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风流唐帝国-第11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下层将领官员,联名上书反对凤翔上层官员将领的投降行径,同时要求他们立刻出城向皇帝请罪。
这么一来,那些凤翔的高级官员将领们,一个个都惶惶不可终日。他们本来想依仗兵力的优势对抗郑畋那一万五千兵马。没想到对面地军队竟然多了十倍,是十万大军!这十万大军,甚至还击溃了黄巢军的二十万大军!就算言语有些夸大,但从他们派出城的探子。却也可以肯定,十万军队就算没有,万是肯定有的。而且军容威武,一看就知道是精锐之师。这一下子,让众高级官员们一个个心头发虚。
这些软骨头们投降黄巢,一是为了保全性命。另一方面。也不过是为了荣华富贵,并非心中有什么抱负。自然,他们也没有舍生取义的勇气和决心,甚至可能比起那些普通老百姓还要怕死百倍。此时大军压境,但是比数量,自己这边就比不过,他们心里头哪能不发虚?
而就在这个节骨眼上,那些被串联起来的中下层将领开始联名上书,要求他们出城向皇帝请罪,这就更让他们心中惶惶不安。要知道。他们之所以认为自己能够击败回来的郑畋。就是因为他们手中掌握着几万大军。眼下这几万大军都不支持他们了,他们手上的筹码。也就输得精光,哪儿还能不惶惶不安?要不是担心出城之后可能会被皇帝问罪,甚至抄家灭族,估计他们早就出城去了。
这个时候,李俨派来传达圣旨地使节也就粉墨登场了,成为彻底压垮这帮人心理防线的最后一根稻草。他的圣旨中写道,黄巢贼兵势大,众官员投降于他,虽然不对,却也是可以理解的。现在皇帝驻骅凤翔,他们又没有造成什么损失,如果其认罪态度良好的话,可以考虑对他们不予问罪。
这圣旨一到,众人如蒙大赦,一个个争先恐后的到了皇帝大军所在地请罪去了。李俨对他们好言抚慰,暂时也不处理他们,领着大军入凤翔城去了!
一场风波,就这样被消弥了。
凤翔府,又称京西,乃是凤翔节度使地治所,称得上是关西仅次于京兆的大城。凤翔府地处关中平原西部,东连长安,南去兴元。前朝又置西京于此,为五都之一。上古时期,炎帝诞生于此,夏朝称之为雍川,西周起都于此,秦朝发祥于斯,至唐以来设改凤翔;自古此处都是枢纽之所。
如此枢纽重地,其繁华自然非一般州县可比,比起那个陈设简陋,人烟稀少的盩屋,那可是天差地别了。李俨御驾到此,一路在车上看见路上人来人往,陈设颇为繁华,思及长安风华,不由得感慨万千。
他也不知道自己刻意留着田令孜败坏朝政,放任黄巢贼兵进入长安是对还是错。想起那无比繁华的长安城,即将因为黄巢贼兵的劫掠,以及贼兵跟官兵之间的战争而受到波及,心头便是沉重无比。
只是……就算自己不这样做,以皇帝号令不出长安城的现实情况,他就算自己处理朝政,就真的能够避免黄巢贼兵攻进长安吗?
这个问题,他永远都不想亲自去尝试其结果。
现在。毕竟还有个田令孜为他被黑锅,要是换了自己主政,天大的错误,可都是自己背负地。自己背负错误倒不打紧,问题是皇帝出了错,天下百姓地民心,可就很容易失去。民心一失。那就再也难以收回来了。
好吧!
李俨暗暗捏紧拳头,一个长安城被破坏掉了。那是为了天下大局,不得不如此,日后,自己要经营出十个、甚至百个长安城出来!那才是真正地太平盛世!
至于现在的长安城么?自己不是预留了某些手段,防止破坏得太过吗?能救一点算一点吧!
