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邯郸方面散布的消息是秦国已经和韩国秘密达成协议,两国将瓜分赵国。韩国只要邯郸、代郡,太原、云中、雁门则属秦。为了表达自己的诚意,韩国会把长安君交给秦国泄愤。有关质子的人选正在紧锣密鼓地筛选。
同样的道理,在咸阳流传甚广的一个消息是韩、赵两国已然联盟,如今长安君在洛阳为质,赵国用事的赵太后宠爱幼子,韩国又厚赂赵国大臣,终于说服赵国联合发兵攻进关内,灭绝秦国!长安君已经在前往上党长平的路上,只要赵国出兵,韩国就会在两天的时间把长安君送到邯郸!
秦国这些年屡战屡败,对于这样的消息极其敏感。尤其是后者,带给关内的震动不是一般的大。如果韩、赵两国发兵伐秦,秦国哪里有获胜的可能?!除非齐、燕、楚三国援救自己,否则,自己必死无疑!对秦国来说,最好的情况就是保住陇郡,希冀再起,重走一遍秦国崛起的老路!
在韩国的推波助澜下,各种流言越传越广,越传越邪乎。所谓三人成虎,虽然各国君臣都知道这是韩国的离间之计,但也不由得开始担心若是真的发生这样的事情,自己该如何应对!似乎看起来,唯有强大才能避免他国的觊觎,像韩国这般被四国打主意也是因为韩国不够真正的强大!
既然想要强大,就必须在这场大战中保存实力,切不可贪图利益让自己损失太大。存人失地,人地皆存!存地失人,人地皆失,这可是一个绝对不会错的道理!四国已经暗自下了决心,即使没有变数,在攻城略地的同时绝对要打探其他国家的动向,免得自己的盟友什么时候变成了敌人都不知道!
不过在此之前,秦、赵、齐、楚四国因为韩国的离间面临着一个实际的问题,那就是谁先出兵谁后出兵。看起来这个问题很好解决,大不了四国秘密约定一个时间一同出兵就是了!但实际上不然!
首先,四国说是相互呼应,实际上是各自为政,当初为了防止相互拆台,信陵君的建议是兵分四路,各自凭借自己的本事去攻打韩国。想要在方圆千里的地盘上同时做一件事,没有人监督,究竟会如何,很难预料!
其次,如今四国已经生出了些许疑心,肯定不愿意冒着巨大的风险去做第一个违反新郑会盟的国家!比如约好了九月初一发兵,结果却只有楚国按照约定发兵,其他国家在发兵之前动摇了,那么楚国就成了天下公敌!到时候,韩国若是许了巨大的好处,让秦、赵、齐三国罢兵或者干脆倒戈,楚国岂不危险了?!同样,这样的道理适用于秦、赵、齐三国!
(作者君今天太累,明日三更可好?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大家有什么建议呢???顺便求个推荐啊月票什么的)(未完待续。。)
。。。
。。。
第二十章 大战伊始
信陵君日思夜想,终于想到了解决这个问题的最佳办法!既然各国都担心其他三国事前突然反悔,那何不合兵一处,互相监视彼此?!当然,各国的目标不同,肯定不可能把主力大军放在一起。但抽调出数千人的军队参与对方的行动还是可行的。本来最好的办法是各国互相派遣质子,但如今时间紧迫,加上像齐国王室人口凋零,也无质子可派,信陵君也只能变着法子促成此事。
这数千人自然起不到质子的作用,也不可能让各国完全放心。但他们打着各自国家的旗号,可以明白无误地告诉其他国家,自己国家是铁了心和韩国对抗了!你们不用顾虑,大胆地进攻韩国吧!就这样,秦、赵、齐、楚四国约定,各派五千人到对方大军。对方一旦和韩国开战,五千大军则返回各自国家。
八月份的时候,天下的气氛越来越紧张。原本小心翼翼的各国这个时候也不再隐瞒自己的想法,即使想隐瞒,征召百万大军的声响也隐瞒不住。再傻的人也知道,天下要爆发大战了!就是不知道,这次大战将会是孰胜孰败!
