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最后沈伯谦只好说,等他这儿马桶做好了,确定好用的话,就立马把工匠给他打包送过去。
现在自己这儿既然已经确定新马桶非常好用,那总不能食言吧。
这事儿跟那两个石匠一说,他们也是原因的,还问沈伯谦以后他们自己能不能做这个东西去卖。
沈伯谦倒是没意见,或者说非常乐意,这要是真能推广开了,以后出门也方便。
不然在家舒服了,出趟门儿就回到解放前,那更难受啊。
☆、第35章 徐家大姑
34…徐家大姑
主意既定,沈伯谦带着杨风,还不太熟练的驾着自家的新牛车,亲自把石匠送到清水县刘家。
不过不太巧,刘老爷一家都去了青州府,只留下刘管家看家。
知道他带着石匠一起来的,刘管家急匆匆的亲自出门迎了他进去。
又听着石匠说新马桶如何如何的干净方便,他更是乐成了一朵花,当即叫人带石匠去开工。
沈伯谦跟他闲聊了一会儿,才知道刘家已重开了十多年前关门的百味楼。
由罗厨子亲自掌勺,刘老爷也亲自为少东刘近南坐镇。
刘近南也不负众望,只用了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将青州府大小酒楼收拾的服服帖帖,让他们再无联手打压刘家的可能。
沈伯谦知道他们生意顺利,也跟着高兴,酒楼里卖的卤味也有他的分红嘛!
不过,刘近南小朋友果然不愧是冰山总裁进行时,这么小就开始天凉王破了。
主人不在,他也不便多留,且他本来就有事情要做,闲聊了一会儿就告辞了。
先带着杨风在县里转了转,买了点儿家里要用的东西,就出了清水县。
不过,他们并没有回李家坪,而是拐了个弯儿,去了另一个方向,往徐家庄一带行进。
因为沈伯谦想打听点儿消息。
他想知道徐大姑被逼出走李家坪的真正原因。
说起相处快三个月的徐大姑,沈伯谦只有一句话:要问生活苦不苦,先去看看徐大姑。
再想想这段时间从各种途径打听来的家的情况。
沈伯谦就非常的感谢马大姨夫。
也明白为什么当初他会果断阻止自己将卤汤送给徐家。
也许马大姨夫的确是有点儿私心在里头,但徐家也的的确确是有大问题。
这两三个月了解下来,沈伯谦无比庆幸对大姨父的信任。
徐家太tm人干事了!
二姨的婆婆卫氏是二姨夫的后娘,这事儿沈伯谦是早就知道的。
不过他也没想太多,后爹后妈,不算稀奇。
上辈子身边同学朋友的父母离婚、或者根本就没结婚的,多了去了,虽然再找的跟亲生爹妈比不了,但就他所知道的,也没特别差的。
实在是处不来,大不了互相不搭理也就完了。
但徐家这位是属于白雪公主后妈那一挂的,对前任子女,赶尽杀绝。
早先有次聊天沈伯谦无意中提起二姨夫怎么这么早分家,二姨和他都讳莫如深。
后来才知道,他们前几年是在完全没被通知的情况下,被净身分出家。
当然了,说分家是好听的,直白点儿就是被赶出了家门。
而这,不过是因为卫氏新添了个孙子,要腾地方给孩子姥姥住,好照顾她的大孙子。
二姨一家刚分出来的时候,住了一年多的草棚子,过冬一家大小差点儿没冻死。
还是姥爷把他们接去陈家坳,才算是撑过了最艰难的那个冬天。
好在徐姨父人虽然老实愚孝,却不算笨,在徐家的时候除了干地里的活儿,还忙中偷闲的打短工、采山货。。。。。
总之,能赚钱的他都做,偷偷也攒了点儿钱。
分家后姥爷帮衬了他们一把,好歹置了三亩地,一家子总算是有了指望。
沈母那个时候也偷偷的接济过他们几次,买地的钱她跟大姨也都帮了忙。
所以,后来二姨一家才对沈母多方照顾。
只是,比起徐家大姑的遭遇,二姨一家还不算什么,起码他们还有一家子互相依靠。
徐老爹的原配陈氏也是出名的能干,两人却是把家里经营的红红火火,可生二姨夫的时候伤了身,一病不起,最后撒手西去。
