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执宰大明-第49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所谓“首功四等”应指明廷按立功地区、擒斩对象不同划分为“北边”、“东北边”、“西番苗蛮”、“内地反贼”四个档次给予不同的首功赏格。

“战功二等”指明朝以士兵在战斗的表现分“奇功”、“头功”两个名号来论功次。

另外,首功制除了以上四等外,大明中后期还出现了“倭贼”功次、“流贼”功次等,战功制下除奇功和头功外还有“次功”之名等

有明一朝,关于军功方面的条例繁多,各种赏格也屡经变易,不过战功制和首功制作为两大基础标准贯穿始终,此消彼长。

洪武、建文和永乐年间以战功制为主,这从永乐十二年军中赏罚号令可以看出:“凡交锋之际突入贼阵、透出其背杀败贼众者,敢勇入阵、斩将搴旗者,本队已败贼众、能救援别队克敌者,受命能任其事、出奇破贼成功者,皆为奇功;齐力前进、首先败贼者,前队交锋未决、后队向前破贼者皆为头功。

凡建立奇功、头功,其亲管头目即为报知,妄报者治以重罪。

行营、下营之时擒获奸细者,升赏准头功。余俱次功。”

由此可见,永乐时期对将士军功的考察主要依据的是战功制,虽然永乐十二年的赏罚号令中还有“哨马生擒虏贼一人来者,赏银三十两;斩虏贼首级一颗来者,赏银二十两”,依照的是首功制,不过这只是针对哨马获功而言。

自洪熙、宣德以后,大明军功的主要认定标准发生了改变,换成了以斩首多少论功的首功制,战功制为辅。

此后,尽管首功制成为明军功制度中的主导标准,但战功制未被完全废除,两种标准依然并存。

嘉靖四十年,戚继光被调往江西剿流寇,行前还专上书朝廷希望确定军功标准究竟是首功制还是战功制,并在后面建议“计今合当止以战次为额,如某处贼约若干,但能全胜,则约以悬赏若干,而不必论其首功”。

战功制之所以在洪熙、宣德年后沉沦,主要是因为借此冒、滥功者日盛。

首功制好歹还有首级来进行核实,战功制只须巧立名目就可冒功,其真实功绩难以考察,以致于常发生斩首不过几级,而升赏却有数十百人的“盛况”。

正德末年应州的一次战斗,斩首流寇不过十二三人,但却因为巧立“当先冲锋”、“赍旗督阵”等五花八门的名目,以至于官军获得升赏者不下数百,可谓冒滥之弊极矣。

由于战功制始终存在着冒功、滥功这个无法消除的弊端,因此大明的朝廷战功制持谨慎态度,进而转向了首功制。

实际上,首功制的弊端更多、危害更烈,有明一代无论文臣武将都对首功制进行过猛烈的抨击。

正德年间御史程启充就曾详言首功制的弊端:“定制:军职授官,悉准首功。今幸门大启,有买功、冒功、寄名、窜名、并功之弊:权要家赂军士金帛,以易所获之级,是谓买功;冲锋斩首者甲也,而乙取之,甚者杀平民以为贼,是谓冒功;身不出门闾,而名隶行伍,是谓寄名;贿求掾吏,洗补文册,是谓窜名;至有一人之身,一日之间,不出京师,而东西南北四处报功者,按名累级,骤至高阶,是谓并功。此皆坏祖宗法,解将士体。”

而首功制最为外界所诟病的无外乎两点:一是杀良冒功,一是临阵割级。

所谓杀良冒功指的是妄杀平民冒充贼寇,临阵割级指的是在战场上割除敌人的首级,而割除首级者并不一定是杀敌者,士兵之间因为争抢首级而发生的火并屡见不鲜。

其中,杀良冒功可谓危害最大、影响最坏、尤为可恶,尽管明廷对此屡有禁令,《军政备例》有记载:“凡官军临阵,不许故杀投降及被抢并走回人口以报功,违者偿命”。

《大明律》也曾经记载:“凡擅杀平人报功,其本管将官头目失于钤束者,问罪。量其所杀多寡,轻则降级调卫,重则罢职充军。俱奏请定夺”。

对于纵容部下杀良冒功者予以惩罚,杀良冒功之人则依杀平人罪抵死,可事实上这种现象却累朝皆有,事关名利,无法禁绝。

故而,李云天既没有选择战功制也没有首功制作为骁武军的立功标准,他综合了两者的优点并进行了改进,建立了骁武军的这套赏罚分明的军功体系,经宣德帝御准后在骁武军推行。

在落叶坡一战中,骁武军这套军功体系的优势立刻显露无疑,不仅从根本上杜绝了临阵割级的现象发生,而且使得参战的明军将士能全力追杀叛军。!^!

