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后来,秦峰又制作了以太和殿为图案的国徽,代表国家的徽章、纹章,为国家象征之一,也是民族的象征。国家重要的文件,皇室重要的诏书上,有皇室的玉玺印,同样也要有国徽大印,这才能够正式生效。
至此,弘武皇帝秦峰开始提出大国家概念:中原的汉,草原的匈奴、乌丸等,西北的羌族、氐族等,包括晨国的晨韩族,虽然我们民族不同,但我们都是一个国家。
并且,弘武皇帝秦峰,指示国子监这所中央官学,提出游学制度,凡是没有在边族游学宣讲两年以上者,不得入学国子监,有经历者,入学国子监的同时,科举之时优先录用。
他又指示翰林院,依照大秦国国内的学究制度,号召各乡学究们,支援边族文化教育,凡是在边族教育两年以上者,优先招录入翰林院。
大秦国的这些学究们,最初加入的是晋身无门的寒门士子。如今加入的大多是科举落地的学子,想要通过大秦国的学究制度当官。而秦峰搞乡间学究制度,就是运用这些人想要当官的迫切心理,让他们为千千万百姓扫盲。
成效是卓著的,千百年不识字的百姓有了机会,谁不想认识字?所以发奋学习下渐渐摆脱了文盲。
这项新的制度实施后,想要当官的,想要实现理想的,大批人前去西北、草原宣传中原文化。教导没有文字的边族学习汉字,说汉语。多年后,匈奴、乌丸、羌族、氐族这些后世多民族的前身民族,抛弃了自己陈旧原始的制度,开始用华夏的礼乐。这些民族本来没有成型的文字,就开始用汉字。这些民族在地区内混杂,语言多不通。发现学习汉语后,就能够顺畅交流,于是都学汉语。(未完待续。。)
ps: 感谢:dickyzhu,投出一张宝贵月票。
第八百八十五章 施政要领
弘武皇帝秦峰正式登基后,首先开始改革陈旧的三公九卿制度。六部等新朝廷机构运作起来后,充分证明了比前朝的三公九卿制先进,所以很快各部门开始正常运作。弘武皇帝秦峰通过军机处,开始顺利的掌控天下。
军机处,也因此成为朝廷最高决策机构,然而军机处的军师们虽然有一定权力,但是在弘武皇帝大权独揽又勤政的情况下,也常常只是“跪受笔录”。
大秦朝在地方上设有刺史,权力很大,手握一州军(守备兵)政大权,但是大清朝有严密的监察体系和措施,包括都察院一十三道御史制度和直属弘武皇帝的黑衣卫。所以大秦朝地方权力虽大,但是一直是效忠中央。大秦朝幅员辽阔,各州刺史因地适宜,同时也就避免了大秦皇帝因为不明当地形势,乱指挥的情况出现。
弘武皇帝从后世敲来的政治制度,远比一千八百年前的秦汉先进而完善,所以大秦朝廷一直保持着远比西蜀、东吴更加高效的内政效率。中央朝廷有了决策,地方上就会马上执行。而且严格的监察制度,让地方大员没有可能积蓄叛乱的力量。在久远的将来,庞大的大秦国没有出现地方官员分裂,可以看出弘武皇帝秦峰制定的政治制度是卓有成效的。
弘武元年,大秦朝江山一片歌舞升平,虽然弘武皇帝的治下一直以来都在蓬勃发展着,但相较于千年后华夏鼎盛的帝王时代还有所差距。
所以,在政治制度改革成功。新的朝廷各部门的运转走上正轨后,弘武皇帝秦峰联系后世盛世帝王时期的施政措施。开始了新一轮的内政变法,史称“弘武变法”为后来的“弘武盛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弘武元年五月。秦峰召见了军机处所有的军师,军师们“跪受笔录”,将弘武皇帝的变法执行与天下。
一个国家,无外乎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四个大的方面。
军事上,由于受制于生产力的落后,弘武皇帝秦峰并没有进行大的改革,而是要求保障军队的后勤供给,训练要刻苦,秦峰指出:“平时多流汗。战时少流血。英勇作战,保家卫国。”这两句话,成为秦军的基本方针。
政治上,改革旧有朝廷机构,建立新的六部等机构外,弘武皇帝秦峰将科举制度定为国家选才的基本制度。科举制度取代了士族门第后,从而寒门子弟入仕机会大增,为大秦朝政坛带来新气象。
