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重生抗战之军工强国-第10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胡卫东也想过转让技术来获得大笔现金,但是青霉素技术一旦转让出去,以中国的国力根本无法阻止对方将其再次转卖给别的国家,所以这钱基本上也就能赚一次,胡卫东的期望值自然也就相当地高,没有八千万美元现金他肯定不卖,而美英法三国都是不可能接受的,意大利国力不够,只有两个国家有这样的可能,一个是苏联,一个是德国,因为它们都已经开始进行战争的准备,可以大大降低伤病员死亡率的青霉素在对于这两个国家来说,就具备了超出金钱之外的战略价值。。。。。。
但是苏联从来就没什么商业道德,赤sè党内又有不少内鬼,它是几乎不可能出高价的,因此胡卫东便将目标改为了虽然极端**而且同样缺乏信用,但比苏联更加有求于己而且没什么空子可钻的纳粹德国。当然,胡卫东也不会过分冒险,他在美国时就了解到老福特曾经在纳粹党处境艰难的时候给予过重要支持,而希特勒至少不是恩将仇报之人,因此有了老福特的引荐,再将谈判地点设在法德边境,就基本杜绝了德国人下黑手的可能xìng。。。。。。
希特勒虽然极端**,但是为了德国的利益,目前尚未完全丧失理xìng的他还是可以暂时压下个人情绪的,他很清楚,德国最大的弱点就是人口不足,而一旦有了青霉素。德军官兵就几乎有了两条命。这比任何一种新式武器对德军的帮助都大。而且由于江南红军的死灰复燃,严重影响了国统区钨矿砂的生产,导致德国现在就连生产武器装备的钨都不够,更不要说是战争储备了,因此希特勒很希望通过这次谈判将钨的问题一并解决。另外,这也算是还老福特一个人情吧!
由于双方都是时间紧迫,因此谈判出乎意料地顺利,只是德国现在外汇不足,胡卫东又不愿接受帝国马克,最后双方只能进行易货交易。德国以价值五千万美元的各种物资交换青霉素的最新菌株、实验数据和全套生产技术,同时以现金向赤sè党购买金属钨。
虽然卖价与心理预期相比低了点,但德国的很多jīng密机械与实验仪器花钱也很难买到,所以综合来看并没有亏。当然。30000吨模锻式水压机等德国独有、而又对军工制造能力有着直接影响的战略xìng核心技术德国人是坚决不肯转让的,但世界一流的煤化工、化肥、光学玻璃、钟表制造(连一级的干部终于可以人手一块表了,这对提高各部队的作战协同能力将有很大帮助。)、电机、医药等诸多门类的先进设备德国人都拿了出来,表现出了很大的诚意,特别是其中的3000吨zì yóu式水压机、8000吨模锻式水压机、大型拉床、钻床、热处理设备等各种制造大炮必需的重型设备更是令胡卫东颇感惊喜,只要这些好东西能够平安运到苏区,胡卫东绝对有信心将身管自紧与电渣重熔技术也搞出来,那时理论上巩县兵工厂就可以造出203mm口径以内的任何一种大炮(水压机的压力小了些,但胡卫东这个穿越者带来了更加先进的锻压工艺,使得水压机的锻压能力提高了五成以上。也就是说,3000吨的水压机差不多可以当成5000吨的来用。),当然,暂时还只能是理论上,毕竟就算设备可以安全运到根据地,工人要想熟练cāo作,也需要一段时间的学习和实践。
不过,德国人自然也知道这些设备运到中国后必然会引起rì本的强烈不满,因此他们将这些过于显眼的大型设备都拆了开来,以“废铁”的名义运往中国。如果中国人不能将它们重新组装起来,那就只能怪他们自己没本事了。。。。。。
胡卫东回国后才知道德国佬玩出了这些花样,却又不能不要,从欧洲运到中国,路途十分遥远。重运一趟的话,等下次运到中国的时候。只怕rì军已经全面入侵,那时即使真是些废铁,恐怕也很难运进根据地了。
不过胡卫东自己也不是什么善茬儿,他顾虑到希特勒这人素来毫无信用,提出德国必需先付一半的定金,还摆出古代蔺相如的那套理由说“世人都知道,德国强,中国弱,只要德国不骗中国,中国又哪儿敢骗德国呢?”,希特勒急于得到青霉素和钨,在交涉将定金的数额压到一千五百万美元之后,最终接受了这个要求,德国人后来将那些设备拆成零件运到中国,也算是一次小小的报复吧?
