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抱着这个心态,他抄了手坐在旁边看起了热闹。
天已经大亮,童子试虽然是科举考试的第一关,可对有些学童来说难度也大。考场逐渐两级分化,能过关的大多在一个时辰内交卷。剩余的歪瓜裂枣则咬着笔头,坐在考场内苦苦思索。
只孙淡一个人在考场中左顾右盼望,显得很是突出。
他这一通乱看不要紧,倒引起了张知县的注意。
张知县先前听李梅亭大力推崇孙淡,又想起他发蒙不过一个多月就来参加童子试,心中先留了意。见他在考场枯坐良久,一直没有动笔,就有些不喜,暗道:“一个月能学什么,就来参加童试,这个李梅亭也未免操切了。”
便背着手慢满踱到孙淡身前,探了脖子看过去,却见孙淡的卷子上只写了一个“民”字。
张知县摇了摇头,小声问:“可觉得这个题目有些难?”
孙淡见自己引起来知县的注意,知道玩过了火。早知道自己就先趴在桌上睡一觉再说,只可惜天还有些冷,在考场里睡觉,只怕要感冒。
他小声道:“禀大人,学生觉得这题目不难,片刻就能作完。只不过,现在时辰尚早。现在若交卷出场,学生也没地方可去。外面天寒地冻,还不如呆在考场之内来得暖和。”
张知县心中大为不悦,暗想,原来是来这里取暖的。这李梅亭教出来的学生一个个面目可憎,文章一无是处。批阅他们的卷子简直就是一种折磨。这北方的士子学童果然木讷,写出来的东西没甚灵气。
一想到这些,张知县心中就有些窝火:“孙淡,你马上考试作题。先前李先生还在我面前说你是个难得的人才,本县今天就站在你身边等着你写,看看你比起孙家其他学童又有何不同。你们孙家人写的东西还真是难看,想必李先生以预先让你们做了不少类似的时文。你今次也写这样的东西出来粘污我的眼睛,一概不取。”
孙淡很是无奈,被人在旁边这么守着,想不引人注意都不可能。
罢了,还是快点做完题目去找孙浩他们吧。
孙淡微一思索,立即明白张知县对自己已经有了看法。而且,刚才孙家学童们交的考卷也让他郁闷坏了。如果自己按部就班地写老实文章,只怕得分不高。
好,既然张知县你要看漂亮文字,我写漂亮文章给你看。
想了想,他立即想起清朝人纳兰性德《通志堂集》有两篇同题的文章。纳兰容若可是清朝有名的才子,抄袭他的文章,应该能让张知县眼前一亮吧。
张知县是江南人氏,想必喜欢这种娟秀儒雅的文笔。
于是,孙淡提起笔在民字后面接着写道:“民既富于下,君自富于上。”这是破题。
接着就是承题。
“盖君之富,藏于民者也,民既富矣,君岂有独贫之理哉?有若深言君民一体之意,以告哀公。”
这下孙淡也不藏拙,顾不得用方正端庄的馆阁体,提笔就是行云流水一般的苏轼《寒食贴》。
这副书法在后世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馆,孙淡当初不知临摹了多少遍,如今有心在张知县面前炫耀,也不藏拙,提笔就是两行淋漓的大字。
“好!”张知县看到这两行大字,身上突然一哆嗦,禁不住叫了一声:“意忘工拙,字特瘦劲,可是东坡先生的笔意?文章也是绝妙,钟灵水秀,隐约有水气灵气透纸而出。李先生调教的好弟子!”
孙淡也不说话,绷着一张脸,笔走龙蛇,须臾就将这一篇文章写完。这一篇文章写得花团锦簇自不用说,而这一手苏东坡的《寒食贴》古老苍劲,同《论语》中古意相得益彰,骤然看去,就如要从纸上盘旋而出一般。
将卷子往旁一拂,换上另外一张干净的花椒白面纸,提笔开始做第二题。
张知县心爱孙淡的才气,对孙淡的无礼也不放在心上,又想到他才发蒙不过一个多月,竟能写出如此好字好文章,心中震撼:寻常人要写出如此好字,不知道要下多少苦功,临摹多少名家法帖。孙府自然不缺名家真迹,可旦夕揣摩。但一月竟能识字成文,笔下沟壑自成,却只能用天才二字形容。
孙淡提起笔又在纸上写下一行字:“无后世之名,圣人之所忧也。”
这一回,他换上了米芾的《蜀素帖》行书。
这一行字比先前的苏东坡《寒食贴》更合张知县心意,只看了两字,就轻叹一声:“为文奇险,不蹈袭前人轨辙。特妙于翰墨,沈著飞翥,得王献之笔意。可是米颠笔意?”
