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 】【夭桃仙仙】整理
!
【第一章】 触景生情
林浩是我的一位朋友。
他有一个奇怪的习惯——独自一人跑到世贸大厦的天台,在同样的位置,以同样的姿势注视夕阳中的城市。
我不知道这种习惯持续了多久,因为这只是我认识他的第23天。
还记得第一次见到他的情景。就在半个月前,也就是十一月中旬。为了做好关于城市建设发展的专题报道,我拿着摄影机在世贸大厦的天台上取景。世贸大厦是江城最高的建筑,站在它头顶,可以俯瞰全城风景。
他当时穿着一件黑色风衣,站在天台的右边角,双手抱于胸前,深情地注视着夕阳中的城市。我站在天台边,打开拾景器,捕捉城市在金光重影中展现出的美丽。
看见我在天台边取景,他没有丝毫的吃惊和好奇,只是轻轻地走过来,问了一句。
“你是记者?”
我侧过身,点点头,身体不自然地向左倾,不想和他离得太近。他的脸黄里带白,瘦得让人担心。
“你是不是特别喜欢这座城市?”
记者这一职业让我保持着极高的新闻敏感度,绝不轻易放过任何一个特别的人和事。看他刚才深情的样子,我猜想他不是一个普通人。
“城市对我来说,都是大同小异,林立的楼宇,拥挤的交通,浑浊的空气,冷漠的人情。唯一让我感到不同的就是,城市里还生活着一群值得我牵挂和关心的人。”
他连说话都显得力不从心,一字一句轻飘飘地浮在空中,被周边的冷空气轻易地吞噬。他看上去好像只比我大几岁,瘦削的脸颊似被风霜雕刻而成,浮动的尽是沧桑,在夕阳的余晖中熠熠发光。从他谈吐用词和普通话的标准程度上看,我断定他受过良好的教育。
“那你觉得整座城市在什么时候最美?”
“在夕阳西下时,就像现在这个时候。这是我朋友说的,现在我也这么认为。”
夕阳的余晖将城市外缘镀上醒目的金色,这种类似于用昏黄灯光照出来的感觉,有一种深深的怀旧感。处于这种氛围中的城市,似乎告别往日的繁华和喧嚣,定格在这美丽的瞬间。
“你喜欢听故事吗?”他突然这样问我,脸上掠过一丝苍白的笑意。
我轻轻点点头,揣摩着他的意思。
“我给你讲个真实的故事,那是关于一座城市,关于一些人的。”
这个主动给我讲故事的人就是林浩。他的故事犹如一篇吸引人的长篇小说,轻而易举地掉起我的胃口,害我每天下午都会跑上天台听他讲故事。我喜欢他讲的故事,喜欢他讲故事前的宁静与坦然,喜欢他讲故事时的兴奋与投入,喜欢他讲完一段故事后的满足与释然。
找林浩很容易,只要在夕阳西下时,来世贸大厦的天台。他似乎很喜欢夕阳和天台这两样东西。后来,我才知道夕阳和天台这两样平常的东西,在故事中所占的份量。
现在,虽然林浩已经不在,但我仍会常常在夕阳西下时,一个人来这个天台,站在林浩曾经站过的地方,摆出和他一样的姿势,注视着这座繁华的城市。
在忙碌的都市生活中,人们都为了各自的生活劳累奔波,正如林浩所说,这种生活让我们失去了太多本应属于我们的东西。在不断渴望得到的过程中,轻而易举地丢失了最真实的自我。生活就是一出戏,导演和编剧都是你自己,无论你演技多么差劲,戏也要继续,生活也要继续。没有人能剥夺你主角的地位,除非你先停止呼吸,向这个世界举起白旗,大红的幔布才缓缓满地,宣告戏的结局,一切才归于平息。
我想努力地体会林浩注视这座城市的心情和感受,耳边流淌的,除了潮湿的冷空气,尽是林浩讲过的故事。
【第二章】初识
故事中的城市叫花城,并不是林浩现在注视的城市。林浩是站在江城的顶端,对我讲述花城的故事,不知道这是命运对他的一种眷顾,还是一种讽刺。
花城位于沿海地带,从命名到现在已经历了元﹑明﹑清三个朝代,是一座承载丰厚文化底蕴的古城。那里地势平坦,气候暖和,特别宜人居住,盛行夏季风,吹拂了几千年的海风仍然在花城里徘徊,似乎在寻找那个已经失去的纯真年代。
现代人口号喊得豪迈,经济发展要趁现在,为了生存就得破坏,于是大批的山林被开采,良田遭破坏,围海造陆工程从未倦怠,气候也变得古里古怪……花城人只有在远郊的几处小山丘上搜寻古迹,怀愐过去;在高高的阳台上,摇头叹息,憧憬未来。
