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明官商-第1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样长时间和高密度的灾害极度削弱了明朝的国力,到了1619年整个“小冰河期”(LittleIceAge)中气温最为寒冷的时期整整肆虐了20余年,这时发生了萨尔浒之战,以火器军械为主要战力的明军被迫在粮草和装备都匮乏,且训练并不足备的情况下和后金军开战,更为不幸的是此战中的三个分战场上,明朝军队的数量都不如后金军,后金军以其机动性取得了每每数倍于明军的优势兵力,战斗的结果可想而知。
  崇祯即位以后灾情更是进入了谷底。综合南北方志的记载,灾变的前兆可追溯至嘉靖前期,万历十三年(1585年)开始变得明显,但时起时伏,1600年前后开始骤然加剧,崇祯一朝才达到灾变的高峰。
  万历、崇祯年间,旱灾变得越来越频繁,同时鼠疫也开始蔓延,波及华北数省的大鼠疫终于在山西爆发,明朝末年蔓延到了京畿地区,这直接导致了北京城的轻易被攻占。
  明朝灭亡以后,气温于1650年后开始快速回升,这才有了满清所谓“康乾盛世”,其实不过是气温回暖后灾情减弱罢了,和明朝正常年份比还差很远。
正文 三江感言
 更新时间:2009…6…18 18:21:59 本章字数:731
  之前做了几年起点的老读者,发现各位作者大大上三江、上封推都要写个感言什么的,今日便轮着我了,不遵着这规矩说不过去。在我看来这是对起点编辑肯定、抬爱本文的一种应有的尊重、感激,也确是个好传统(筒子们,请鼓胀)。
  说起来,上元码书也有两个来月了。由看书到码书,这个转变过程对上元而言,决不是一时心血来潮。人是离不开故事的,有听故事的冲动,也有讲故事的冲动。听得多了,看得多了,便有了一种讲述、倾诉的冲动,或许单田芳、袁阔成老师也就是这么走上说评书的道路吧。此外,上元是学文的,离开象牙塔摸爬滚打了若干年,总会有些积累、感悟,慢慢造就自己的“第三只眼”。因此,上元下笔,也算是厚积薄发了(这人脸皮够厚的)。
  与起点许多的大神比起来,最令上元自惭形秽之处,便是码字速度了。一天四更、五更,八千字、上万字……生生吓煞某家了。上元也不怕挨板砖,目前码字速度是一天2000-5000不等,灵感是一个取决因素,还有一条也是很累人的。那就是上元秉持这样一个理念,就是作为传统派穿越文,但凡所涉史实,必有出处,必经推敲,单凭记忆难免常常出错。看文的朋友相信对这一条不至于有太大的非议吧。不是挑不出毛病(有这本事上元早改行当正经历史学家了,不是挨耳光的那种类型),至少在大样上能勾勒出较原汁原味的明中叶历史风貌。好不容易穿越一回,要还觉着是一帮现代人在演蹩脚古装戏,那多没劲!只是如此一来,更新速度便快不起来,一日三更已是人品大爆发。不过,随着情节的深入,时代大格局的清晰化,之后的写作速度必然会逐步加快。一日四更是我的挑战目标!
  东一榔头西一棒槌说了一通不着边的,惹各位看官嗤笑,唉,还是顾正事要紧,某家码字去也……
正文 关于“守仁格竹”典故的介绍
 更新时间:2009…6…18 18:22:00 本章字数:564
  《明朝那些事儿》中关于“守仁格竹”典故的介绍:从小就有为国靖难、做圣贤想法的王守仁,十八岁时开始苦读朱熹的书,认为那样能帮他走向圣贤之路。朱圣人用四个字指出了金光大道:格物穷理。意思就是“理”虽然很难悟到,却普遍存在于世间万事万物之中,理无处不在,而要领会它,就必须“格”。至于到底怎么格,那就不管你了,愿意怎么格就怎么格。那么“格”到什么时候能够“格”出理呢?关于这个问题,宋明理学的另一位伟大导师程颐给出了明确的答案:“今日格一物,明日又格一物,豁然贯通,终知天理。”只要你不停地“格”,用心地“格”,聚精会神地“格”,加班加点地“格”,便会“豁然贯通”。这下好了,王守仁就开始“格”上自己家的竹子了,就这么没日没夜的“格”,不吃不喝的“格”,雷打不动的“格”,每天呆呆的看着这个有“理”的竹子,终于,王大师被“格”倒了。他第一次产生了疑问:朱圣人的话是对的吗?这就是中国古代哲学史上著名的“守仁格竹”。后来通过与一位禅师之间发生的事情,王守仁终于领悟了一条人世间的真理:无论何时,何地,有何种理由,人性都是不能,也不会被泯灭的。它将永远屹立于天地之间。在历经十九年的痛苦沉浮与挣扎后,在那载入史册的一瞬,他顿悟出了“理”。简单理解就是:万物一体,知行合一。天人本是一体的,懂得道理是重要的,实际运用也是重要的。
