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财迷抗日记-第1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房客”们也都是孤儿、流浪儿。其中最大的是个男孩,姓刘叫大龙,已经有十六、七岁,是个结巴,所以很少开口讲话。他有一个妹妹和一个弟弟,妹妹叫“小翠”,十三岁,也很少说话,像个假哑巴。弟弟小龙十岁,话多得不得了,什么都问,什么都说,一家三口的话都让他讲了,外号“八哥”,指的是像一种叫八哥的鸟,没有哥哥的意思。
大龙口拙手巧,会修修补补的,以前阿德修车,他总在边上学。街上常有修木桶的(吆喝是“打圈哦!”)、补锅、补碗和修伞的人,只要人家干活,他就去看了学。现在已经在一家打铁铺当学徒,每月有一到二元钱可以拿回家。他每月只领到一块或二元,说因为铺子里的生意也不好,这还是师傅知道他可怜,照顾他才给他这点钱的。这是院子里唯一自己有地方吃饭、还有工资的人了。
财迷觉得应该管这打铁铺孙玉田叫不良老板。而铺子里的三个伙计,包括大龙,都不叫他老板,叫他师傅。被老板剥削了还不知道,还都师傅、师傅的,叫得亲得很!
不过后来财迷仔细了解一下这铺子的收入支出,发现除去成本,当然包括了他们的吃饭,这孙师傅一个月也只收入十几、二十元的。收大龙还真是为了照顾他,因为现在活少,他和一个大徒弟就足够干了,用不了这么多人。
另一“家”小孩,也许姓吴或者胡,小孩子自己也不知道究竟是哪个,因为这二个姓在上海话中发音相似。名字也不知道,只有小名,大的男孩叫“和尚”,也不知道年纪,大约十四、五岁,有个十二、三岁的妹妹“妹妹”,和一个十一岁左右的妹妹“妹头”。现在和尚天天出去擦皮鞋,而妹妹们与另外的女孩子一起,每天去卖菜和做家务。
只有一家孤儿,姓、名都知道,还认识字,自己会写!大男孩叫李鸿儒,十五岁,是温州郊区的人,有一个十三妹妹叫李思诗,和一个十一岁的弟弟,李祀儒。以前家里也算是有点钱,前年家让土匪给抢了,大人都给杀了。三兄妹大难不死后,就流浪到上海来,因为他们有个堂哥李敬儒在上海交大读书。这堂哥过继给他们家了,也算是亲哥哥。谁知他们千辛万苦,要饭来到上海,这哥哥已经不在交大了,他与几个同学一起投笔从戎参加革命军了。走前应该是给家里写了信,不过他不知道家里出了事,就这样双方错过了。
李鸿儒读过书,财迷测评了一下,语文(特别是古文)有小学毕业水平,算术才会加减乘除,小学二、三年级水平?现在李鸿儒的主业是种田,他们父亲是种田好手,所以李鸿儒学会了不少。弟弟与阿平等在卖报纸挣钱。
收养了这么多小孩,住旅馆是不行了。让孩子住在原来的棚子里,财迷也不同意。所以财迷就到阿毛住的这一片找出租房。有一个“高级”院子正在出租。进门是前院,正对一个二层楼的房子,楼下中间是一个厅,厅左右各一个房间;楼上共四间房间。穿过厅,可以到后院,后院有四间柴房,还有一口井。楼下的房间和厅一样,是石板地,但楼上房间都是木板地。房主要价房间二元一个月;柴房是泥地的,又小,只要八角一个月。大囡他们想租二间小柴房,财迷决定要把半个院子租下来,至少也要租三间房间。
大囡很会讲价,当房东同意每月六元半的价钱租半个院子时,财迷立刻就掏钱了。事后,大囡还觉得他太急了,租贵了,如果再讲讲价,还能便宜几毛。但财迷觉得比他现在住的旅馆要便宜了。
半个院子,也就是楼下一间,楼上二间,加二间柴房。这个院子就成了财迷和一帮孩子们的新家。
一个月后,财迷更有钱了,就让大囡去找房东租整个院子,大囡真的用五元半一个月,把另半个院子也租下了。
第二天早上,五囡的烧就退了。但为了防止有抗药性的“超级细菌”产生,财迷让五囡连吃了三天的药。为加强营养,财迷买了奶粉,给五囡和二个与五囡差不多大的孩子吃。
在第三天,孩子们正在搬家中,汉斯医生找来了,不过财迷在化工厂上班而不在家。汉斯为五囡作了检查,确定她的肺炎已经好了。对她能好得这么快,汉斯感到惊奇。
又过二天的晚上,财迷回家时发现汉斯和另二个洋人在家里。这二个洋人是小德肋撒教堂的传教士,白瑞德神父和他的助手。他们是听汉斯介绍了财迷的事,来认识一下财迷。
神父称赞了财迷收养孩子的义举,并带来七、八件旧衣服送给孩子们。当然,也不失时机地宣传他们的教义。他们让财迷有困难就去教堂找他们,并要财迷带孩子们到教堂去做礼拜。
这旧衣服是什么“救世军”收集来的,不远万里,从欧洲运到上海。在另一时空的话,是属于被海关发现立即烧掉的洋垃圾,还要加上罚款。事实上这些衣服比那些洋垃圾还差:至少是旧多了,有不少上面已经打了补丁。但大囡他们拿了很高兴,讨论这件改了可以给谁,那件还是毛料的!
