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去做了什么?和谁在一起,有没有人做旁证,这些你都好好想一想,省得事到临头,任人宰割。”
王之臣想了想,连忙点头道:“不错,我这就回去想清楚。”
说罢,王之臣还是觉得这样做不够保险,听蔡京的口音,到时候案子肯定是jiāo由宗王、大理寺或者沈傲来办的,不管是谁,自己和他们都没有jiāo情,嫌隙倒是有不少;他吞了吞口水,道:“太师,能不能干脆将奏疏留在中书省,不必上呈御览?”
按常规,中书省还真有这个职能,大宋这么大,每天发生的事数不胜数,奏疏满天飞,这些奏疏,皇帝当然看不完,于是中书省就出现了,那些奏疏到了中书省,便由中书舍人们进行挑拣,将一些不紧要的事压下,再将重要的奏疏呈入宫里去,如此一来,xiǎo事都放权给了三省,而大事仍然由宫里头掌握,两相得宜。
王之臣提出这个要求,就是想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
蔡京摇摇头,叹息道:“若是别人,我还压得住,可是沈傲是谁?他是三天两头就会进宫的人,越是将奏疏压着,到时候罪过越大。”
王之臣换上苦脸:“这么说,下官是凶多吉少了。”
蔡京安抚道:“这倒也未必,你先按老夫说的去做,或许有回旋的余地。”
王之臣无奈,只好道:“那下官先告退,请太师多多费心。”
目送王之臣离开,蔡京叹了口气,捋着花白的稀须又将奏疏捡起来,扬了扬手中的奏疏对中书舍人道:“这本奏疏暂时先不要记录,过了三天再说。”
中书舍人本就是蔡京的心腹,立即道:“下官明白。”
奏疏递上去,一点风声没有透露出来,沈傲倒是一点也不急,在他看来,蔡京不可能不知道奏疏的厉害之处,要将这奏疏的厄运化解,就必须需要时间进行周密的准备。
不过太后却是等不及了,连番去赵佶那里催问,赵佶纠缠不过,只好又召沈傲入宫,板着脸对沈傲一阵训斥:“叫你上疏弹劾王之臣的罪状,为何现在还没有动静,太后那边bī问得紧,朕可没有时间和你慢慢磨蹭。”
沈傲惊讶地道:“陛下,微臣已经将奏疏递上去了啊,怎么陛下不知道?”
话音刚落,赵佶的眼眸中立即闪过一丝狐疑之sè。
“你是什么时候将奏疏递上的。”赵佶皱着眉头问沈傲。
沈傲如实回话道:“前日午时,直接递往中书省,微臣绝没有记错,那时我递了奏疏,就回去吃午饭了。”
第三百八十六章:无耻要有底线
按理,奏疏涕到中书省,中书省确实有权压住,可是有一种奏疏,中书省无权扣押弹劾奏疏。
弹劾奏疏是皇帝控制国家最重要的手段。所以就是某地遭了灾。这些事可以让臣下去署理,可是弹劾奏疏,却是万万不能jiāo给别人去处置的。因为一旦这种奏疏都jiāo给了别人。那么大宋的权柄就等于落入中书、mén下、尚书三省手里。
现在好端端的一份弹劾奏疏。而且还干系着刑部尚书这种一个部堂的大员,沈傲递jiāo上去的弹劾奏疏,却是不翼而飞。
赵佶的脸上很难看。抚着御案,抿嘴不语,看着沈傲道:“你当真递jiāo了奏疏?……
沈傲言之凿凿地道:“绝没有错。陛下若是不信,可以到中书省去问问……
赵佶摇摇头:“不必问,朕再等等……
沈傲点了点头,见赵佶脸sè不好,连忙道:“那微臣先退下了。”,此时的汴京城不是一般的宁静,在这宁静的背后,风暴正在酝酿,旧党摩拳擦掌,蔡京也是马不停蹄地要消除奏疏的影响,他只有一个选择,先压着奏疏,再一丝不芶地做好应对之策,他需要时间,以防哪里出现纰漏,以避免马失前蹄。
蔡京虽是总揽三省,控制朝野,可是已经没有从前的声势了。因为在从前。宫里有个粱师成,可以让他以最快的速度得到准确消息。而粱师成现在已经彻底倒台,新的隐相杨戬却稀里糊涂地成了旧党中坚份子,虽说杨戬除了和沈傲勾勾搭搭、眉来眼去,和卫郡公等人并无jiāo情,可是他与沈傲的关系,已经决定了蔡京不可能笼络住他。
失去了与宫里头最重要的桥粱,有些事情,蔡京现在还不知道。那就是那一份奏疏虽然是重磅炸弹,可是这枚炸弹却不是沈傲一个人埋下的。就是皇帝也有一份,当然。皇帝自己还浑然不觉而已。