弘武皇帝秦峰又扩大了谏官的权利,鼓励朝中群臣。不论官职大小皆可上奏批评自己的国家决策和内政方针。
国家经济政务上,又实行均田制、租庸调制度。
经济上,这时候的大秦朝,虽然弘武皇帝秦峰十分想要建立一个以工业为基础的帝国。但也只能顺应时代先搞好农业为基础的农业大国。
秦峰实行均田制、租庸调制度。
均田制,根本的意思就是大秦朝,也就是弘武皇帝自己。他将无主土地按人口数分给小农耕作,土地为国有制。耕作一定年限后归小农所有。众所周知,东汉末年士族的土地兼并十分严重。往往一个大族拥有数万顷的土地,成千上万的家仆。这才让这些士族门阀不断做大,乃至拥有了割据的豪强实力。弘武皇帝秦峰将土地按照人口分配,国有制。振兴全民经济的同时,进一步削弱了门阀大族的力量。
然而,大秦朝还没有真正的统一全国,所以秦峰依旧采取一定的怀柔政策,所以原有士族阶级的土地没有列入到均田范围内。以免过度刺激下,这些遍及各州县的士族搞事,损耗国力下延缓统一的进程。
又有租庸调制,此制度规定,凡是均田户,不论这一户家中的田地有多少,都按照人头收税。简单点说,一个人有一百亩地,那么也只收一个人的税。如此一来,极大的调动了农民开垦荒地的积极性。
总的来说,弘武皇帝十分重视农业,并减轻农民的赋税劳役,农民能够安定生产,耕作有时,这就让农业为基础的大秦国,经济得到了发展。而秦峰从自己做起,提出“戒奢从简”,他节制自己的享受**,期望能够上行下效,尽可能的节流。他又革除“民少吏多”的东汉弊政,减轻天下百姓的负担。
说到经济,便是农业大国也需要商业的力量。重农轻商,自古以来就是农业帝国的华夏历朝皇帝大臣治国的根本思想。但秦峰是从后世来的,所以他是少有的不歧视商业的皇帝。不但不歧视,还给商业发展提供了许多便利条件。因为秦峰知道,人不能只是吃饱肚子,只有商业,才是最终让国家富裕起来的根本。
在弘武皇帝的倡导下,弘武王朝的商业经济有了迅速和长足地进展,人们吃饱饭的同时就想要富裕起来,又有皇帝的政策扶持,所以新兴的商会、城市如雨后春笋般地兴起。
而在文化上,秦峰执行他的基层学究政策,全国扫盲是他在国内的目标。汉文化融合边族,这是他对外的文化目的。国子监的求学、科举制度的加分,让学子们多游学四方。学究们为了能够进入翰林院,也是尽心竭力在乡间做好教育工作。
另外,秦峰诏令在全国范围内收集各式的图籍,在国子监旁成立国家大图书馆。找来蔡邕、祢衡等大文豪,主管国家的图书馆和藏书事业。
“朕绝不会做出焚书坑儒的事情,朕要保存好华夏的一切的文化知识,不能断代,不能遗失,要全部完整的留给子孙后代!这需要一个庞大的知识库,那就是国家大图书馆。”
这句话流传出去后,天下文人弹冠相庆。华夏文明得以保存,全是弘武皇帝的功劳。
秦峰虽然在后世只有有限的见识。比不得大政治家,但他依旧通过自己的努力。为一千八百年前的华夏注入了全新,强劲的动力。弘武皇帝秦峰的施政纲要,通过他的集权机构军机处颁布与天下,各地区积极贯彻执行,大秦朝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高速发展不在话下。
归根结底一句话:千年盛世哪家强,自古唯有弘武皇。
弘武元年六月,忙碌的弘武皇帝秦峰,终于有了空闲,在乾清宫与众位皇妃、皇子、公主吃一顿团圆饭。
值得一提的是。蔡媛为秦峰生下了九公主秦媛,樊夫人生下了十公主秦琪,大乔生下了十皇子秦文,小乔生下了十一公主秦珊,孙尚香生下了十二公主秦香。
弘武皇帝秦峰与其他皇帝不同,喜欢吃团圆饭,然而皇家又有定制,少年皇子是不能随意进内廷的。所以这乾清宫里到了吃饭的时候,真是阴盛阳衰。两三桌。不是皇妃就是公主,幸亏有老十秦文陪着他的父皇,只不过一岁的老十总是哇哇大哭。
女孩子们总是爱吃甜食,只见弘武朝的公主们。谁也不吃饭菜,只是望小嘴巴里放糕点。
秦峰在这后宫里从来不会拿捏帝王的威仪,完全就是普通人家的父亲。见状忍不住问道:“你们总吃糕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