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些线当作装甲师的目标,抵达这条线就停下来等待补给和上报推进情况。
而且蒙哥马利也没有安排什么复杂的迂回作战,因为北非不需要去迂回来包围敌人,只要把海边给占领了,剩下的敌人和被包围了没什么区别,只能往后撤退,一直撤退到可以和海岸建立联系的地方。
于是蒙哥马利在阿拉曼的反攻计划就是这样的:英联邦军队将沿着海边快速前进,只要跑得比德军撤退的速度快,德军没油了没给养了就会被歼灭。
在战术上,蒙哥马利只全力以赴做了一件事:进行了一次策划周密的欺敌行动,让德军以为他要在南面(也就是靠撒哈拉沙漠的那一侧)发动进攻,然后迂回包抄把德军包围在海边。
最后英军确实在海边完成了突破,并且顺利击溃了非洲军的大量部队。
但古德里安没有照搬蒙哥马利的计划,他没有选择海边主攻。
这主要是因为阿尔及利亚的海边和阿拉曼地区的海边不同,阿尔及利亚这边海边还是有相当数量的植被,地形也相对不那么平坦,不适合大规模的装甲军团进攻。
古德里安一眼就看中了战场中间那被夹在真正的撒哈拉沙漠和海边绿色地区之间的平坦地形。他准备在这里摆出一个长条阵,一个波次一个波次的投入装甲部队,把美军的防御线凿穿。
现在,他精心挑选的矛尖表现还算不错。
第946章 946 太阳当空照
巴顿在得到中路德军停止前进的消息后,认定自己的机会来了。
于是美军两个装甲师在他的敦促下在这天黄昏之前向德军部队发动了反扑,阿尔及利亚的沙漠中双方的铁骑再次扭打在一起。
白色伤痕师经过一天的进攻已经损失了接近半数的战车,面对数量上占绝对优势的美军装甲部队,只能依靠临时展开的反战车炮阵地来和美军抗衡。
好在夜幕很快降临,虽然阿尔及利亚的夜晚月光十分明亮,但双方的战车都不具备夜战的能力,所以太阳下山之后交火就结束了。
但巴顿并不想给德军喘息的时间,于是在美军装甲部队后退重整的同时,美军步兵对德军发动了夜间袭击。双方的步兵又在开阔地形上混战成一团。德军据守的几个“高地”其实就是几个小土包,而被德军当作防御核心的“腰子山脊”也不过是个鼓起来的长条形,和那几个“高地”一样属于可以把战车开上去的地形,所以白天美军的战车确实对这些地方发动了突击,结果留下了不少残骸。夜袭的美军步兵就把这些残骸当作掩体,和防御的德军步兵交火。
在另一个时空,美军不喜欢打夜战,它总是担当被人夜战的一方。这主要是因为另一个时空的美军发现他火力比遇到的每个对手都要凶猛,所以夜战反而让他和对手站在同一起跑线上了——夜间糟糕的视野,太不利于发挥火力优势。相比之下,在大白天,美军能用火力教训任何敢于挑战美军的人。
德军就被这样治过,别说德军的mg系列多猛多猛,美军虽然没有同等凶猛的机枪,但人家人手一支半自动的m1伽兰德步枪,每个步兵班还有bar自动步枪,士官还带汤姆森。除了单兵武器,美军的机枪配置数量也一点不比德军少,m2重机枪对部队的威慑力也不比德军的mg弱。
另外,美军的炮兵恐怕只有苏军能媲美,苏军炮兵强在数量多口径大,而且动不动就是几个炮兵师集中在一起轰击,美军的炮兵则强在后勤和射击指挥,美军总有充足的炮弹,而所谓的同时着弹射击更是二战期间只有美军能玩。
总之,火力凶猛的美军在二战期间基本都是白天依仗自己的火力来做事,很少主动进行夜间作战。他的对手中,德军还好,火力劣势不是那么大,所以也经常白天对肛,而太平洋上的日军基本就只能夜袭,白天根本打不过。
后来美军为了对付日军夜袭,发明了一个叫火力时间的夜战战法,这个战法非常简单粗暴,就是在白天就分配好轻重机枪以及各级炮兵的射击区域,到了晚上发现有动静所有火力就按照白天设定好的数据射击,甭管那里有没有人,这样形成一个密集的复合火力区域,歼灭区域内的一切敌人。于是,夜战的视野问题就解决了——既然不需要看到敌人就能歼灭敌人,那夜幕自然也就没用了。