又过了一天,赵佶又将沈傲召入宫中,仍旧还是那句话:“奏疏当真递上来了?”。
沈傲道:“微臣绝不敢欺瞒陛下,确实递上去了,真是奇怪,明明已经过了两天,中书省还没有将奏疏呈送进来吗?微臣还以为递给陛下的奏疏。陛下都能御览的呢。”。
这一句看似无心之言,却让赵佶双肩微微颤抖,蠖蠖嘴唇,眼眸中杀机腾腾。
沈傲不失时机地道:“陛下也不必担心。或许中书省那边一时忘了也不一定,毕竟蔡太师他老人家年纪老迈,有些事一时疏忽也是不一定的……,赵佶饱有深意地看了尚书省的方向一眼。颌首点头道:“蔡京确实老了。”随即道:“太后那边催问得紧,既然如此,这奏疏你现在再写一份。就在这里呈报给朕,朕立即下中旨吧……
沈傲颌首点头。就在这文景阁里叫人拿来文房四宝,挥墨下笔。片刻功夫。一份新的奏疏作成,吹干了墨迹。直接递给赵佶。
赵佶看了奏疏,先是忍不住道了一句:“好字……随即阅览了奏疏,突然抬眸道:“这一首诗词,当真是王之臣作的?,。
沈傲道:“是否确有其事。臣也不知道。都是些流言,亦真亦假。
这一句话厉害,分分钟撇脱了自己的关系,一句流言,既没有说是真的,又没有说是假的,反正是真假难辨。现在就算太后不整王之臣,联系到中书省不递jiāo弹劾奏疏的事。赵佶就不可能不管了,赵佶冷笑一声:“彻查!”。
这一天,一份中旨递出,沈傲为主审。晋王赵宗、大理寺卿姜敏为副审。钦命立即羁押王之臣,缉拿查办。
在刑部里坐堂的王之臣见到大理寺差役直冲进来,顿时吓得面如土sè,差点晕死过去:当日便拖到了大理寺,严密看押。
最震惊的莫过于蔡京,蔡京听到这个消息,一下子跌坐在座椅上,只是说了一句:“这次,王之臣必死,老夫也要受他的牵累了。,。
按照常规,弹劾奏疏递jiāo上去,中书省再呈入宫中,等皇帝有了决断,再由中书省草拟旨意,jiāo给mén下省核实。再jiāo尚书省执行。
这是大宋朝的正规程序,每一个环节都不会出错;可是现在的问题是,一切都不符合常规了,奏疏递到了中书省,中书省将奏疏压平。原本应该是风平làng静,可是皇帝偏偏下了中旨。
所谓中旨。就是皇帝绕开三省,另行草拟的诏书。蔡京最担心的事还是不可避免地发生了,宫里既然传出中旨,那么就说明这份奏疏虽然暂时压下,可是皇帝仍不免通过其他的渠道得到了这个消息。
直接下发中旨,从而绕过了蔡京总揽的三省,那便表明了一件事,那就是皇帝对三省已经失去了信任,不信三省,就是不再信任蔡京。
蔡京的得势,就是因为得到了皇帝的信任。否则按资历。他也排不上号。可是一旦失去了信任。意味着什么?世上又有哪个失去了皇帝信任的宰相、首辅能够得到善终?
蔡京沉思了一下,阖上了眼,立即叫来了家人,吩咐道:“从今天开始。老夫闭mén谢客,谁也不见。叫人去三省,就说老夫病了,诸事都让他们酌情处置吧。
还有那份奏疏,立即递jiāo入宫,不得延误。”。
这已经是最好的办法了,立即逃离这个坑。并且弥补自己的过错。
可惜的是中书省姗姗来迟地将奏疏递上去,却是犹如石沉大海。因为它已经来得太晚了,等到赵佶有了动作,才将这份要命的奏疏递上,皇帝会怎么想,只有天知道。
沈傲一番动作,大势已成。王之臣被捕。更是让一部分人大受鼓舞,次日一早,雪片般的奏疏递到了中书省。无一例外,全部都是弹劾王之臣罪状。
整个朝廷,又是一场腥风血雨,只是时局完全换了一个方向,旧党份子们被压抑得太久,这一刻爆发出来,充分发挥痛打落水狗的jīng神,当日就上了奏疏一百余份。这还只是开始,京城凑了热闹,外地的mén生故旧们也不甘寂寞,联络各地的驿站一下子变得忙碌起来,八百里加急、六百里加急、四百里加急,安抚使、知府、通判,两日之后。奏疏又增加了两百余份。
时局大变,风cháo云涌,以蔡京为首,王稍等人纷纷选择了自保。竟没有一个人站出来为王之臣辩护,这倒也是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