林浩曾经就生活在那里,并曾单纯地认为,他会一直留在那里,呼吸花城的空气。但很明显,事与愿违。上天轻轻打个喷嚏就打破了他轻纱般的梦境。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存方式,最常见的一种就是,依照人生进度前行,准时恋爱求职,然后一成不变,按部就班地老去。平凡的林浩发现自己伟大的梦想破灭后,开始觉醒,老老实实地遵循着这种平凡的生活方式。
林浩是花城师范学院新闻系的学生。一本薄薄的毕业证书结束了留恋的校园生活后,他为找工作四处奔波,积极努力地融入这座城市。
晚报社是这座城市最权威的新闻部门。新闻系的学生都把能进晚报社当成一种至上的荣誉。仿佛在报社工作,人就变成了神,就可以顶着光圈,挥动翅膀说话了。
林浩也做过这样的梦,但他只是在晚报社实习过,代价是300元的实习费。这种特殊的体会全得益于晚报社与师院之间良好的合作关系。
学校是一个商品加工厂,在每个学生身上打上自己的标签后,就把他们推上市场。毕业生走出校园,犹如穿过一层锋利的尖玻璃,血肉模糊后,才开始一种完全意料不到的新生活。
梦醒后的林浩也积极地寻求着自己的新生活,他想用实际行动去证明自己不是一个半成品,他不想不愿也不能离开这座城市。这种主观愿望的能动力,最终使林浩进入了一个小小的地产杂志社,成为了一名上班族,找到一份稳定但不是很喜欢的工作。
毕竟可喜的是,他成功地留在花城,这座对他意义非常的城市。他可以放肆地吸收花城汽车排出的尾气,前提是只要他愿意。
林浩想留在花城有诸多原因。如这里地势平坦,冬暖夏凉,特别宜人居住;学校在本城市有一定的影响力,去别的地方仅靠那张文凭,仿佛失去了应有的竞争力;沿海地区经济比较发达,就业比较容易。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在花城生活着一群值得他关心和牵挂的人。
林浩虽然成为了地产杂志社的记者,但从心底上不喜欢这种工作,自己买不起房子,每天还要和房产打交道,这是怎样的世道?林浩觉得现在的城里人真是越来越可笑,把自己困在钢筋水泥的牢笼里,连隔壁住的是谁都不知道。但世上又有多少人能真正地从事自己喜欢的职业呢。基于这种心理,林浩顺利地完成了从学生到上班族身份的转变,尽管过程是十分痛苦的。
这个房产杂志社其实是晚报社的一个下属机构,讲得通俗点,就是晚报社的私生子。社长姓苏,喜欢被人叫做苏总,是一个长相斯文儒雅,笑起来却有点像色狼的中年人。
林浩的直系学长周建明,已经在这个杂志社做了四年,其体型在工作中发生了重大的转变。他电脑桌面上,左边是工作前清瘦爽朗的照片,右边是现在发福变胖的照片。其对比性只说明了此项工作的残忍性。
林浩在这位学长的关照下,在杂志社附近顺利地租了一间房。听周建明说,他曾经就在那里住过。林浩听完倒有点担心,看看自己还算苗条的身材,怕自己会成为下一个周建明。
杂志社并不大,人也不多。那个上班后第一件事是掏出小镜化妆的是明明姐;那个做事马虎,对苏总女秘书小倩献殷勤的摄影记者是小张;那个见谁都是一副职业化笑脸的是大伟。这是林浩周围的同事,他后面坐着正是周建明,这个经验丰富的胖子。
另一个工作室里也有4个人,林浩印象最深的就是那个一张娃娃脸,满脸青春痘的大志。年纪轻轻的他,总是一副心事重重,怀才不遇的样子。
林浩的房子是和另外两个人合租的一套三室一厅。听房东说已有人住进来,但林浩却始终没有见到过那两个神秘的室友,只见大厅的桌子上放着一个电子锅,两个洗得很干净的小碗和一双筷子,椅子上放着几天前的报纸,卫生间里有一些比较好用的洗淋用品。这表明似乎有人存在。
在林浩住进去后的几天,旁边两个房间的门一直紧锁着,直到那个中午。
当林浩打开厚厚的防盗门时,突然闻到了一股熟悉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