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奴才谢皇上天恩。”高启潜内心颤抖不已,虽然皇帝并没有指派什么具体职务给他,但能够在皇帝身边做事,无论地位和富贵都将不在
许多人梦寐以求地事情一下轮到自己,就好像天上掉 的,一砸就砸到自己头上。
“好了,下去把这身罪服脱了,换上一件五品的内宦官服再来见朕吧。”
“谢皇上。”高启潜感激涕零的下去了。
之所以用高启潜,同样是为了制衡,李永贞虽然效忠自己,但此人不是什么忠义之辈,有奶便是粮,若是将鹰卫全不交给他,他还真有些不放心,暗插一个人随时了解李永贞的动向这还是必要的,这也是做上位者的需要。
至于为什么不追究高启潜的责任,这里面更加有学问,现在不追究不等于以后就没事了,表面上他什么也没有说,甚至只是在高启潜原来的太监品级上给升了三级,这是恩,但也就等于告诉了他,他只要效忠自己,否则随时随地都可以收拾他,因为这个把柄在,杀他不过是一句话的事情,这是威,恩威并重之下,高启潜就算有什么别地心思,也只能对朱影龙死心塌地。
还有一个原因,自己身边的太监势力也需要制衡,王承恩、徐应元都是在信王时代就追随朱影龙的,可谓是心腹老人了,这两人万一弄权的话,为祸必然不小,而自己也不可能面面俱到,等到祸事已经犯下地时候已经晚了,所以朱影龙一直想物色一个人,让他们三足鼎立,互相抗衡,让后再不断的施各种手段,将三人的力量维持在一个平衡的局 面,这才是制衡之道。
这些想法也是朱影龙经过深思熟虑后得出来地,在中国,只有平衡才是王道,虽然大多时候对国家民族的发展会产生掣肘,但确是一种最能将华夏民族传承下去的办法,中庸之道已经深入到这个民族地骨血里面去了,这种思想有好也有坏,好处就是民族以及文化地传承,还有那无比强大地包容力,坏处就是被动的承受外部地力量,才能刺激引发自身的发展,一旦站在了制高点,便失去进取之力,安逸满足,沉睡在泱泱大国的美梦中,然后等别人再一次超越。
其实任何一种思想都有好坏,历史观、价值观还有信仰等等,要真的论起来,没有人能说出他的优劣来,关键在于,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
而朱影龙通过反复思考,得出了一点结论,在中国这个多民族的国家内,平衡为第一要素,不论是老百姓吵架,为谁踩了谁家的禾苗,还是大到国家与国家之间外交或者战争,他们最后的解决终点,就是为了平衡。
但平衡不等于公平,公平这个词语自从造出来,似乎还没有真正实现过,也许某一天会出现,但绝对不会出现在朱影龙现在待的这个时 代,这个时代西方人的观点就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他们更加崇尚武力和掠夺,走出去的侵略,而东方人则相反“闭关锁国,夜郎自大”,但就是这种“夜郎自大”的东方人居然有着西方人所没有坚忍。
有的时候朱影龙也在想,是不是因为大清国的出现,让东西两种文化的对撞晚了两百多年,结果让古老的中华民族如同被阉割了一般,屈辱的一百年,如果他决定转守为攻的话,历史将会想怎样一个方向发 展?