后娘卫氏因为年轻的时候不懂事,闹出过一点儿乱子,一直待字闺中。
徐老爹鳏居之后,卫家看他家的日子还不错,就找人牵了线,徐老爹看对方好歹也是个黄花大姑娘。
于是,卫氏在陈氏死后一年进门,那时,徐大姑八岁,二姨父四岁。
两个孩子在这样的后娘手下讨生活,其中艰辛不言而喻。
二姨父还好些,当时还是徐家唯一的男孩,卫氏也不敢太过分。
不过也几次病的差点儿死掉,都是硬挺过来的,所以二姨夫到现在还有咳嗽的老毛病;
徐大姑则是从卫氏进门,就没睡个一个囫囵觉。
因为,徐家上下各色杂活儿全都归她了。
洗衣、做饭、扫地、喂鸡、劈柴、割草、刷马桶、清猪圈。。。。。。
硬是把一个八岁的女孩子当成壮劳力使唤,这还不算完,卫氏还对她处处刁难。
洗衣服吧,卫氏说她怀孕爱干净,衣裳在河边漂不干净,要徐大姑站在河中间洗。
她小孩子不懂事,怕卫氏跟她爹告状,大冬天的站在冰碴子里洗衣服。
久而久之伤了根本。
等她大了些,好不容易靠她姥姥家帮衬了些嫁妆找了个不错的人家,但却一直无所出。
眼看自家男人勾搭了一个小寡妇,闹得尽人皆知,公婆也都说要替丈夫娶平妻。
徐大姑泄了气,不想再纠缠了,捏着小寡妇怀孕的事儿闹了一场,和离。
冯家倒也不算过分,没为难她,徐大姑得以带着微薄的嫁妆离开。
当然,也可能是她那点儿嫁妆不值一提,冯家看不上。
回到徐家,卫氏当然是一句好话没有,徐老爷子也觉得她丢了徐家的脸面,任由卫氏折腾。
好在,她还有个亲弟弟能照料她一二。
只是,那时二姨夫一家还没从徐家分出来,本就被卫氏处处找茬儿。
再加上徐大姑,那真是鼻子不是鼻子,眼睛不是眼睛,喝碗水都说你弄脏了井。
而且,那时徐大姑也不过二十多岁,卫氏就起了心思,想要把她卖个好价钱。
于是就找了个保媒拉纤的,还特特的跟她说:这别的不拘,只要对方出得起聘礼就行。
媒婆自然明白她的意思,找来的不是四五十的鳏夫,就是出了名的傻子;
不然就是身上有残疾,还有打死过老婆的。。。。。。
二姨夫气的把媒婆打了出去,徐老爷子却夸卫氏这事儿办的不错。说:
徐大姑在家住着满村都是闲话,他怎么见人?还是早早的打发了干净,看着就糟心。
因为这件事,二姨夫跟他关系有些恶化,再加上卫氏挑拨,最后才会被净身出户。
徐大姑却早看明白了,自己这个爹是靠不住的。
所以,在回徐家前,就先去求了里正,把本就寒酸的嫁妆花尽,立个女户。
看卫氏蹦跶的欢快,她找准机会把这个消息放了出去,闹了一场。
说卫氏想要拐卖她这个户主,狠狠的恶心了她一把,也避过了被卖到偏远山沟里的命运。
但就因为这个,徐老爷子看她愈发不顺眼,几次三番说要把她赶出去。
二姨夫当然不答应,但却只会死扛。
还是徐大姑聪明,想了个主意。
他们几个趁着人多的时候,三大二小往家门口一跪。
来了人就哭:娘你怎么那么早去了,留下我们姐弟受苦。
要不就是:娘啊,爹有了新媳妇、新儿子、新女儿,不要我们姐弟俩呀。。。。。
姐弟俩一唱一和,加上二姨和两个孩子,一哭全村都听到了。
徐老爷子是个好面子的,几次过后,不再提赶徐大姑出去的事儿了。
徐大姑这才算是在徐家安稳住下来。
可卫氏又说了,徐大姑既然立了女户,住家里可以,但不能再吃娘家、喝娘家的。
二姨夫虽然生气,但也的确反驳不了她。
幸好二姨不计较,任凭他从自家本就不多的份例里头拿一份出来养活大姑。
徐大姑也不白吃饭,家里地里一把抓,着实帮了二姨不少忙。
尤其是分家那段时间,也多亏有她,二姨才能安心管家里和两个孩子,稍微粗重点儿的活都被她跟二姨夫包了。
姥爷让二姨一家去陈家坳避冬的时候,又是徐大姑自告奋勇的留下看家。
虽说那时他们住的草棚子没啥值钱的东西,但俗话说:破家值万贯,万一着个火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