“正是米元章的字。”孙淡点点头,这一走神,最后一个“也”字那一撇却因为墨迹已干,突然断而不连。
这下,张知县只觉得心中空落落很是难受,禁不住道:“可惜,可惜。譬如力士使千斤锤,这一锤子下去,却落到虚处,遗憾了!”
孙淡指了指砚台:“墨已干。”
“不急,不急。”张知县笑眯眯地给砚台续了水,挽起袖子给孙淡磨起墨来:“单你这一手好字,就能得今科第一,且慢慢写,多年没见这样的好字了。”
那边礼房主吏忙道:“孙淡你还不跪谢知县大老爷,你这一科已经过关了。”
张知县哈哈大笑:“若这样也过不了才是怪事,孙淡,你也不用起身跪谢了,把文章作完,如此好字,如此好文,寻常县试可见不着。我也是运气好碰上了,只可惜手上无酒,不能浮一大白。”
虽然在意料之中,但孙淡是是长长松了一口气,县试这一关算过了,接下来就是四月底的府试,然后是道试。
看来童子试也很简单,同后世的高考也差不了多少。
第四十二章 现钱
先前同孙浩约好在孙家书行见面,交了卷之后,孙淡挂念着那边的事,便急忙跑了过去。
到了书行,孙浩和孙佳都等在那里,书行的掌柜也陪坐在一旁边奉茶。
孙浩已经因为被知县当场点中,算是过了县试着一关,精神还处于高度的亢奋之中。见了孙淡也不提书的事,先急着问:“淡哥,可中了?”
孙淡也不说话,只点了点头。
“好,都中了,咱们兄弟这回可是扬眉吐气了。”孙浩激动地一拍桌子,猛地站起来:“直娘贼,我看这童子试也没什么难的,咱们今年索性一口气考个秀才给人看看。”
孙浩这一拍桌子,桌上的茶杯跳了起来,水迹淋漓,倒把旁边的掌柜给吓了一跳。
孙佳也不觉得掩嘴偷笑。
孙淡见孙浩实在忘形,善意提醒道:“浩哥儿,这次你之所以过关,其实张知县很大程度是看在李先生面子上。你想,这次李先生提前一个月就开始打题,圈定重点。今日一大早,他又亲自带着我等进考场,若还中不了,那才是怪事。县试和府试本就不严格,县、府两级考官大人看在会昌侯孙家的面子上,放几个孙家子弟过关也不过是点点头,小事一桩而已。
但到了院试那一关,却严格了许,考官由本省学政大人亲自担任。再说了,院试关系到学童参加科举的资格,各方面都盯得甚紧。
提督学政可是一方大员,他那里可没人情可讲,一切都要凭你我的真本事。
到时候,李先生固然可帮我们打题,划定一个范围。可院试的题目的难度却大上许多,不是光能记能背就能对付过去的。”
掌柜的听了孙淡这席话也不住点头:“着啊,淡哥儿这番话句句在理,小人在掌管这家书行之前也曾经想过科举入仕,出人头地。在族学里念了十多年书,也曾经顺利过了县试和府试一关,可偏偏就在院试这个关口被刷了下来。接下来,小人一口气参加了十五次院试,竟无一中的,也从此绝了科举之新。就我看来,这院试和县、府两场考试大不一样。出题的难度即高,而且,全省学童加一起,好几千人。要在这几千人中脱颖而出,光靠死记硬背怎么行?”
掌柜轻轻叹息一声,回忆起当初院试时的情形,很是不堪回首:“童生,童生,虽然名字上有个童字。可到时候你们一进考场就能发现,满场都是皓首白发,至于弱冠少年,却少得可怜。听说,有人考到七十岁,也没考中秀才。小人当初从十五岁起参加院试,一直考到三十六岁,家里实在穷得抵受不住,这才绝了那个痴心妄想,进家族书行做事。”
他面色惨然:“功名误人啊,我若早点看穿这一点,只怕也不是现在这番光景。”
听到掌柜的这一段话,孙浩面带骇然:“六七十岁的人还在考,我老天啊!”
他犹豫的片刻,这才讷讷道:“以我的本事,过府试或许还有可能,要想中个秀才,我看悬,干脆捐一个得了。”
想到这里,他又高兴起来,一把抱住孙淡,哈哈大笑: