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永乐皇帝后,洪熙皇帝、宣德皇帝乃是现在的正统皇帝,都对文人比较亲近,思想也比较开明,故而文官集团给建文帝修录的呼声越来越高,杨士奇于是趁着这次难得的机会提了出来,以张氏太皇太后的贤德肯定会给文官集团一个满意的交待。
“首辅大人言之有理。”果然,张氏太皇太后闻言柳眉先是微微一蹙,随后看向了正统帝,“皇上,建庶人虽然罪无可恕,但他毕竟是太祖皇帝的嫡孙,哀家觉得可以为其修录,皇上意下如何?”
“朕也觉得可行。”既然张氏太皇太后已经同意了,那么正统帝肯定不会阻止,闻言向张氏太皇太后点了点头。
李云天心中暗自摇了摇头,杨士奇这个时候提出来给建文帝修编实录张氏太皇太后即便是再不愿意也不会拒绝,毕竟正统帝还需要文官集团的辅助,她这样做是在对文官集团的安抚。
“皇上、太行太后,永乐皇帝曾下诏,凡收藏方孝孺诸臣遗书者死,然洪熙皇帝已经给方孝孺诸臣平反,故而臣恳请解除这条禁令。”杨士奇随后沉吟了一下,开口说出了他的第二道上疏,也与建文帝有着密切的联系。
“洪熙皇帝当年下诏给方孝孺等人平反时哀家就在其身边,方孝孺等人既以无罪,那么永乐皇帝的禁令应当解除,皇上觉得如何?”
张氏太皇太后的脸色微微变了一下,随后咳嗽了起来,等咳嗽停了后望向了正统帝,表明了自己对此事的意见。
李云天注意到了张氏太皇太后的脸色细微变化,知道张氏太皇太后心中已经动了怒气,否则不会借着咳嗽来调整心态,杨士奇把方孝孺的事情提出来无疑是在向张氏太皇太后逼宫。
如果想要取消永乐皇帝的这条禁令的话,宣德皇帝和张氏太皇太后早就办了,可自从洪熙帝后这条禁令依旧存在,这已经足够说明了皇家对此事的态度,或许文官集团并没有什么别的居心,只是想给方孝孺彻底平反而已,但此举在李云天看来无疑是趁人之危,逼得张氏太皇太后不得不答应。
“就依皇祖母说的办。”正统皇帝现在还不清楚张氏太皇天后实际上已经在与文官集团进行了交锋,闻言微微颔首,准备下诏废除永乐皇帝的这条禁令。
“皇上、太皇太后,太祖皇帝鉴于前朝阉宦乱政,曾经铸有铁牌悬于宫中……”,杨士奇闻言心中不由得微微松了一口气,随后再度一躬身,把他的第三道上疏提了出来。
听闻杨士奇提到“阉宦”乱政,躬身立在正统帝身后的宋大山和王振纷纷脸色一变,就连慈宁宫内务总管太监的脸上也流露出不悦的神色,这可是内侍最为忌讳的称呼。
李云天没想到杨士奇会在这个时候提到内廷的事情,脸色顿时微微一变,这一下可真的就是不折不扣的逼宫了!
第1211章心智较量
张氏太皇太后也没有料到杨士奇会在这个时候提到内廷,先是微微一怔,随后脸上闪过了一丝怒色。
虽然张氏太皇太后脸上的怒容一闪而逝,但这没能逃过就站在床前的李云天的双眼,一览无遗地被李云天看在了眼中。
李云天此时也无计可施,他总不能在这个时候打断杨士奇吧,故而唯有在心中暗自苦笑,很显然张氏太皇太后不会答应杨士奇的这次上疏。
表面上看起来,杨士奇的这道上疏有理有据,是忧国忧民之举,但实际上这里面涉及到了君权与臣权的一次碰撞。
朝廷上的文官们想要借着张氏太皇太后弥留之际一举打垮代表着君权的内廷,使得内廷无法再对文臣集团掣肘,而张氏太皇太后希望文官集团辅佐年幼的正统帝,故而很难拒绝文臣集团的这个要求。
而只要有了张氏太皇太后的首肯,那么文官集团下一步就是要依照张氏太皇太后的“懿旨”废除内廷,把权力收回文官集团,而这可绝对不是张氏太皇太后所希望看见的。
在中国两千余年的封建王朝历史上,明朝的文官集团拥有的势力最为强大,永乐皇帝以后大明的天子对文官也最为宽宥,这使得明朝的皇帝时常受到那些想要博取清名的文臣诘难,臣权之强可见一斑。
不过,终明一代,文臣集团都未能真正把控住朝政,这是因为大明比以前的朝代多出了一个特殊的机构――司礼监,也就是人们俗称的内廷。