尽管这些朱影龙不原因去想,但忍不住的时候,他总是会去思考这个问题,毕竟他完全是这个时空的人,有些东西说出来,这个时空的人也许会以为他异想天开,也或许以为他是个疯子。
说白了一句话,他就是憋不住的去想这些问题。
正文 第二十卷:变法自强之第六章:平定江南(三)
更新时间:2008…10…23 1:25:26 本章字数:2458
月最后几天时光悄然流逝,进入如火如荼的七月,七 个大火炉,热的连树上的知了都没有气力叫唤了,南京街上本就稀疏的行人更加稀少了。
比起后世的温室效应,现在的火炉南京丝毫不逊。
西瓜在这个时代属于稀有水果,普通百姓可吃不到这东西,一来产量太低,二来运输和贮存技术跟不上,当然了,皇帝自然不一样,冰镇西瓜敝开肚皮供应,各色夏季冰饮比起后世的自己生活的还要丰富。
皇城之内修建了一个巨大的冰窖,原来皇帝难得来一次,冰块每年都贮存,每年到了这个时候,宫内的太监们偷偷的将冰块运出卖与富贵之家,端的是一条极好的生财之路,今年不同了,皇帝过来了,皇城内的太监通通被集中起来,触犯大明律法的依律判刑,没事的,发放遣散费,年纪大的,到朝廷设立的太监养老院养老,干些力所能及的活。
后来朱影龙发现这样一个问题,冰窖里的冰块实在太多,自己一个人也用不了,于是下旨赏赐随行南征立功将士一部分,剩下一部分出售给百姓,甚至强行拟定了冰块的价格,让普通百姓都能接受,然后以此成为惯历,这让囤积冰块牟利的商人们小小的头疼了一下,毕竟朝廷还没有让他们太亏。
皇城已经被他更名为金陵行宫了,太监也遣散的差不多了,金陵行宫人也不多,许多宫室都是空着的,朱影龙批阅奏章的闲余也在考虑这些闲置的宫室该如何处理,总不能就让他空在那里吧,就算把自己和所有的妃子都搬过来住也住不了多少房子。而且自己也不知道以后还有多少机会来南京,这么一座巨大地皇城耗费了多少人力物力才修成,三年一小修,五年一大修,空闲在这里实在太可惜了,而又因为它曾经是紫禁城,除了皇帝,又有谁敢住这样的宫殿?
南京故宫博物院?朱影龙脑中灵光一闪,他想起了后世的那个北京的故宫博物院,而那个时候南京大明皇城已经毁于战火。自己何不在南京设立一个故宫博物院呢?
叫“故宫”有些不好,好像是以前朝代留下的,不如叫“大明皇家博物院”好了。
还可以依托这个“皇家博物院”,在南京翰林院和国子监的基础上在南京设立两所大学,一所南京大学,一所复旦大学,这样两南两北,大明四座顶尖的学府将会在世界教育史上留下最光辉的名字,成为世界上最顶尖学府。
得闻朝廷在南京仿造北京模式设立南京大学和复旦大学,江南的学子们个个喜极而泣。要知道北京两所大学的门槛可不是一般地高,每年就招收那么多人,多少人争破脑袋想进去,做学问的。想考进士做官 的,哪一个不想进这两所大学,因为这两所大学每年都有名额,不需要通过科举就可以当上进士。成为天子门生,如果在南京也设立这样的大学,也有这样的进士名额的话。江南一地的士子们不疯狂才怪了。尤其是那些出身贫寒的士子。连上京赶考的银钱都没有,每三年一次科举都有不少士子因为借高利贷进京高考。最后在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时候被挤落下来,最后身无分文,被债主追债,甚至心理脆弱者自杀不在少数,现在好了,贫寒地士子只要通过两所大学的入学考试,就算没能中进士,也能在官府里谋一个差使,除了最后考试不合格的,基本上都能有个前途,贫困着而且还可以向朝廷申请免除学杂费,这样的待遇和好处立刻让在贫困线上挣扎地士子们兴奋鼓舞,从来就没有哪一朝皇帝如此优待士子,而对于朝廷即将在两所大学里开设多项选修杂学的消息已经无人问津了。
一招尽收江南士子之心,再一个“皇家博物院”更是让江南的士子们进入颠狂状态,朝廷选出原皇城一部分宫殿设“皇家博物院”,并且下诏让江南的收藏家们志愿捐献收藏或者摹本,博物院建成之后,并藏书之摹本再设一个“南京皇家图书馆”,免费对天下士子开放。
这一消息传出之后,原在北京地两位大学校长坐不住了,南京这么搞法,岂不是把北方的士子都吸引到南京去,联名给朱影龙上了一份奏折,要求在北京城也设立一个“皇家博物院”和“皇家图书馆”,这是好事,朱影龙自然是欣然同意。
这就是史称的“南北两院”和“南北两馆”事件,历时数月,它对后世地影响已经难以估量。
要说成立北京和清华大学地时候是朱影龙力压众意才百般艰难地催产而生,当时还爆发了“理学杂学之争”和“真伪儒学之争”,虽然控制的好,没有发生什么恶性地事件,但这毕竟是一间被动完成的事件,若不是以利诱导,恐怕也不能成事,而到现在的“南北两院”和“南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