值得一提的是,胡卫东还引进了一条德国原装二十响的生产线,由于二十响在大兵团作战中十分鸡肋,所以老蒋也难得地放了行。但就连德国人也不知道,这种对于赤sè党的敌后武工队来说却是再合适不过的犀利武器,而且藉由这条生产线的仿制、以及山寨和原版的比较,中国的工业建设者们对于产品质量管理有了更深的认识,整体工艺水平也因此又上了一个新台阶。
李四光是个闲不下来的人,跟着胡卫东出国期间虽然游历各国长了一些见识,但因为很少有机会到山野中去的缘故,对他的专业帮助有限,因此早在胡卫东前往欧洲之前,李四光就表示自己想回国了,可是胡卫东带他出来是早有考虑,又怎么可能让他现在就离开?于是胡卫东很快就给李四光找到了一份工作。。。。。。
“在德国找石油?”,李四光闻言不禁一愣。
“是啊,德国同样是陆相地形而一直被认为没有多少石油储量,但有些地区是符合你说的成油条件的,而且我以前就去过德国,知道有些地方存在着储油地质结构,虽然有机质蓄积量不能与咱们的东北华北比,但应该还是有些石油储藏的。最关键的是,这儿是欧洲,哪怕找到一个中型油田,影响都会比在中国找到了大油田更大,到时候你的地质力学理论就有可能被世界地质学界所接受了。”,胡卫东笑着怂恿道。(未完待续。。)
p


第一百五十八章 找 油

穿越前胡卫东曾经因为好奇了解过欧洲石油储量,结果惊讶地发现德国历史上居然足足采出了2亿多吨原油(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开始直到二十一世纪初,每一年的产量都不少于一百万吨,多的时候更有好几百万吨。),加上还未开采出来的石油储量,那就更多了,虽然这个数字与那些产油大国不能相比,但如果按单位土地面积来算,德国历史上探出的石油储量居然比中国还多一些,胡卫东后来还查了不少别的相关资料,对历史上德国主要的产油区也知之甚详,现在正好能够用上。
目前德国尚未找到的可采石油储量至少有2亿吨,其中哪怕只有一半可以开采出来,也能增加几百万吨原油的年产量,这虽然与美苏这样的产油大国无法相比,却已经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缓解德国缺油的现状,进而影响到未来的二战进程。自从华北抗战以来,胡卫东对于中国独力打败rì本已经充满信心,因此美苏这两个战后的超级大国自然要尽量削弱了,而德国就成为了胡卫东心目中一把可以利用的“刀”。再说了,真能找到石油的话还能赚到大钱,何乐而不为呢?
李四光自然不知道胡卫东的心中所想,闻言有些心动,答道,“只怕时间上来不及。”
“我们至少要一个月后才离开欧洲,这段时间里你能找到最好,找不到也用不了几个钱,积累一点经验也是好的嘛。”。胡卫东笑道。
于是李四光立即就兴冲冲地上路了,他很快就发现欧洲虽然石油储量不多,开采条件也偏差,但因为交通便利、经济发达、工人素质也较高的缘故,只花了几天时间,第一口勘探油井就立了起来,这速度在国内根本不敢想象。而胡卫东圈定的那些范围其实已经相当jīng确,这就进一步加快了勘探的速度,不到半个月的时间。李四光就找出了第一个有开采价值的油点,其后更是不断采出工业油流,探明储量迅速超过了三千万吨。而且还在不断增加。
消息传出后顿时轰动了世界,作为投资实体的中福股份股票价格连续多rì上涨,而李四光的名字在国际地质学界也渐渐有了一些名气,尽管此时的西方人依然顽固地否定地质力学的科学xìng。而最高兴的莫过于希特勒了,他很清楚德国即使在战争初期的偷袭得手,一旦陷入持久战,人口与石油的不足就会成为致命的隐患,现在好了,先是有青霉素变相缓解了人力的不足,现在德国南部又连续发现了多个油田。而这一切都是中国人带来的,这下种族观念极强的希特勒也不禁对中国人另眼相看,除了运往根据地的第二批货物不再拆解得那么彻底之外,**方面居然也得到了好处——德国方面提前交付了一批武器弹药,而这批物资足以装备好几个师。。。。。。
胡卫东离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