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空明传烽录-第8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皇太极偏师袭觉华岛。时值寒冬,海面结了厚冰,变成了陆地,广东兵所擅长的水战完全用不上,只得把车辆排起来当防御工事,以数千之水卒在冰上和数以万计的虏兵打陆战,结果全军覆没,岛上十余万石粮食尽被焚毁。这几千名广东海军,绝大多数在这一役中牺牲了。幸好后金兵不曾攻下宁远,也没有安心长期占据觉华岛,是以烧杀一番之后便即撤兵北去,然而经此一役,觉华岛防御工事也大不如前,王之臣将火器局安排在岛上,多半也有借此加强觉华岛防御力量的意思。
觉华岛上本有居民,自从那一战之后,大多被杀,幸存的也就在袁崇焕安排之下陆续迁回陆地,于是觉华岛就成了一个纯粹的军事基地,眼下驻有三个营的水军,船不满百只,负责的军官是都司佥书陈兆兰、诸葛佐。按照明代的军事体制,都司佥书比总兵官低了不止一级,因此陈兆兰、诸葛佐两人见桓震的时候,都要遵守下见上的礼节。
桓震也不去同他们玩甚么虚,规规矩矩地受礼回礼,分主次坐下,便问道:“二位将军,不知觉华岛上,哪里可供建设炮厂?”他这句话,等于是替坐在一旁的孙元化问的,那才是真正的专家。
陈兆兰想了一想,摊开地图,指给桓震看,一面道:“觉华岛有一主岛和三小岛,岛呈龙形,岛北三面临海,地势平坦,兼且靠近靺鞨港,是粮城的所在。”手指向西南移去,指着一处道:“此处名龙宫寺,原是宋朝就有了的,自从上次遭兵,寺里僧人也都内迁,现下是一座空寺。”
桓震看看地图,问孙元化道:“初阳先生以为如何?”【——孙元化眼下还没实际职务,只是在桓震军前赞画,因此桓震称他的字初阳。而孙元化年纪大过桓震许多,是以加先生二字。】孙元化却说要看过实地方知,当下由陈兆兰带着,一起到龙宫寺去。看过寺址,甚是满意,便将火器局的地址定在了这里,好在房屋就地皆有,只要略微修缮就可使用。
桓震安顿好了,便去同陈兆兰商议以水师运输炭铁的事情。据孙元化说,以煤炼出的铁发脆,不能用于造炮,不如白炭炼铁质量优良。桓震推想,那可能是因为煤中含硫的缘故,然而他不懂得炼铁,也没法证实,只能同时买一些煤来,想要试验一番。炭和铁都要从关内购买,孙元化不放心旁人,定要亲自同去,桓震便也由他,自己留下与带来的工匠商议造炉。这二百人中大多是铁匠,专业的炮匠不过几十名。桓震将他们分班排次,一个熟练炮匠要带领几名铁匠工作。
基础设施的建设,花去了大约一个月的时间。因为当时已经年底,土地结冻,施工很是困难,须要用铁镐猛力刨开方可。这一个月间,桓震一面监督工程进展,一面整日泡在炮匠们中间谈天,渐渐对明末的火炮技术有了颇为详细的认知。好在以前听孙元化也说过不少,一月速成课程读下来,虽说要他自己去造那是比较难,可是做个监工已经没有问题了。觉华岛的靺鞨港并非一个不冻港,眼看天气愈来愈冷,就在海面将要封冻之际,孙元化终于抢先赶了回来。
万事俱备,桓震便奏报王之臣,请他下令开炉。于是天启七年十二月初十日这天,觉华岛火器局,由桓震一手创立。
辽东军中对火炮需求量很是庞大,宁锦战后损毁的大炮亟需补充,因此桓震不等过年,下令即刻开工。按照炮匠所言,当时红夷炮发射速度不快,炮管无法承受持续射击,隔一段时间就需休息以冷却,故每个时辰平均只可发射十六发,每天通常不超过一百发,且铁炮在射击约六百发,铜炮约一千发后,就已不太堪用。【——此处数据来自:沈演《止止斋集》卷33,至于究竟为何每个时辰可射发,而每天最大限额却是100发,…12=100,可能有什么物理上的解释,我实在不明白。】更有时候因为使用过度,而出现炸膛事故,炮手死伤也是寻常。对于后金军队擅于快速运动的步骑兵而言,红夷炮实在没有多大用处,其价值只能体现在城池攻防战上面。
