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匡正?西涯兄,你的意思难道是……”杨廷和眼睛瞪大了。
两面下注,这是士大夫们常用的招数,每逢世,世家总是要面临差不多的选择,最出名的就是三国时代的诸葛世家,三面下注将当时的争霸势力一网打尽。
朝争的ji烈其实也不亚于世,尤其是眼下更是如此,不过,这还是士党内部第一次发出要妥协的声音,由不得杨廷和不惊讶。
毕竟现下的情况,跟普通的政争完全不一样,是两个阶层进行的生死之战,哪有两面下注的余裕?
“我等若败,总还有用修这样明辨是非的种子,可以寄予期望,不使谢宏政;若是先贤有明,不使儒家道统沉沦,其实有没有用修的助力,也无关紧要……”
李东阳的话愈发的直白了,“于大义如此,于介夫自家也是如此,想想刘希贤………………若是早有明断,德纲贤侄也不至于………………他日若是当真事败,你我都在风头浪尖之上,自然难以幸免,可家眷却是无辜…………”
未谋胜,先虑败,这本来也是李东阳的作风,从前杨廷和一向是有些不屑的,可今天事关自身,再听到差不多的论调,他却心有戚戚,觉得很有道理。
“至于士林内部,自有愚兄一身担当,会给诸位同道一个满意的交代的。”李东阳又补充了一句,彻底将此事定了下来。!。
''
' '
第607章 新旧更替
正德三年二月九日,京城。
虽然此时已经入了春,不过冬天的痕迹还没有全部消失,尽管路边屋檐上的积雪都已消融不见,可朝阳出现的还是很晚,至少要到卯时末,天sè才会彻底放光。
自从正德调整了上朝时间后,长安大街在清晨时分就安静了很多,纵是有些行人,多半也是步行路过,车马是比较少见的。
不过在这一天的寅时前后,长安大街再次喧闹起来。车马如流,个个鲜衣怒马,气派非常;行人如织,个个青衫纶巾,儒雅风流,因为这一天是四年一度的会试之期,是朝廷选拔人才的大典。
可是,在礼部贡院的阁楼上,礼部尚书周经的心情却很低落,哪怕是他主持会试,得以与数百新科进士结下渊源,也丝毫不能让他开怀。
不单是因为朝中的形势越来越严峻,也是因为士人的前途越来越渺茫。
虽然来应试的人依然很多,足有两三千之数,相对于进士的名额,算是相当庞大,取士的比例,也算不上高,进士仍然是大热门。
可是,若是与往年的盛况对比,那就相形见绌了,两三千人?就算是普通府城的乡试,也不可能只有这点规模啊,要是县中的童生试还差不多。
包括周经自己高中进士的那年在内,哪次会试不得来个几千几万的士子啊,千中取士,百里挑一,规模一年胜过一年,那才叫国家大典呢!
可现在呢?进士名额虽少,可总也有两三百个,那也就是十个来应考的人里面就会取中一个!天,这还是科举吗?还有原本为国取士的神圣意味吗?
原因,当然就是书院卓有成效的挖角行动了,只要进了京城…就会受到书院全方位的理念轰炸,摆事实,讲道理,举成例…种种说服方法不一而足,当然,最厉害就是持续不断的重复,无论在哪里都听得到书院相关的信息。
周经不知道别人是怎么想的,不过,他自忖在年轻那会儿,就未必禁得住这样的youhuo。一入科途深似海…这话一点都不夸张,纵然也是世家之后,可周经也不是一次就考中的,毕竟狼多肉少,名额就那么点啊。
多少人被卡在了会试这一关上,蹉跎多年都迈不过这个门槛,二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这话再形象不过了。其实别说是会试了,就连乡试、童生试这两关,也一样让无数读书人望之兴叹。
而书院那边就不一样了…那里跟科举正相反,是入学容易毕业难,招收的名额既多,还有个天子门生的称谓,而且还省钱………………
书院的小学是不收钱的,专科学校只是象征xing的收点,大学的学费相对高些,可也没比四年一次的赶考,在路上和居京城huā费的多,毕竟大学是包食宿的。
就算是寒家出身…囊中羞涩的也不要紧,因为大学的学费可以赊欠,等毕业之后再慢慢还,此外,如果学的好,书院还提供数目不菲的奖学金。
风险小…待遇优厚,前途也不差,这些因素集中在一起,就由不得举子们不动心了。连唐伯虎那样原本名满江南,如今名震天下的大才子都有马失前蹄的时候,谁就能保证自己一定中进士啊?