正文 火绳枪与燧发枪资料
 更新时间:2009…6…18 18:22:00 本章字数:16149
  看来不少朋友对火器的发展史还是颇有心得。这里我将个人搜集到的相关资料贴出,请诸位指正。
  火绳枪
  火绳枪的结构是,枪上有一金属弯钩,弯钩的一端固定在枪上,并可绕轴旋转,另一端夹持一燃烧的火绳,士兵发射时,用手将金属弯钩往火门里推压,使火绳点燃黑火药,进而将枪膛内装的弹丸发射出去。由于火绳是一根麻绳或捻紧的布条,放在**或其他盐类溶液中浸泡后晾于的,能缓慢燃烧,燃速大约每小时80毫米~120毫米,这样,士兵将火绳枪枪机金属弯钩压进火门后,便可单手或双手持枪,眼睛始终盯准目标。据史料记载,训练有素的射手每3分钟可发射2发子弹,长管枪射程大约100米~200米。
  操作过程
  1、火绳枪手身上一般装备一个装引药用的梯形铁边的小壶、装弹丸的皮盒,装发射药用的小瓶,每瓶装一发的药量,这样可以避免士兵在战场上因紧张,而装多或装少发射药。
  2、第一步:清理引火孔和引药锅。火药残渣阻塞引火孔,这是火枪常出现的毛病。
  3、将引药倒入引药锅,并合上引药锅盖。
  4、拧开装发射药的小瓶,将发射药从枪口倒入。
  5、将预先含在嘴中的弹丸(当时火枪兵普遍习惯)从枪口装入。
  6、从枪管下抽出通条,捣实弹丸和发射药。
  7、点燃火绳:火绳燃烧速度较快,加上点燃后容易暴露,所以,不到射击前一般不点燃火绳。
  8、把火绳固定在火绳夹(也就是后来枪的击锤)上。由于此时引药锅盖是关上的,所以不用担心火绳的火星引燃引药造成走火。
  9、扣动扳机,火绳落下的同时,引药锅盖打开。引药点燃发射药,弹丸发射~为了避免火药灼伤眼睛以及火光耀眼,在射击最后关头,枪手是闭眼的。
  【火绳枪的历史】
  火药武器的西传
  众所周知,火药的发明是中国人为世界所作出的一项杰出贡献。自火药从唐朝的炼丹炉中诞生时起就和战神结下了不解之缘。
  公元10世纪末期,我国北宋的军事技术家和统兵将领根据以往炼丹家们在炼制丹药的过程中曾经使用过的火药配方,经过调整和修正后,配制成最初的火药并制成初级的火药武器用于作战,开创了人类战争史上使用火器的新时代。到1259年(南宋开庆元年),寿春府(今安徽寿县)火器研制者发明突火枪,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支单兵手持式竹制火枪。突火枪的创制,受到后世各国火器研制者的重视,被公认为是世界上最早的管形火器,堪称世界枪炮的鼻祖。
  公元1206年,蒙古乞颜部首领铁木真在斡难河被拥立为蒙古大汗;尊称为成吉思汗。蒙古人崛起后不但在短时间内灭西夏、破西辽、亡金,还南下覆宋。在这一过程中;他们得到了火药武器的制造和使用方法。而且成吉思汗及其子孙极力扩大对外用兵;东征西讨;南下南洋西攻欧陆;把初级管形火器辐射到欧亚两洲诸多国家和地区。尤其是1252年旭列兀所率之蒙古军攻入伊拉克和叙利亚境内;使当时初级火器的制造和使用方法传入了阿拉伯人的手中。直到100多年后;中国的火器制造技术才经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并在欧洲得到长足的发展。手持火门枪的士兵
  火绳枪的诞生
  14世纪30年代,欧洲出现了第一种管形金属制火器,称之为火门枪。
  欧洲最早的关于手持枪炮的记载是1364年,意大利佩鲁贾军火库的一份清单上记有“500门炮,一扎长,可持于手中;非常漂亮,能射穿任何甲胄”。而坦奈堡手持枪的出土,说明德国大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