财迷对教会并不感冒,对他们行善还是感谢的。白瑞德神父对财迷也相当友好,因为现在闸北的大华人,除了极个别“哈洋”的(借几十年后“哈韩”的“哈”,也是哈巴狗的哈,当时上海没有“哈洋”一说),多数华人对洋人是“敬而远之”。如财迷对他们视作平等的人是极少的。
汉斯也是个很善良的洋人。他开的诊所虽然是个私人诊所,但并不是对没钱人就见死不救的。如果是有钱人,当然就收费,没钱的,就先欠着。诊所开在穷人较多的闸北,所以他的诊所常常入不敷出,原来一个合伙人,早就退出了。现在连护士也请不起了。
好在汉斯与教会的关系很好,如果靠他自己的钱早已经撑不下去了,现在他也要靠教会接济。
汉斯是来问关于“珍贵的土药”的问题的,真是好学,不耻下问。药性、作用、效果、出处?前面的问题财迷知道一些,出处的问题,财迷只好说是师傅处得到的,他也想制造,但在生产条件很困难。所以现在非常珍贵。
汉斯以前就知道财迷对肺部“锣音”什么的,医学很内行的样子,今天一听财迷讲什么病菌、药的分解排泄,完全像个西医。但一问财迷是不是医学院毕业的?有没有医生执照?财迷没有,财迷是搞工程技术的。
好在汉斯知道大华的土医生都是没文凭、没执照的,是师徒相传的。所以这没法讲清出处的抗菌素,当然也属于“中药、土药”了。中药、土药是神秘的,有些确实说不清楚,财迷能说这么多,已经是不容易了,汉斯就没有再多问。
汉斯想,看来大华的中药、土药,有时还是有点效果的。
能不能稳定出产?能不能给点拿回去试验?
财迷当然也希望能生产抗菌素,但是他现在哪有这个条件?不用你试验也知道效果了,这药现在这么珍贵,实在对不起,不舍得让你试验。
后来财迷也带了孩子们去过一次教堂,发现这些洋传教士中的绝大多数都是非常看不起大华人的。他们排斥大华的宗教,只看到大华人生活中的一些陋习如缠足、纳妾、吸毒等,但没看到大华人的勤劳刻苦好学;把大华人当作愚味野蛮的土人。他们以救世主自据,认为大华人只有完全放弃自己的文化传统与生活方式,而全盘基督化,也就是“全盘西化”,才能得救。
这些人以为财迷必是很西化的人,是“上帝的子民”。他们错了,财迷来自二十一世纪,虽然对西方有些东西不反感,但绝对不会觉得大华要全盘西化。就以医学来说,中古时期大华之医药,远胜西方,就是现在青霉素等出来之前,也不过是西医在手术上强一点,消炎药等方面,还不如中医。当然,在些后的几十年中,西医注重研究提取、合成药品的有效成分,慢慢又超过了中医药。尽管如此,还是没能完全取代中医。
看了这些洋大人的眼光,听了这些洋大人的“教诲”,财迷更觉得要做点什么后代的科技产品出来,以打碎这些人的有色眼镜,长长大华人的志气。
以后,财迷就没去教堂了。一方面是忙,更重要的是怕小孩受了洋迷信。
财迷要上班,搬家主要是孩子们自己搬的,好在新家与这火烧院子相距不远。而且他们除了几件烂衣服什么的,也没什么东西需要搬的。
大囡他们安排了房间,楼上二间房间,男孩女孩各一间,就睡地上,好在是木地板。财迷一个人占了楼下一间,还用砖石上架木板,给他架了个床。把他的木头箱子用砖头垫高了,算是床头柜。
财迷把钱给很会讲价的大囡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3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