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较重要的秦国大臣!
论和白起交手的战绩,暴鸢可谓惨不忍睹!暴鸢确实有过击败白起的经历。但那是在还是太子的韩然的指导下,在赵、魏两国的帮助下做到的。暴鸢不过是名义上的主将!实际上那时候韩国不过是狐假虎威,即便如此,也是有义渠的帮忙才勉强做到的。
所以对暴鸢来说,只要身在吴县的是白起本人,那这就是天赐良机!韩军的数量占据绝对的优势!韩军的士气高涨!秦军孤军深入,没有后援!这些都是对暴鸢有利的一面!但同样的道理,暴鸢深知,只要对方是秦军,只要对方是白起指挥的秦军,哪怕数量再少,也绝对不能小觑!否则,失败的就很有可能是自己!
暴鸢的耐心得到了回报,九月十五日,风陵渡的守将急报封陵城,原本停泊在河水对岸的四百多艘秦国船只在一夜之间消失地无影无踪。这则消息引爆了封陵城。暴鸢飞快地意识到,秦军开始行动了。
很显然,秦军确实是用了疑兵之计,否则,不可能放弃风陵渡这个天然渡口转攻其他地方!只是,各地尚未传来求援的急报,暴鸢无法确定,秦军的真正目标是什么。
对此时的韩军来说,最重要的事情就是确定秦国战船的动向。因为无论秦军用什么阴谋诡计,最终都需要借助战船渡河。这四百多艘战船的去向在哪,秦军的攻击点就在哪里!
秦军是趁着夜色的掩护离开的,战船要么顺水而下,要么逆流而上。如果是逆水的话,一夜的时间,行进的距离势必不长。而顺水而下的话,秦军的目标肯定是三川乃至颍川。而这,绝对瞒不过沿途的县邑。所以,暴鸢立刻下令,沿着河水打探秦军的动向,再作计较!
在暴鸢看来,秦军逆流而上的概率还是比较大的。不仅因为上游也有几个适合渡河的渡口,还因为顺流而下的话,秦军遇到的困难将重重。首先,秦军要冲破河水舟师在陕县设置的防线。其次,有函谷关阻隔,秦军即便在三川郡站稳脚跟,也可谓孤军深入。洛阳近在咫尺,卧榻之上,岂容他人酣睡。韩国势必视这支秦军为眼中钉肉中刺,集中大军消灭之。秦军面临的压力不是一般的大!
当然,领军的如果是白起那也许就该另当别论了。毕竟,白起攻破郢都,大败数十万楚军精锐的时候,也是带领一支不过五万人的舟师顺流而下,深入楚国腹心,如入无人之境,将楚国搅得天翻地覆!(未完待续。。)
。。。
。。。
第二十四章 河内之战(上)
河内郡,朝歌。
九月初五,赵国以廉颇为将,领军二十万,攻打河内郡。朝歌首当其冲,被五万赵军前军团团包围。
蒙骜接到朝歌的求援后,率领十万大军紧急驰援。等蒙骜大军赶到朝歌城下,与赵军前军交战,小胜,斩首过千。两日后,廉颇率领的中军主力到达!彼此互相忌惮的双方皆是小心翼翼,没有再发起战事。如今,十万韩军和二十万赵军于朝歌一线对峙,已逾三日。
赵军在廉颇的指挥下,有条不紊地分成三个部分,两万人围困朝歌,防止朝歌守军和蒙骜大军里应外合;两万人警戒河水防线,防止东郡的韩军渡河偷袭,切断自己的退路;剩下的十六万大军则开始试探韩军,寻找破绽。
一番试探后,廉颇不得不承认,蒙骜在防守上确实颇有造诣!韩军的营寨扎的严谨又不保守,集攻防于一体。想要破开韩军的营寨,除了硬碰硬,绝无好的办法!河内,绝对是一个难啃的骨头,而不是赵国想象的肥肉!非但如此,一个不小心,这块骨头可以崩掉赵国最重要的几颗牙齿!
蒙骜也对着连绵数十里的赵军营寨暗自头疼。廉颇是赵国名将,用兵讲究的是大开大合,对付这样的敌军守将,压力不是一般的大。如今,河内的全部韩军都在自己麾下,若是兵败,河内将不能自保。虽然韩王为了缓解自己的压力表示河内可以弃守,但身为一个将军,怎可未战先怯?!