北疆的气氛受此影响,也变得有些扑朔迷离,燕国虽然在一开始受迫于形势,表明了中立的立场。但齐、赵两国不可能不妨。赵国在代郡方向留守了八万大军,意图很明显,那就是燕国只要敢妄动,赵国大军肯定会攻打蓟城。
齐国则在临淄以北两百里设下营寨,驻军五万,以策万全。当然,燕国若是出动二十万以上的大军,齐、赵两国在边境上的大军自然不足为虑。但两国对此早有提防,无数的细作潜入燕国。查探燕国的消息。一旦燕王下令征兵或者调集大军,两国可以在第一时间收到消息,从邯郸、临淄出发的后续援军可以很快抵达!在边境上的大军更多的是迟滞燕军的行动!
对于这一切。韩国暗中看在眼里。燕国如今调集了二十万大军,在辽西郡按兵不动。明显是存着其他的想法。
按照往常的经验,中原国家依托长城据守边塞的成功率还是极大的。历来中原国家对游牧民族获得大胜,靠的就是诱敌深入,以绝对优势的兵力包围游牧民族的大军!毕竟,游牧民族俱是来去如风的骑兵,中原国家步兵居多!想要获得大胜,就必须是歼灭战,而不是追逐战!
燕国不可能不知道这一点。守株待兔对燕国来说是最好的办法!而这个时候是秋天,离东胡南下打草谷的时间还有两三个月。燕国若是真的抽调二十万大军北上塞外,在天时地利人和都不占据的情况下,能够活着回来多少,真的难说!
秦开大败东胡,拓土千里那是准备了十多年。像燕国这样,什么准备都没有,就仓促地北上出塞,讨伐东胡,实在是以卵击石。这恐怕也是燕国发兵二十万却迟迟未动的原因!
很有可能的是。燕国想要借此表明,燕国的主力都在边塞上,不会插手中原的混战。但在韩王看来。燕国的心思绝不止于此。
争名逐利是这个时代的特色,尔虞我诈是这个时代的习俗。燕国难道就真的无心插手中原吗?绝非如此!燕国之所以不愿意现在出手,是因为没有瞅准哪一方会占据上风。
如果这个时候燕国就跳出来伐韩,韩国若是大败,燕国能够获得的利益也会比较少。因为这是锦上添花的行为,可有可无。可一旦韩国出人意料地获胜,那燕国就要承受韩国的怒火。这不是燕国乐于见到的!
而且,在燕国君臣看来,虽然即便在四国的围攻下不能久撑。也可以熬过一段时间!甚至在某一段时间,韩国还能和四国打得平分秋色。这个时候。战局最胶着的时候,才是凸显燕国重要性的时候。因为燕国无论站在哪一方。都能影响原本势均力敌的态势。如此一来,燕国可以谋取的好处就不是一般的大了!
韩王写给燕王的书信也透漏出了这一点,韩王在信中告诉燕王,北疆苦寒,远离中原。燕王若想重复燕昭王的荣光,就必须南下中原。而齐、赵两国严严实实地挡住了燕国踏入中原的道路。此次若韩国大败,齐、赵两国将不可阻挡,燕国只能依附齐、赵两国其中的一个生存,但若是如此,另外一个国家将与燕国难堪!相反,若是韩国获胜,齐、赵必然衰弱,燕国交好韩国,则可在韩国的支持下,瓜分代郡、雁门,甚至饮马河水(黄河)。
这次大战对燕国来说,诚所谓一个天赐良机。韩王相信燕国会做出一个正确的选择。因为和燕国利害冲突最大的不是韩国,而是齐、赵两国。韩国失败了,燕国一定会受到最直接的影响。而韩国若胜了,燕国不但不会损失什么,还能获利!
当然,韩王不可能把获胜的希望寄托在燕国身上。从一开始,韩国就是以最糟糕的形势来准备筹划这场大战!如果燕国敢出兵讨伐自己,那自己一定给燕国一个刻骨铭心的教训!
时间终于进入到九月份,随着越来越多的情报汇集到洛阳,韩国君臣已经可以确定,大战即将来临。如今,边境上的形势可谓一触即发。虽然尚未开战,但细作的活动达到顶点。敌国的道路、粮草、兵力部署,这些都是各国关心的地方。
最先发难的是秦国,九月初三,韩王接到河东郡急报,大约五万人左右的军队出现在风陵渡对岸,看旗号,领军的乃是秦国大将白起。河东郡不确定是否有更多的军队隐藏在更远处,因为秦军在对岸严防死守,完全切断了韩军探听一丝风声的可能。
五万大军自然不可能是秦军的全部,洛阳现在还不知道,在斜褒道,一支人数在五万左右的秦军也打着武安君白起的旗号,开始逼近汉中郡。洛阳目前可以确定的是秦国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