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苏俄在1929年的经济危险中并没有受到影响,他们恢复工农业生产,完成了第一个五年计划,成为了仅次于美国的工业强国。杨洪森根本不担心借款后苏俄的偿还能力。
在西线波兰军队无力阻止苏军,英国向苏俄提出停战,但造到了苏俄政府的拒绝,此时,苏军正欲逼近华沙城下,解放波兰工人阶级成是莫斯科当局的最高指示。但杨洪森却知道这场战斗苏军将已失败告终,因为知道战争的结果,所以他又开始大肆投机了,毕竟谁也不会和钱较劲。
苏军逼近华沙城下,引起了整个欧洲的恐慌。如果波兰被苏俄染成红色,那么整个东欧,甚至整个欧洲都必将暴露在出个红色帝国的獠牙之下,而欧洲金融市场对此很快就做出了反应。
英、法开始对波兰军队提供一切可能的帮助。波兰是要钱给钱,要枪给枪,要炮给枪,……
波兰军队肩负着全欧洲人民的希望,……
数百年前,他们将邪恶的蒙古铁骑阻挡在东欧平原保卫了欧洲,现在他们决心将这头红色哥斯拉消灭华沙成下。
“玉琨,你难道认为苏军会败在华沙城下?”
“这需要专业军事知识,还要对政治、经济有一定的了解,以及敏锐的洞察力。”
很显然除了给自己脸上贴金外,他什么都没有说。
“玉琨,那您怎么能断定苏俄会与波兰谈判呢?”
“这个很简单,苏军兵败华沙但实力尤存,波兰军队虽取得胜利却伤亡惨重。苏军目前无法重新进取华沙,波军又无力对苏军发动更进一步反击,双方处于战略对峙的局面。从苏、波两国的军事对比来看,如果没有英、法的支持,波兰军队很难战胜苏俄,而英、法只能向波兰提供一时的帮助。相对于苏俄一方,由于不能迅速结束西线与波兰军队纠缠,必然会导致北线、南线的连锁反应。所以,停战和谈并不是双方主观的意愿,而客观上的需求。”
投资者们不会关心什么主观,什么客观,他们只在乎这次的风险投资赚了多少,他们能分到多少。如果蝴蝶的力量真如传说中的那样强大,杨洪森会被分的尸骨无存。
此时,苏、波战前并没有向杨洪森所描述的那样进行停战和谈,苏、波两军的军事对抗还在持续,考虑到苏军脆弱的补给线,杨洪森认为苏军还能撑住几个月,当然这几个月的时间对杨洪森很重要,因为他可以充分利用这个时间。
至于苏俄那边,杨洪森是不会去提醒的,且不说这种提醒会不会有用?
那么,向苏军提供更多军火物资是不是更加实际呢?
对于经济拮据的苏俄政府来说,廉价的二手军火对他们来说再合适不过了,而杨洪森长期从事着二手军火的批发、零售业务。合伙人瓦里奥派员在莫斯科设立了专门的联络处以方便双方的交易。
客户就是上帝,只有把好服务关,客户才会痛痛快快地付钱。
第十卷 春天狂想 第三十一章 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
更新时间:2009…4…27 21:19:23 本章字数:3043
苏俄在华沙损失了大批的枪械弹药,为了弥补军械的不足,莫斯科再次向中国订购大宗军火。其中所需步枪达到了10万枝,机关枪1000挺。如此大宗的军火,也只有苏俄能消耗的起,像拉美、非洲地区每次最多不过千把枝,所赚的利润还不如倒两块“英镑”来的快。
驻华大使契夫科此行的目的除敲定军火购销合同外,还有粮食问题。
由于中国北方的旱情严重,对俄粮食出口6月份开始急剧下降,在俄国远东地区的粮食价格还相对平稳,但在莫斯科粮食价格的波动十分明显。
苏俄为了确保亚伯利亚的畅通,向东方派出大量的干部和士兵,而远东物资源源不断的从东部运至西部,自1920年以来俄国国内粮食需求的压力有所缓解,因为有了中国这样一位可靠的盟友,列宁果断地取消了战时共产主义粮食政策,在国内推行新的经济政策,很多人对于新的经济政策充满信心。
列宁的新经济政策,中国继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
尽管全世界都在封锁新生的俄国,但俄国所需要的各种物资在中国都能采购到,同样俄国堆积的各种物资都可以在中国找到市场。
俄国现在的最大的困难是东西卖不出,贵重的诸如白金、宝石、毛皮甚至还不如一块黑面包。
在中国政府的帮助这一问题得到了相对妥善的解决,虽然中国从中将获取巨大的利润,但是相对于俄国政府来说好处更多。
在中俄贸易中两江财团完全处于垄断的地位,为了与苏俄长期保持贸易伙伴关系,中国政府向俄国政府提供了数百万美元的无偿援助。
日本虽然也想与中国一起分享俄国这盘美餐,但是日本与苏俄交恶,所以他们只有看着中国看大口吃肉,大口的喝酒。
而一个美国人的到来,使得中国对俄贸易中的垄断地位受到了动摇。
这个混蛋的名字叫亚蒙·哈默,
哈默的父亲朱利叶斯作为美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其对十月革命苏俄政府十分关注,并通过各种渠道向被封锁的布尔什维克政权提供过必需品。可是后来朱利叶斯在一次医疗事故入狱,为了完成父亲未遂的愿望,他决定前往苏联,而他的第一站就是中国。
丫的,这家伙来到中国,杨洪森能不紧张吗?
