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杨锐一通话语,稍微明白他意思的蔡元培悲怆道:“竟成,我就问你,普及那么多大学生出来,毕业找不到工作怎么办?闹事怎么办?”
“我不是说了吗,做民工啊。”杨锐看着他的模样好笑:“闹事或许有,但闹不闹在于控制。再说大学报考自愿、学费免收,他们有什么理由闹事?谁保证过进了大学就一定有工作?谁又保证过大学生月薪就比民工高?教育,绝不是少数人的专利,如果为了保住少数人的斯文搞贵族教育、精英教育,最终的结果只会出来一大群学阀。到时候只有学阀认可的学生才会录取,然后一窝桃李党同伐异,把学阀捧成大师。我今天把话说明白了,我不要什么狗屁大师,我要民工!”(未完待续。如果您喜欢这部作品,欢迎您来起点()投推荐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手机用户请到m。阅读。)
PS: 注:近代日本高等教学研究,p258。数据为1915年。
补充第四十章美国胶片进口数字:
1913年美国对中国输出的胶片总额为2100万美元,为189,740英尺,其中包括未曝光和已使用的胶片,到了1926年则剧增为9400万美元。
——沃伦。科恩(CohenWarren),美国回应中国:中美关系史,P68、107
庚卷第四十三章挣美元
杨锐‘狗屁大师’之语明显是语有所指。开国前就对高等教育做了规划,可两年下来,大学毕业生才一万出头,离之前目标差好一大截。这里面有客观因素,比如学生人均教育费不够、教授不够、校舍建设未完等等,而主观上则是学部担心毕业生太多影响就业。
杨锐对此原本信以为真,可当月前看到学部呈递上来的皇家科学院院士草拟名单时,他忽然有些明悟,那就是学界似乎有学阀横行的征兆。杨锐质疑名单上为何有那么多文科类院士存在,蔡元培的回答是说这人是某某大师,那人又是某某大师,听得人很是不爽,特别是梁启超还列入其中,是以他将这名单永远给‘留中’了。
大师之称,泛滥于民国。为何民国出大师而后世不出大师?以前杨锐不知,但现在身处此间,却不由质疑每年大学生毕业万余人、留学生当成宝的高等教育环境下,那些大师的含金量有多高?再则对中国而言,这是一个中西文化大交融的时代,就世界而言,这又是科技大爆发的时代,在这么一个灿烂的时代,还只出一些文科大师,真是让人脸红。
中华不是民国,不需要那么多大师,也不会每年只有几千人大学毕业生。带着后世的残念,杨锐认为总有一天大学毕业生人数要达到五百万,而当下,他认为每年最少要毕业二十万名大学生。这些大学生将进入工厂一线,或成为基层技术/管理人员,或带着一班技校生,成为工人班组长,要想做到高层,那就拼命、拼才、拼爹吧。
杨锐说完狗屁大师,蔡元培应付了几句就告退了,待到下午下班前学部将计划重新调整再送过来时,来的只是蒋维乔,蔡元培没来。
“孑民呢?”拿着修改好的草案。杨锐看着蒋维乔问。
“孑民说困了,先去睡了。”蒋维乔目光有些躲闪,他支吾后忙把话题转入草案:“我们重新做了一个规划,大致是这样的:初小每年一千万人。学制三年,每人每年三两,但考虑到市场化削减了成本,预所以预算定在八千万;高小每年一千万人,学制两年。每人每年四两,预算也是八千万;初中定的是每年三百万人,学制两年,每人每年五两,预算三千万;高中每年八十万人,学制三年,每人每年十两,预算两千四百万,技校每年八十万人,学制三年但只算两年。每人每年十五两,预算两千四百万;”
蒋维乔说到这里顿了一下,再道:“大学生,每年十万人,学制四年,每人每年四十两,预算一千六百万;博士硕士每年两万人,这个只能算每人费用,综合考虑下来,每人平均费用定在一千两。预算为一千万;留学生每年选送五千人,考虑到有些人还要读博士和硕士,所以每人的费用平均定在三千两,预算为一千五百万。这样累计为两亿七千九百万两,剩余的两千一百万两将用于皇家科学院。”
“两千一百万给科学院的那些大师当零花钱吗?”杨锐听到大学生只有十万,并不太高兴。他转而从文件架上翻出一份名单道:“皇家科学院不要只分文理两科了,我们还是按照西洋的学科将其分成十三个类别吧。”
蒋维乔没理杨锐的怪话,接过名单却看到文科变成了文学,位置只排在艺术学之前。而且上面还有军事学,当下问道:“竟成,这文学是什么?”