第453章绝佳中间人

“禀总兵大人,我们在俘虏中发现了叛将蔡福!”就在韩卫回到三江城的第二天中午,李云天正在心不在焉地吃着午饭时,一名骁武军的上尉急匆匆地赶了过来,笔挺地立在一旁禀告道。。

“可是前去清化城劝降的那个蔡福?”李云天闻言先是微微一怔,随后眼前亮了一下,沉声问道。

“正是此人。”那名上尉点了点头,沉声说道,“他换成了当地人的打扮,又讲一**趾语,如果不是有几名军吏在交趾都司时与其相处过,根本无法认出他来。”

“将蔡福打入大牢,枷具伺候!”确定了蔡福的身份后,李云天的嘴角闪过一丝笑意,沉吟了一下宏声下达了命令。

“大哥,你是想用蔡福来接近黎利?”等那名上尉离开后,坐在饭桌旁的雷婷忽闪着一双明亮的双眸,饶有兴致地问道。

“你说,即使以后蔡福告诉别人大哥与黎利私下接触过,有没有人会相信他所说的话?”李云天笑了笑,看来雷婷跟自己在一起时间长了,已经能琢磨自己的心思了。

雷婷猜得没错,李云天就是想通过蔡福去见黎利,蔡福乃大明的叛将,又被黎利所看重,是最好的中间人。

而且,由于蔡福的叛将身份,李云天并不怕蔡福将自己私自与黎利会面谈判的事情宣扬出去,再者说了蔡福也不知道他的真实身份。

在那名上尉前来汇报前,李云天有两个去见黎利的中间人人选,一个是三江府的一名当地商贾,另外一个是太原府的一名土官。

据李云天所知,三江府的这名商贾和太原府的那名土官都暗中与叛军来往,如果两人能牵线搭桥的话他就能见到黎利。

不过,这两个人选李云天并不是特别满意,因为他并不知道这两个人与叛军之间的关系究竟如何,他希望能悄无声息地完成与黎利的谈判,并不希望别人知道,万一这两个人距离黎利比较远的话,叛军必定会层层上报,届时知道这件事情的人也将随之增多。

可蔡福不一样,非常受黎利重视,能够直接见到黎利,这样一来也就省去了中间很多繁琐的细节。

虽然李云天想用蔡福当中间人,可他却不能径直告诉蔡福,要刚柔相济,采用萝卜加大棒的政策,使得蔡福老老实实地为他办事,以免中途出什么差错。

两天后,三江府府衙大牢。

阴暗潮湿的一间牢房里,一名脖子上戴着枷具、嘴唇干裂、披头散发的中年男子目光呆滞地坐在墙角,这个人自然就是蔡福。

自从进了大牢蔡福就滴米未进,不是他吃不下,而是狱卒根本就没有找他送来。

蔡福知道自己这次被抓后必死无疑,按照大明律例战场投敌是诛九族的重罪,而且他不会死在这里,而是会被明军送回京城交由宣德帝发落,在菜市口被当众凌迟处死,以儆效尤。

就在蔡福一脸茫然地在那里发呆时,牢房的门打开了,几名狱卒进来架起他就往外走。

见此情形,蔡福的脸上流露出了绝望的神色,看样子他要被送往京城了,他可不想死,更是无颜面对在京城大牢里的家人。

蔡福投敌后宣德帝大为震怒,因此下令逮捕了他的九族亲属,关在刑部的大牢里,等到平定交趾叛乱后与蔡福一同处死。

出乎蔡福的意料,他并没有被那几名狱卒拖进押送囚犯的囚车中,而是被架进了刑室,这使得他面无血色,双目流露出惊恐的神情,认为要遭受刑罚,而大牢里折磨囚犯的刑罚他略有耳闻,绝对不想尝试。

不过,等进了刑室蔡福才发现屋里只有一名穿着黑色军服的年轻人,正背对着他欣赏着屋子里的刑具。

几名狱卒将蔡福带进刑室后就转身离开,走的时候重重地关上了刑室的房门,这不由得使得蔡福感到好奇,他认出了那个年轻人身上穿的是骁武军的军服,不清楚对方找自己有什么事情。

“蔡福,本官问你,你是想死还是想活?”在蔡福愕然的注视下,李云天伸手取下了墙上挂着的一个皮鞭,不动声色地转身望向了他。

“蝼蚁尚且偷生,在下当然想活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