虽然这一次,韩军完全处于下风,但也不是必败的局面。用兵之道,讲究的是虚虚实实。赵军虽有二十万。但不一定可以完全发挥出自己的实力。而在某种情况下,韩军确实可以以一当二。
蒙骜现在比较担心的是赵国的另一路兵马。按照情报,赵国会动用三十万大军,如今只有二十万出现在朝歌。剩下的十万则是毫无踪影!这十万赵军的主将是谁,目前在何方,蒙骜均是一无所知。所以。在没有确定另外十万赵军的踪迹前,蒙骜是万不能调动五万镇守上党郡的韩军来增援的。
相比较赵军,蒙骜唯一的优势在于韩军的粮草充足,补给方便,不像赵军的粮草俱是从邯郸转运过来的。虽然邯郸距离朝歌看似不过三百里,但为了护送、转运粮草,赵国需要付出的额外代价可不小。加上赵国的粮草素来不多,蒙骜相信,只要自己可以坚守下去。就可以等到反败为胜的机会!
对赵国来说,朝歌势在必得。朝歌若是不破,经略河内也就无从谈起。赵国不利久战,必定猛攻自己!然欲速则不达,赵军越是急切,越容易出差错。蒙骜用这样的话语激励着全军将士,一方面是暗示赵军的攻势会很凶猛,己方要有心理准备;另一方面则是振奋士气。
二十万赵军又如何?!犯我韩国者。虽远必诛!只要等到赵军士气衰竭,韩国解决了齐、楚两国中的任意一国。就是反攻的时候!到时候饮马邯郸,接受赵国乞降,岂不快哉!在防守的这一段时间,可是立功的最好时机。而在韩国,军功意味着一切。
九月初九,天气晴。微风,正是适合大战的最佳天气!廉颇亲自带领五千赵军出营,挑衅韩军,想要逼迫蒙骜派兵出战。蒙骜自然不为所动,虽然自己并不怵廉颇。韩军士卒更是跃跃欲试,想要拿赵军的项上人头立功,但有着坚固的营寨不以逸待劳地对付赵军,却和赵军野战厮杀,显然并不明智!
当然,拒不出战有损士气,蒙骜也想出了应对之法,那就是宣布谁可取廉颇首级者,奖励一个布币,美人儿一名。对的,没有听错,就是一个布币,美人儿一名。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显示出韩军对廉颇的轻视,蒙骜更希望可以借此激怒廉颇,让廉颇怒气冲冲地猛攻韩军营寨。
廉颇确实这样做了,但却不是蒙骜预料的那样是因为愤怒失去了理智,而是一开始就这么打算。猛攻韩军营寨除了因为粮草并不充足,也是为了调动韩军。廉颇必须让蒙骜深信不疑地认定,赵国的目标就是河内。等到韩国在河内支撑不住的时候,就不得不调动援军,而这,才是赵国留下的十万大军发挥作用的时候!
五千赵军踏着鼓点,缓慢而坚定地冲向凸在最外侧的一个韩军营寨。廉颇在巡视完韩军营寨后,当然知道韩军的营寨是环环紧扣,互为犄角,无论哪一个营寨遭到攻击,其他的营寨都可以迅速增援!但没有任何的防御是完美的,在进攻一方敢于付出牺牲和拥有足够兵力的条件下,就没有攻克不了的营寨。
如何以最小的损失拿掉韩军最外围的营寨,廉颇做过许多设想,但设想终究是设想,廉颇必须派出军队试探下这些营寨的防御力,才能汲取经验教训,为后续的攻击做准备!五千的人数在廉颇看来已经不少了,应该足够可以试探出很多东西!
发现赵军发动了攻击,韩军的营寨立即行动起来。弓箭手迅速上前,准备远程压制。投石机也就位,但营寨中不过五架的数量证明这更多的是示威!这是一个驻守着三千人的小寨,像这样的小寨,在韩军的外围还有八个。
受袭的韩军营寨内响起的呜咽号角是求援的信号。听到号角声,南北两侧的韩军营寨也在令旗的指挥下开始调集弓箭手和歩卒。但在看到廉颇身后超过五千人数的骑兵的时候,营寨的守将明智地放弃了派出歩卒支援的想法。在开阔的平原上,没有一支人数处于劣势的轻步兵愿意面对蓄势待发的骑兵,如果非要让轻步兵出战,那是让他们送死!
但即使廉颇用骑兵打消了南北两侧的韩军营寨直接出兵增援的念头,单单是面对三个方向的弓箭手和投石车也让冲锋的五千赵军体会到什么叫做狂风暴雨的攻势。连绵不绝的箭雨和从天而降的石块让赵军伤亡惨重,虽然赵军已经高举着盾牌,放缓了脚步。让整个阵型异常紧凑,但总有箭矢穿过指宽的缝隙,射进赵军的身体当中。投石机发射的石块则更加霸道了些,凭借巨大的动能,往往直接把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