“文学就是吟诗作赋写小说,像王国维那样写文艺评论的也能算。其他乱七八糟的人就算了,科学院不是遗老的养老院、也不是留学生的表演场,不是阿猫阿狗卖给面子就能进去的。”杨锐笑着,说完又道:“我们这些人里头,枚叔凭那篇俱分进化论可以算哲学院士,华封先生给公务耽误了,严格来说只算半合格,我不行,很多成绩都不是我一个人的,受之有愧,至于其他人就不要去丢人现眼了吧。”
“这……”蒋维乔拿着新分类办法很是忐忑,真要是这样分成十三个学科,那以前名单上的人有一大半都要刷下来。学部可不比杨锐六亲不认,那里可是有不少故友同窗的,若不是教师聘用的审核权在吏部,那学部可真要自成一统了。
“其实要想大家心服口服那就该把大家的成绩罗列出来,摊开来比一比好了。不过,标准可不能太低,还有外国的那些文凭也不能盲信,没有成绩的留学生,依然只是一个是学生。”杨锐道。
“竟成,这事情我回去和诸人商议一下吧。”杨锐说的认真,蒋维乔只得暂且答应,不然这科学院不知道何年马月才能建起来。
“不是商议,是确定。”杨锐强调道:“你告诉孑民,科学院不是翰林院。”
“我明白了。”蒋维乔点头道。
“还有,大学生毕业生数太少,初小一千万人学生,高小不可能也有一千万学生,每年算八百万,这里多出来的一千六百万用在大学上,预算由一千六百万增加到三千两百万,每年毕业生二十万。十年之内达到这个目标,二十年之后就要要上升四十万,三十年后一百万。”杨锐道。
“竟成,你真要把大学生当白菜啊?”蒋维乔苦笑道,三十年后每年毕业一百万大学生,他想都不敢想,到时候这大学生可真要去扫大街了。
“白菜也还是太贵,依我看,每年最少要有五百万大学毕业生,这教育普及化才算完成。”杨锐道,“竹庄啊,千万不要被那些凭学历爬到高处的人给忽悠了。他们是恨不得全天下就自己认识字。当年中国教育会的理想是什么?难道你们都忘记了吗?教育的目的是让人增加智识、陶冶精神,而不是让人有好前程,你们学部难道还要包就业?”
杨锐的这个说法忽然让蒋维乔开始能坦然接受教育普及化的真正概念,他道:“那就先定十年实现二十万吧。这三十年后的一百万,是不是缓一步再提?”
“一并提上去好了。学部做一个三十年教育规划吧,做好之后就召开新闻发布会,把草稿公布出去征求意见。当然,我不认为能收集到什么好意见,那些读书人听闻大学生每年二十万出来,他们是一定会反对的。”杨锐认真道。他忽然觉得这教育和买房是完全相反。房子是买了之后巴不得别人也买,房价越涨越高;可教育呢,自己上了岸,就巴不得后面的人全部淹死。好唯我独尊,这种情况政府一定要坚决压制。
下班前最后一刻,教育普及化的方案最终定板,杨锐把学部递交上来的方案交给李子龙,让总理府办公室督促着事情的进度。
不过当他放下学部事情。离开办公室前又拿起了运部送来的公路报告。报告上面除了将省道改为国道、县道改为省道、乡道改为县道外,还在第一页列出了杨锐最关心的路面方案和建造成本。
要想三合土路的承载能力达到四十吨,运部给出的方案有两个,一是像京津公路一样,使用沥青混凝土;再是就是欧洲最新的道路修筑技术:碾压式水泥混凝土,但这个还存在一些技术问题有待解决。
两个方案都奇贵无比。前者,因为国内沥青产量少,核价只能以国外为准,现在国际上沥青价格超过十八两每吨,而且美国才是沥青大国。真要大规模修沥青路,还是要从美国进口,这样算起来,到国内的价格将不低于二十八两每吨。一立方沥青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