想到这里李俨长长地叹了一口气。
车驾前进的速度缓了下来,前方,一幢飞角画檐。豪华威严的大宅子出现在面前,那就是凤翔节度使地府邸,郑畋已经搬出,如今已经被征用为皇帝行宫的此行目地地了。
这凤翔城既然为繁华无比的大城,那一府最高行政长官凤翔节度使的府邸自然也就豪华宽大无比了。这虽然还比不上长安的皇宫,却也并非普通豪宅可比。李俨到此,倒也感觉到了几分长安皇宫的气氛。
纷纷扰扰一天下来,李俨终于在自己亲自命名为“安泰宫”的行宫中安顿下来。
此时的他可不是在盩屋时候地样子了。那时候靠近黄巢贼兵。一切以军事为重,服侍他的人,也就翠桐、聂隐娘、小多子几个,一点没有皇帝的体面,委实可怜得很。
而眼下既然行宫已立,宫中的一切规矩例制都要运转起来。郑畋一路上搜罗寻找了不少逃出长安的宦官宫女。在经过严格审核之后,都充入行宫使用。如果不是李俨以国事艰难,节俭为上的理由严辞拒绝,郑畋还要在民间征收宦官、宫女人选。饶是如此,行宫中的伺候宫女宦官也不下百人。
行宫既然成立,行朝也就建立起来,开始发挥一国中枢机构的作用。
此时文武百官都很少,朝堂之上,差不多只有郑畋一个够分量地大臣。虽然一路上郑畋发告檄文,征召各地流散大臣前往凤翔见驾。但此时檄文发布时日不长。并没有多少官员前来。
这个时候,李俨的那些文人幕僚。也就可以顺理成章地进入朝堂了。李俨将他们各自加了些较高的官衔,比如罗隐的官衔是翰林待诏,赐绯鱼袋,韦庄的官衔是翰林供奉、太常博士,赐绯鱼袋。
而其中地位最高的来鹄,则是中书舍人,知制诰(有此职事地人可以列席宰相会议),翰林承旨,赐紫金鱼袋(比绯鱼袋,也就是银鱼袋更高一些)。另外,针得来鹄同意,由于他已经出任朝廷正式官员,就将手下的“捉影”情报组织交了出来,由李俨提拔另外一个早已经经过相关训练和洗脑的人接任。
(翰林待诏、翰林承旨都是翰林学士的具体官名,各自职权不同。虽然两者都有“参谋议,纳谏诤”的参与政务的权利,都属于皇帝的幕僚,往往替皇帝起草诏书。但是置于宪宗时期的翰林承旨职权更重,“独承密命”为翰林学士中第一,所谓“大凡大诰令、大废置,丞相之密化、内外之密奏,上之所甚注意者,莫不专授专对,他人无得而参”。可见其权限之大,甚至有“内相”之称)。
至于其他人,诸如工部侍郎秦韬玉,也被加了个“左补阙(门下省专职进谏的官员,由皇帝直接任命,不归吏部统属,正七品上)”的官衔。虽然这个官地品衔低了正四品地工部侍郎几级,但是左右补阙乃是重要的谏官,品衔虽低,地位却很重要。比起相比其他五部显得不太重要地工部侍郎,在皇帝眼中有份量多了。因此他倒也十分欢喜。
新补的这些官员中,其中罗隐本为郑畋所素识,甚至还传言与其女儿有过一段轶事。而他的才华郑畋也是相当了解,将他视为子侄,当年也曾经有以女妻之的意思,可惜女儿不争气,也只好作罢。此时见罗隐得皇帝看中,他心中倒也颇为欢喜。
而韦庄才名满天下,郑畋对他也很佩服。他的官位郑畋虽然觉得稍微高了一点,但那只是他资历不到,单凭他地才学,是完全能够相配的。
至于秦韬玉此人,郑畋从前也见过他。不过此人虽然是田令孜举荐得官,却为人十分低调,郑畋对他并不是很了解。不过此人既然能够从龙。原本官职又较高,左补阙之职给他。倒也合适。
总之,李俨新任命的这些官员,郑畋大多数是比较满意的。虽然也有些偏高,不过此时行朝无人,皇帝又是初掌政事,倒也可以原谅。
唯独对于来鹄,从前又没有资历。又无过人身世,甚至连举都没中过,贸然得此高位,实在很是不协调。再加上此人先是背叛韦保衡这个主人,又投靠田令孜为主,名声不大好。虽然知道皇帝诛除田令孜他有大功,但是郑畋还是对他不喜欢,更觉得给他的官位大大不妥。
只是很可惜。来鹄深得李俨看重。而来自后世,接受过人才重要性熏陶的李俨,对于用人方面,向来不拘一格,不问出身来历,也不问资历如何。只要足以胜任。便大胆委任。而郑畋虽有过人才干,到底出身世家,又是古人,对资历、身世的看重,非李俨可比。于是郑畋好几次向李俨进谏,极言对来鹄地任命不妥。
为此,君臣二人还闹得很不愉快。不过李俨也知道在此国难当头之际,君臣之间出现矛盾乃是大忌,于是刻意与郑畋修好,又近乎低声下气的对自己地任命多加解释。总算让郑畋勉强同意了李俨的任命。来鹄得知为了自己。李俨低声下气的向郑畋解释,心中的感动就不用说了。于是工作起来更加卖命,倒也算得上是意外之得。
不过这么一来,郑畋跟来鹄二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