与唐宋等朝代的宦官不同,宣德帝开办内书堂对宦官进行了系统的文化教育,按照培养文官的要求对他们进行培养,这使得内廷的宦官们有了与文官匹敌的能力。
正是在内廷的牵制下,明朝的文官集团才未能掌控住朝局,大明的权力始终在皇帝的手里攥着。
虽然大明的皇帝看上去疏于政务,不喜欢上朝听政,但大明中央衙门和地方衙门却一直有条不紊地运作,并没有因此而出现问题。
这里面固然有文官集团悉心处理日常政务的功劳,同时也有内廷的督促之功,正是内廷和文官集团的相互制衡才使得大明朝局稳定。
说起来,这正是明朝皇帝们高明的地方,把繁杂的日常政务抛给臣子和奴才去做,而自己则享受生活的乐趣。
内廷的宦官之所以会飞扬跋扈,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从侧面反映出了文官集团势力的强大,皇帝为了制衡住文官集团故意放纵宦官,让宦官打击文官集团的势力,使得双方的力量保持平衡。
从明朝的历史来看,宦官们虽然拥有很大的权势,但都要依附于兄弟,并不像李唐等朝代那样能把皇帝架空,始终是皇帝的奴才。
在明朝的三名权势熏天的宦官中,除了王振被激愤的将领杀掉,刘瑾和魏忠贤都是被皇帝给除了,而刘瑾和魏忠贤对此没有丝毫反抗之力,足见宦官们只是皇帝的附庸。
否则的话,刘瑾和魏忠贤将会像李唐时期的宦官那样,可以废掉皇帝另立新的天子。
“咳咳……”就在李云天琢磨着等下如何打圆场来缓和现场紧张的气氛时,张氏太皇太后忽然剧烈咳嗽了起来,一张口喷出一口血来,打断了杨士奇的话。
“快传御医!”正统帝见状大吃了一惊,连忙冲上前扶住了张氏太皇太后,然后冲着门口的内侍高声喊道,守在门口的内侍慌忙去外殿去请等候在那里的御医。
现场的文武权贵纷纷流露出关切的神色,目不转睛地望向双目紧闭倒在正统帝怀里的张氏太皇太后。
杨士奇的双目闪过一丝失望来,就差一点点他就能把第三道上疏讲完,现在看来原本就无比虚弱的张氏太皇太后这下要凶多吉少了。
“唉!”望着昏死过去的张氏太皇太后,李云天暗自叹了一口气。
李云天可不认为张氏太皇太后是无端昏过去的,很显然这是张氏太皇太后刻意而为,他没想到张氏太皇太后会用这一手来对付文官集团的发难,以张氏太皇太后的身体状况来看恐怕她这次闭眼后将很难在醒来。
不得不说,张氏太皇太后的这个选择是最为明智的,这样一来既保住了内廷,同时又能避免与文官集团撕破脸。
守在外殿的御医们不敢怠慢,风风火火地来到了床前给张氏太皇太后进行诊断,正统帝和李云天等人焦急地在一旁等待着。
“皇上,太皇太后薨了!”经过一番忙碌后,满头大汗的御医们纷纷跪在了正统帝面前,领头的御医诚惶诚恐地说道。
“太皇太后!”听闻此言,李云天和张辅、杨士奇等文武权贵不约而同地跪了下去,宫女和内侍也相继跪下,屋里顿时哭声震天。
“传朕旨意,太皇太后操劳一生,其丧事一定要办得风风光光。”正统帝和孙太后、胡皇后随后也跪在了床前,正统帝一边擦着眼泪一边高声吩咐跪在身后的宋大山。
“奴才明白。”宋大山闻言磕了一个头,急匆匆地离开前去张罗张氏太皇太后的丧事。
“山雨欲来风满楼!”随着张氏太皇太后的离去,跪在正统帝身后的李云天好像已经嗅到了硝烟的味道,心中不由得暗暗说道。
望着床榻上面色安详的张氏太皇太后,两行热烈顺着李云天的脸颊流了下去,张氏太皇太后一直对他倚重有加,对忠王府也颇为关照,这使得李云天对她的离去黯然神伤。
张氏太皇太后薨了的消息很快就传遍了京城,整个京城随之笼罩在了哀伤的氛围中,百姓们对贤良淑德的张氏太皇太后敬爱有加,故而不少人主动为之戴孝。
在张氏太皇太后留下的遗诏中,勉励朝中文武大臣辅助英宗实行仁政,语气诚恳淳厚令百官万分感动。
为了彰显张氏太皇太后的生平,经过礼部拟定,正统帝为她上尊谥为“诚孝恭肃明德弘仁顺天启圣昭皇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