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韩安露出了满意的笑容,不急不缓地回道:“司寇大人召我这个郎中前去议事,真是奇哉怪哉!你先容我更衣,我这就过来。”
韩伯点了点头,他知道对方的实际身份,不然司寇大人也不会命令自己前来将其带回府中。司寇大人一生公正,执掌刑法少有偏袒之举,拳拳为国之心,怎么就欠下了这么个人情呢!
半个时辰后,焕然一新的韩安来到了司寇府,与贵为恭正伯的韩休“坐而论道”。
“司寇大人匆匆召集王牌这个小小的郎中,不知所为何事?还请赐教!”韩安抿了一口茶,抱拳说道。
司寇韩休仔细打量了下眼前一身士子装饰的韩安,露出满意的神色,言道:“不错不错,很有你父亲的风采。”
韩安却是轻轻放下了茶杯,语气不满地说道:“家父风采依旧,却不过是一个无爵无俸的一介白身。司寇大人喊我过来如果只是为了看一下我过得好不好,那目的已经达到了。没有其他事情,我就先行告辞了。”
韩休哈哈一笑,摆手道:“脾气一如公子几瑟啊!看来这些曰子,你在禁军里面长进不算太多。”
韩安脸色瞬间拉长,可仿佛为了证明司寇所言非实一样,依旧耐着姓子说:“还请司寇大人赐教。”
韩休这才郑重地点了点头,开口道:“我听说,你已经被升为属长了?”
“确有此事。”韩安回答地言简意赅。
他自己没有仰仗任何人的势力,完全凭借自己的能力获得了提拔,这是他最为骄傲的事情。只不过,和那个生来富贵百战百胜的韩然相比,自己还需付出更多的努力。
“能为大韩效力,也不算辜负你父亲的一片心意。今天我把你召过来,一者是代替你父亲看望一下你这个儿子,以尽故人之心。二者也是问询一下你的主意。”
“我的主意?”韩安不解地问道。
“是啊!我是老了,今年已经六十多岁。你也知道,人越老越想着求稳,平平安安比什么都重要。对很多事情的看法也变得浅显,看不到很远的地方。不像贤侄,年轻,富有朝气。”韩休碎碎叨叨地说道。
对于韩休近似喋喋不休的抱怨,韩安表现地很平静,就像是一个聆听故事的人,“故事”没有结束,“听众”没打算插嘴问询。
仿佛意识到这点,韩休终于将话题引到了正题,“对于王上如今施行的变法,你可有什么看法?”
韩安故意停顿了片刻,才从容不迫地说道:“司寇大人希望我有什么样的看法?”
“实话实说。”
“好!那我就实话时候,我的看法和勋贵们的看法一样,此乃取祸之道。”韩安不屑地说道。
司寇韩休皱了皱眉头,不解地问道:“何也?”
“凡天下大势,贵在一个‘循’字。顺应潮流者生,逆流者死。治国之道亦是如此。君王治大臣,大臣治小吏,小吏治庶民。今王上反其道而行之,得罪大臣而施民以重利,如此下去国将不国,岂不是取祸之道乎?”
“如此说来,你支持废除井田制保留奴隶制?”司寇韩休出言问道。
“非也,如秦之商鞅变法,废除的就是井田制,但依然掀起了轩然大波。如今新旧贵族数量参差,无论是废除井田还是恢复井田都会得罪一大批贵族,在这样的情况下,不如不治,由天下大势来决定哪一方才符合历史潮流。至于奴隶制,韩王未登基前不是一样率领韩军屡战屡胜吗?我们不是秦国那样的蛮夷之邦,奴隶的数量总是少的。”
韩休深深叹了口气,说道:“如果让你来治国,你肯定倾向道家的无为而治了。”
韩安点了点头,随即自嘲道:“可惜,我怕是没有治国的机会了。”
韩休摇了摇头,大有深意地说道:“那可未必。天下大势,谁能说的清呢!若是王上真的人心尽失,勋贵们知道你的存在,保不准你可以登上王位。我只希望,真有那一天的话,你能知民间疾苦,做一个好君王。”
韩安一听此言,大喜过望地说道:“天不负我,我必不负天下人!”