连不少通晓朝中局势的世家子都动了心,和寒门士人单从自身考虑不同,这些人或者是秉承先贤故智,意图多面下注;或是干脆就是看好正德,觉得天大地大皇帝最大;也有少数人和李东阳一样,认为皇权崛起的势头难以抵挡,索xing就打入内部,在对方施政的过程中拨乱反治。
想到这里,周经嘴角动了动,lu出了一丝苦笑,连入阁在即的杨廷和的公子,那个才名动京城的神童杨慎都弃了科举,跑去书院报了名,可见书院的强势崛起是多么的不可阻挡。
这件事引起的反响极大,很多还在迟疑,意图先考了科举之后,若是不中,再去书院报名的士子都受了打击,其中信念崩溃后,改投书院的也大有人在。
虽然书院那边的宣传攻势如火如荼,可施行了千年的科举观念毕竟深入人心,若非突然出了这桩变故,纵是应试的规模会有缩减,可也不至于落到如今的这种境地。
现在不止是人数减少的问题,而且年龄结构也发生了很大变化,留下来应试的,多有两鬓斑白的中年人,发如霜雪的老年人也不少,这些人多半都是屡试不中的那种,在总体比例中,他们至少占了六七成,相对的,少年的比例简直低得可怜。
按说,看到这么多屡败屡战,依旧痴心不改的中坚力量,周经应该感到欣慰才对,可实际上他一点都不高兴,这些人心里想什么他很清楚。部1分人是觉得应试的人数少了,可以来捡便宜;另一部分的想法很实际,他们读了大半辈子的四书五经,只会这个。而书院那边教授的东西却是五huā八门的,他们没那个yu望去学,也没那个精力,就算学了,他们也不是那些年轻人的对手。
毕竟年龄差距摆在这儿呢,比老谋深算,当然是年纪越大越了得,可比接受新生事物,学习新知识,中老年人哪里比得过少年人?
中坚力量也有,不过却都是些书呆子,读书已经把脑子读坏了,除了痛哭流涕着引经据典的骂人,其他事完全就指望不上,这样的人,周经又岂能看在眼里?
杨慎入书院引起的bo澜远不止这些,正如杨廷和所料,这事儿在士党内部引起了很大的疑虑,甚至有人认为,这是杨廷和要变节投敌的先兆。
其实周经也有这种疑虑,人心隔肚皮,晋党内部纷乱,除夕夜的大计难以成行,而江南士人的计划尽全功的希望也不高,这种情形下,一向多智的杨大人另谋出路,也不是无法理解的。
最后解决问题的是李东阳和韩文。
李东阳出面表示,杨慎入书院是他力主的,为的就是知己知彼,往谢宏的团队里掺沙子,不论成败,最终的责任都由身为老师的他一身担当。
当朝首辅说了这话,别人也不好再说什么,李大学士本来就是这种喜欢与敌人虚以为蛇的作风,事情也没什么奇怪的。不过,不少人也看破了李东阳和杨廷和的深意,那就是留条后路,于是,书院的报名者中,又多了一批不差钱的学员。
不过,周经却颇有感触,不论其他,单说李东阳对弟子的这番呵护之情,就已经很让人感动了,比起另一个类型的老师,更是堪称感天动周经略一偏头,用眼角的余光看了一眼正在沉思的梁储,眼神中闪过一丝鄙夷之sè。想当年,这位梁大人也有一个才华横溢的学生,可当学生出事的时候,他竟然连眉头都没动一下,就那么将其弃如敝履了。
涉及到诸多大佬,唐伯虎本来是一辈子都没法翻身了,弃也就弃了,若是有必要,梁大人也不吝于再踩上一脚。可谁也没想到,风水轮流转,对方竟然咸鱼翻身了,这两年来,御史唐寅已经有了权倾朝野的架势,这一次,担心的轮到梁储了。
作为反谢宏的中坚,梁储实是有不得已的苦衷。
师生的关系很铁,可爱有多深,恨就有多浓,他真的很怕唐伯虎报复啊,想对付唐伯虎,谢宏就是绕不过去的一个坎,因此梁储出人又出力,对付谢宏的时候向来不遗余力,既是为了公义,更是为了自身安危。
一旦与自家相关,士大夫们向来很有积极xing。
“梁大人,时辰差不多,这就开始吧?”
初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