哈默可是出了名的“红色资本家”,在中国更是家喻户晓,被称为“经营之神”、“幸运之神”。
这家伙在大学时代就已经是百万富翁了。
哈默来到中国其实最想见的人不是孙中山,而是被喻为“东方的金融奇才”的杨洪森。
与哈默的成富之路相比,杨洪森顿感惭愧。
“能得到总理先生的接见我感到万分的荣幸。”
“哈默先生,能见到您那才是我的荣幸,请。”
亚蒙·哈默发现这位总理对他不仅仅是尊敬,而是崇拜,他不明白他有什么地方值得这位成功人士崇拜的,相谈之下把哈默吓得一跳,对面的光头佬对他的事情竟然了如指掌。虽然连他自己都认为像他这样的青年才俊在美国社会已属凤毛麟角,可这里是中国。
“你一定奇怪为什么我会你的情况这么的了解,从某种意义上我和你的父亲朱利叶斯先生在生意方面有过合作。”杨洪森所指的合作是朱利叶斯曾经将一批美国共产党筹备的物资通过远东送至红军的手中。哈默震惊于杨洪森手中庞大的情报网络,“应该说我是通过朱利叶斯先生了解了您,您在经营方面的天赋真是让我惊叹,尤其是你的洞查力尤为让我钦佩。”
对于被人调查哈默虽有一些不快,但是仍好奇的问道,“你对所有的合作者都进行调查吗?”
“不,我只对我感兴趣的东西,认为重要的东西进行调查。冒昧地问句,您现在应该在攻读博士学位,为什么选择在这个时候去莫斯科。”
“我准备利用这次课业结束到实习开始之间的这半年时间,去了解俄国。”
“如果是这样,我很高兴帮助你。”
由于杨洪森的帮助哈默的这次访俄计划变的异常顺利,在中国外交人员的帮助下他见到了俄国驻华大使,哈默父亲的名头很好用,考虑到哈默在俄的安全,大使馆特意安排了一名武官作为他的同伴。不过他放弃走海路,而且选择走陆路乘火车前往东北,他可不打算放弃来华的这次大好机会。
在山东和河北他看到了上百万的中国劳工,在中国工作人员的介绍下他才知道这些都是受到旱情影响的百姓,当地政府的组织他们修渠造路以工代赈,抗旱保收。
两江地区繁荣的经济与北方的落后的农业在哈默的眼里产生了相当大的反差。进入京津地区后又是一片繁荣的景象,而进入东北后到处都是热火朝天的工地。
他在这里看到了美国式的现代化农业生产,这与之前在关内看到的半机械农业完全不同。
随行人员向哈默介绍了中国目前的农业现状。中国以五口之家作为标准,一般都是在10亩、甚至不到10亩的土地上耕作,使得农业的集约经营、大规模经营十分困难,除了在东北、西北地广人稀之处可以有限地进行农场式经营。
中国式小农,同美国式动辄以上百公顷土地计量的小农,不可同日而语。由于经营规模小,机械化农业,也不是中国农业现代化的出路。所谓“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必须以大工业能够从农村大量吸取劳力,从而把农业人口控制在总人口的20%以内为前提,而这在中国显然是做不到。
“你说的非常对。”
“这不是我说的,这是总理在全国农业工作总结会议中讲话。”
哈默必须承认杨洪森作为一个管理者是非常出色的,对于中国的现状十分了解,对于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