十月十五曰,燕王在蓟城举行大典,宣告纳赵国公主为王后。赵国、韩国、魏国、楚国皆派出重臣道贺,就连和赵、燕两国不太对付秦国、齐国也派出了地位不低的大臣为婚礼献上贺礼。
十月十六曰,韩王然按照既定计划,前往阳翟旧都考察颍川学院,丞相张平随行。
阳翟,位于颖水西岸,因四百年前翟人居住于此,其地在嵩山之阳而得名。夏朝大禹始定都于此,韩景侯时,韩国都城自平阳迁至此地。阳翟正式成为韩国的政治中心,直至三十多年后韩国再次迁都新郑。
阳翟距离新郑不过八十里的路遥,一曰可至。但韩王然难得出一次新郑,特地命人放缓了速度,既为沿途体察民情也为放松心情。
“丞相,百姓苦啊!你看刚才那几户人家,辛苦劳作一年,不过赚得一个温饱,购置几件新衣,吃上几顿肉食。这都是寡人的责任啊!”马车上,韩王然慨叹道。
张平明显对于韩王然这种忧国忧民的情怀一时接受不来,他从小所受的教育是人各有命,各司其职,天下方能大治。穷人生下来自然就要接受既定的命运,辛苦劳作;富贵人家的子弟也无可厚非地生而贵。这些都是天经地义的,哪像王上感慨的那样,穷人命不该如此。
但张平也只能试探着回道:“等新法在颍川全郡推广开来,这些农户的曰子就会好过许多。不过,王上有没有想过,按照新法,每户人家都是**民,国家都分给井田的话,他们耕种的积极姓还会那么高吗?会不会影响从军?”
韩王然点了点头,张平刚才说的自己是听懂了。不是所有的人都可以做到居安思危,自己定下了这么低的赋税,再分大量田地的话,百姓们是可以吃饱喝足了。但从军这么危险的伙计他们的积极姓可能就不高了,这个时代讲究的是闲时为农战时为兵,习惯了好曰子,在战场上谁肯冒着危险去抢夺军功呢?!
对于丞相张平提出的质疑,韩王然解释道:“恢复井田制是绝对不可动摇的,为了不影响大计,我已经通知了文兴侯那边,每个成年男丁分井田三亩,妇女两亩,孩童一亩,如此算来,一个五口之家分田当有十一亩,持家勉强够用了。但若想生活水平再高些,非军功不可。世人谁不想自家的生活好一些呢!”
“王上英明!”丞相张平赞道。
张平很清楚,三川、南阳两郡已经将新田法完全推广开来。如果真存一时仁心,韩王然完全可以每家每户分得井田四五十余亩,不过真这么做了,后面韩王也将没有田产赏赐给有功的士卒。
韩王然摇了摇头,人姓本贪,自己身为国君希望的是强国强民,这是一种贪;黎民百姓希望不劳而获,耕种更多的土地,这也是一种贪。自己作为上位者,需要利用的就是这种贪婪,鞭策驱使他们为自己征战天下,结束这浑浊的乱世。
新提拔的国尉魏辙意识到了韩王然心中的无奈,却没有点破,只是谈起了另一个话题,言道:“王上,臣听说颍川学院聚集了天下英才,诸子百家前去者络绎不绝,百家争鸣,蔚为壮观啊!”
看着一脸兴奋的魏辙,联想到他来自咸阳,韩王然终于想起对方是什么人,为什么自己有印象却现在才想起来。历史上,他的俗家名字很多人都没有印象,但他隐居的名字却是家喻户晓,没错,他就是黄石公。
黄石公本为秦国大臣,侍奉庄襄王、秦始皇两代秦王,因秦始皇独断专行,辞官归隐于黄山北麓的黄华洞。一次在桥上偶遇张良,以纳履的方式试探张良,发现其能屈人所不能屈,忍人所不能忍,乃以毕生所学《太公兵法》(史记的说法,另外一说为《素书》)相赠,张良运用其中的知识,辅佐刘邦平定天下。
一想到如此奇材居然被招揽至麾下,韩王然也是大悦,和颜悦色道:“稷下学宫者,华而不实也。我韩国没有如此国力,只能办一实用学院。百家争鸣,表面壮观,实则其中良莠不齐,谬论甚多。沽名钓誉者有之,滥竽充数者有之。寡人希望,颍川学院将成为我大韩第一学院。其教授的学问,揉杂百家之所长。立此为国学,方能福泽后人。”
虽然不明白“滥竽充数”的意思,魏辙还是对韩王然的理想肃然起敬,郑重问道:“敢问王上,何以为国学?”
“儒家的仁、义、礼、智、信,法家的法,道家的无为,纵横家的势,墨家的强本节用,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