桓震自了解到这一点,就敏锐地觉察到,袁崇焕所以确定了以守为主的政策,很大一部分原因也是出于对红夷炮的过度信赖。虽说他并不清楚后金以后是如何获取制炮技术的,但到了那个时候,明军赖以守成的优势也要渐渐消失,那是无可置疑的。而明军的轻火器对付后金的强弓利箭又并不十分占便宜,看来进行火器技术的改良,已经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
{公子易要我转告一下:他准备提前几天回来,明天开始就是他自己来更新了,我也在此说声再见^_^}
'  '
七十四回
虽然我比较抗拒写那种脱离时代的科技发展,但是这不代表军工技术就不要发展了。改良还是要的,不过是在合乎时代技术水平的前提下。用铁模可以一定程度上解决炮膛光滑度的问题,也就是可以部分地代替铣刀。说铁模比泥模效率高数百倍不是虚言,龚振麟那时候做过试验的。
另,在下我回来啦……在济南40℃的高温中……抱歉这段时间基本没攒起来稿子,现在这么热恐怕也没法码字。以前承诺的公众版不停可能要打个小折扣……不过我尽量努力吧。
*******************************************************************************************
那时除了动辄三五千斤的红夷大炮之外,还有一种体格较小的佛郎机炮。这种炮的制式十分灵活,大者重千余斤,小者才百五十斤,甚至可以驮在马背上行军。二者最大的区别在于,红夷炮乃是一种前装炮,而佛郎机炮却是后装。后者发射速度、灵活捷便都远过于前者,但身管较短,和红夷炮相比,不能有较远的射程,因此在辽东并不十分普及。【——据孙文良、李治亨《明清战争史略》一文,从万历四十六年(18)至天启元年(21),三年中因辽战发往广宁以资补充的各种火器,累计大炮18154门,佛郎机4090架,枪类2080杆。这里的所谓大炮并非全是红夷炮,也有明军传统的碗口铳。可以看出,佛郎机与单兵火枪,在那时候并不很受重视。】
而明军士兵使用的个人火器,则主要是一种叫做鸟嘴铳的火枪,属于前装的火绳枪,装填费时,准头更差,有效射程又不满百步,因此在对骑兵作战中,几乎只能是第一个回合骚扰一下对方的战马,此后敌骑突近,士兵往往弃火枪而逃。
桓震知道以后枪的发展方向是后装燧发,可是要他研究如何装,如何发,那未免也太为难他了。没法子,只能将自己心中所想,一概告诉给孙元化知道,至于他能不能理解操作,可就全然无能为力。他一面寄希望于这个火器专家和他的工匠,能够想出一个集几种火器之大成的法子来,一面抓紧传统红夷大炮的铸造,然而那时铸炮用的是泥型铸造法,工艺流程很是缓慢,大号炮的泥范约需四个月始能干透,看来今年之内,是决然没有希望见到自己手里造出的大炮了。
他却是学过模具制造技术的,记得上课的时候导师曾说,中国晚清时候有个龚振麟,首创了铁模铸炮法,早于西方三十多年,想来明清之间手工业水平相差不会很远,现代铸造技术固然限于条件无法照搬,龚振麟的方法说不定也可以用在目前。好在铁模技术早已有之,只不过从来都是用在农具铸造上面,拿来造炮倒还真是头一回。
他自以为天衣无缝,然而炮匠照方抓药,却屡屡失败,最大的一个问题出在炮管内壁的深窝、漏眼上。所谓深窝、漏眼,是指模具不够光滑导致的炮膛内壁出现瑕疵,有了这种瑕疵,火炮便容易炸膛。正在他同工匠研究如何提高铁模涂层细度的时候,却又出现了另外一个大问题:因为浇铸和冷却的温度不好控制,发生了炮管崩裂现象。这却是桓震没法子的事情了,温度要拿捏得恰到好处,怎是他这种外行人能办到的?何况还是在这种温度计也没一个的蛮荒时代。
就这样,一个非科班出身炼铁土专家的第一次技术革新,终于失败告终。觉华岛火器局放弃了铁模铸造的尝试,重新开始使用泥模。在焦头烂额、忙忙碌碌和王之臣(不久以后王之臣去任,又换做了毕自肃)不断的催促训斥之中,桓震过了一个郁闷无比的新年,迎来了崇祯元年的第一天。
这一年改元崇祯,大赦天下,尊熹宗后为懿安皇后,诏内臣非奉命不得出禁门。桓震在觉华岛接到诏书的时候,不由得有几分感慨,自己在这个时代,转眼已经有一年半了,从当日山西小五台打滚的一个山贼,直混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