这是另一个时空的美军,而现在,美军也被逼着打夜战了。
白天德军的火力相当凶猛,有轻重机枪迫击炮机关炮各种玩意,步兵还人手自动步枪,枪法还好。而且这白色伤痕的装甲猎兵都用上了反射式红点瞄准,中近距离的射击准度相当可怕,白天的时候美军的步兵就领教过了。
要知道,射击准度这玩意有时候对战斗的影响相当大,在一战的时候,本来如入无人之境的德军突击集群,眼看就要包抄到巴黎西部,完成施里芬计划中的超大规模包抄作战了,但这时候在最西侧的德军集团军前锋遇到了英国精锐步枪射手部队,当时刚开战,根本没有那种可怕的堑壕防御工事,英军射手就在树林边缘列阵,就把德军步兵打得人仰马翻。
几十年后,英国佬在朝鲜战争中故技重施,皇家双徽营在被包围的情况下靠着精准的射击抵挡了志愿军多次进攻,虽然最后还是投降了,但他们给志愿军造成了巨大的伤亡。
总之,精锐步兵的精锐无非就体现在这些方面:他善于寻找掩体隐蔽自己,所以难以被消灭,同时他又有精准的射击技术,能更快速的消灭敌人。
此时美军面对的就是这样的对手,很快美军士兵们发现,即使在夜间混战中,德军也依然处于上风。一些经验丰富的士官敏锐的察觉到,德军使用的某种新式单兵设备可能是导致夜战也失利的重要原因:那东西看起来是某种光学设备,戴在眼睛上,两个镜片在夜间散发着微弱的红光。
那微弱的红光让德军部队夜幕中看起来就像恶魔的队列,让人不寒而栗。
不过,巴顿才不介意部队的巨大伤亡,他的意图很明显,就是要用不间断的步兵攻击让德军疲惫,而他的装甲部队正源源不断的赶到,明天佛晓就能发动规模庞大的反击。
巴顿当然知道德军也在源源不断的抵达,但他相信,兵力上自己还是占有绝对的优势,而德军的炮兵肯定被摆在比较靠后的位置,不可能很快抵达,所以自己在炮兵火力上也有压倒性的优势——事实也是如此。
古德里安仔细的鉴别过空中侦查拍下的照片,认为美军并没有构筑需要重炮来解决的筑垒地带,靠战车炮足以应对,所以在编排进攻序列的时候把炮兵放在后面,以便充分利用仅有的公路来输送部队和给养。
这时候双方对战局的判断其实都没有出现大的失误,采取的做法也算是正确,而且现在的美军在通讯和情报传递方面并不比德军差很多,毕竟美军和林氏德军交战也有些年头了,一直在努力学习德军强悍的地方,而且靠着强大的工业力和科技力,美军这学生学得非常快。
现在美军专门组建的突击队已经实现全员自动武器,只是美军的自动步枪开发有些不顺利,加上前线部队基本半自动化,只要不是和德军近距离驳火,单兵火力上的劣势其实不大,毕竟中远距离自动步枪也要点射或者三发短点,和美军的m1伽兰德步枪以及同样编号m1的卡宾枪区别主要在弹夹容量上。
所以在单兵武器上,美军没有像德军那样全员自动步枪,而是增加了bar和汤姆森的配置数量,并且组建专门用来接近战的突击队。半数以上的美军依然在使用半自动武器。
就算如此,德军还是清楚的感觉到对面的美军部队不可小觑——这在非洲军士兵中已经是共识,这次进攻作战过后,大概刚调过来的东线部队也得承认这一点。
彻夜的战斗中,拂晓时刻渐渐到来。
美军的炮兵集群开始轰击。
凶猛的炮兵火力暴风骤雨一般的砸在德军头上,虽然东线德军都感受过俄军的炮火了,但俄军不会玩“同时着弹”,只是纯粹堆积炮兵部队的数量。美军不同,不光数量不输给这个时空的俄军,他们还会通过严密的射击指挥,来让部署在不同地方的火炮发射的炮弹在同一个时间落到敌人头顶。
德军也能玩这一手,但那是因为德军通讯好,美军玩这一套就纯粹是靠炮兵射击指挥军官的水平来实现。如果林有德不穿越,美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