倒装的。”
“嗯,还能这样解释啊,学到东西了。”伊瑟拉连连点头,随后换了个话题,“美国人仿制的战车怎么样?”
“除了机械故障较高,容易着火之外,貌似部队对它们的评价还不错。”
林有德说着,继续往后翻报告——在分析完俄国人装备的美制战车后,装二十一师开始在报告剩余的部分总结第一次战车对战车的战斗的经验教训。
根据装二十一师的总结,德军在双方战车性能并没有相差太多的情况下,能够取得如此高的杀伤比,除了装甲兵的训练程度不同之外,还有两个重要的原因:
其一,德国装甲兵按照操典,车长在作战时会探出头观察战场,而俄国人不会这样做;其二,德国战车全部配备电台,美制战车则只有排长座车会配备电台。
这总结,简直就和另一个时空战争初期德军装甲部队对苏军装甲部队失败原因的总结一模一样。
虽然换了时空,但历史又一次重演,这让林有德的感觉十分的奇妙。
看完总结报告之后,林有德站起来来到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